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60年了,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和我们合影时的情景!”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2-3-23 06:14:20     标题: “60年了,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和我们合影时的情景!”

“60年了,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和我们合影时的情景!”

           

——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彭婷

           

2019年12月25日14:02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60年了,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和我们合影时的情景!”
        

        “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 蒋含宇 供图

        

        2013年10月14日,蒋含宇、彭淑清夫妇与老照片合影。 周沛 摄

        

        10月21日,熊若云为学校师生讲述老照片的故事。 王新湘 摄

        

        毛雨时在阅读《读懂毛泽东》。 彭婷 摄

        

        陈可斌久久凝望着老照片。 彭婷 摄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少先队里高大的人,

        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

        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

        ……”

        诗人臧克家写的这首《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以及毛主席60年前与韶山学校师生的合影,被印在了韶山学校科技楼一楼最显眼的位置。墙面上,“亲切的会见,巨大的鼓舞”几个金色大字格外耀眼。

        科技楼正前方,就是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到韶山学校视察,与师生亲切合影的地方。“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说的正是这张照片。

        “60年了,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和我们合影时的情景!”“那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每当我遇到困难,毛主席的鼓舞就像一座灯塔,为我照亮前行的路,给予我奋斗的力量!”12月16日至21日,记者采访了当年照片里的部分学生,并来到韶山学校,探寻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如今年逾古稀的老人们,回忆起60年前与毛主席合影时的情景,就像变回了当年十几岁的少年,一个个心潮澎湃,眼里仿佛带着光。

        1 .亲切的会见 ——

        和毛主席合影是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照片中,站在毛主席左右两侧的蒋含宇、彭淑清,是较早知道毛主席要来学校视察的两个人。

        “1959年6月25日,我们就听说了这个喜讯。当学校决定由我俩向毛主席献花、戴红领巾时,心里高兴极了,又紧张极了。”那天下午,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长的蒋含宇反复练习系红领巾,大队委员彭淑清则四处寻找鲜艳的花儿。晚上,两个孩子激动得几乎一夜没睡。

        “毛主席回来啦,等下还会来学校看我们呢!”6月26日一早,这个好消息传遍了韶山学校。一时间,学校沸腾了!700多名师生走到校门外,在道路两旁排好队,夹道欢迎毛主席。“我们一个个都踮起了脚尖,伸长了脖子,急切地张望。”当时在韶山学校读初二的毛雨时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乘坐的轿车朝学校驶来了。看到毛主席从车里走出来,现场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毛主席好!”“热烈欢迎毛主席!”欢呼声此起彼伏。蒋含宇、彭淑清走上前,向毛主席行了一个少先队礼,把鲜花献给他。毛主席接过鲜花,亲切地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

        “你们多大啦?”毛主席笑着问他们。两个孩子齐声说道:“14岁!”“读几年级?”毛主席又问。得知他们上初中二年级后,毛主席满意地点点头:“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随后,毛主席拉着他们的手,和大家一道向学校走去。

        “毛主席这么平易近人,我们紧张的心情顿时就被满满的幸福感替代了。”彭淑清说。

        到校门口,毛主席抬头看着自己1952年亲笔题写的“韶山学校”四个大字,脸上露出了微笑。

        走进学校后,毛主席站在操坪的一端环顾四周。看到左右两栋教学楼分别写着“小学部”“中学部”,他问:“这是小学,还是中学?”“这里以前是小学,1956年开始招收初中生,以后还准备办高中。”学校负责人回答。

        “原来是一所戴帽子的学校啊,你们是要搞一条龙咯!”毛主席高兴地说。随即,他又对旁边的少先队员说:“那你们就是帽子底下的人咯!”

        “毛主席说话风趣,逗得大家都笑了。”当年17岁的陈可斌在韶山学校读初三,他对当时的情景印象深刻。

        6月的韶山艳阳高照。此时,毛主席的白衬衫已微露汗渍,额头上也冒出了汗珠。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蒋守仁拿来一把椅子,请毛主席坐下休息。蒋守仁个子不高,脖子上戴着红领巾。毛主席问:“你在这里工作?”蒋守仁点头称是。毛主席又问:“搞什么工作?”蒋守仁回答:“担任学生团队工作。”“你是学生的头,是孩子王,青少年工作很重要。”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叮嘱道。

        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照相了”,师生们井然有序地簇拥着毛主席。蒋含宇踮起脚,敏捷而熟练地给毛主席系上了红领巾,校园里再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毛主席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和蔼地问蒋含宇:“你这红领巾送给我啦?”蒋含宇回答:“送给您老人家了!”毛主席又说:“那我就把红领巾带到北京去啦,我又年轻了,又变成少先队员了!”那浓厚的乡音、幽默的话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摄影师侯波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

        蒋含宇回忆,给毛主席戴红领巾是反手,不像给自己戴那么方便。他当时个子小,怕动作慢,让毛主席弯腰太长时间。“我掂量着,这可不是个小事儿啊!”为此,他头一天练习了一个多小时。考虑到毛主席身材高大,他又和辅导员商量,将原来的小号红布红领巾,换成了大号红绸红领巾。

        “任务完成了,我才松了一口气。后来在电影里看到,系红领巾的动作还挺麻利,中间的结也打得好,让我好一阵高兴。”蒋含宇说。

        转眼已接近上午10时,随行人员提醒毛主席该吃早餐了。毛主席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他要我去吃饭,你们同意不同意?”“同意!”师生们依依不舍但又异口同声地回答。向大家告别后,毛主席缓缓朝学校通往宾馆的侧门走去,不时回头向师生们点头、挥手。

        “毛爷爷,再见!”“毛主席,祝您健康!”大家一边鼓掌一边高呼。

        “我们目送着毛主席离开。直到他的背影看不见了,我们的目光,还久久地望着那个方向。”当时在韶山学校读初二的熊若云说,这一幕,是她最难忘的一幕;这一天,是她最幸福的一天!

        2 .巨大的鼓舞 ——

        带着毛主席的激励奋勇前进

        今年76岁的熊若云,如今已从湘潭市岳塘区育才学校退休。记者12月16日在她家里采访时,首先看到的,便是客厅中央悬挂着的这张老照片。“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还是特别激动。”她说。

        熊若云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老师,后来又担任育才学校校长、书记。“职务在变,但我对教育的情怀没有变。”她说,她始终记得与毛主席合影的巨大温暖,以及毛主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殷切嘱托,决心要做一位优秀的“园丁”。

        熊若云刚刚走上育才学校领导岗位时,面对的是一所师资薄弱、设施落后的学校。她一手抓教育教学,一手抓行政管理,出台多项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还通过办校办工厂筹集资金,所有收入全部用于奖励优秀师生。就这样,教学质量提高了,新校舍建起来了,学校名气也大了。后来,不少学生慕名到育才学校求学。

        采访中,熊若云的儿子罗纳新告诉记者,父亲罗光发也是韶山学校的学生,也在这张老照片里。“小时候去韶山,父母都会带我们去韶山学校,给我们讲当年与毛主席合影的故事,让我们深受鼓舞。”罗纳新说。

        照片中,77岁的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村民陈可斌当年站在毛主席右上方第5个位置。陈可斌家境贫寒,家里几乎没有一件新家具。12月17日,记者走进他简陋的卧室,发现墙上贴着一张毛主席画像,桌子上的毛主席水晶相框擦得锃亮,60年前与毛主席的合影被放进相册中珍藏,“家里值钱的东西没有,这些照片,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陈可斌说,他崇拜毛主席,热爱毛主席,更把与毛主席合影当作一生的荣光,激励自己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挫折面前不放弃。

        高中毕业后,陈可斌原本考上了大学,但因家庭贫困,无奈放弃学业。1991年,他在长城乡政府传达室工作时,偶然聆听了一次通讯员培训课,从此对新闻写作产生浓厚兴趣。他穿行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寻找新闻线索,28年来累计在各级媒体发表文章1100多篇。当地一名新闻工作者评价陈可斌:“他不是记者,但对新闻的热爱,丝毫不亚于一名职业记者。”更让人敬佩的,是陈可斌还通过努力拿到了函授大学文凭。

        然而,如今的他却罹患尿毒症,每周要到医院透析两次,手上密密麻麻满是针孔。透析很疼,但他从不喊疼。“医生都夸我,到底是和毛主席合过影的人,勇敢!”陈可斌笑着说。

        陈可斌还告诉记者,他特别钟爱毛主席诗词,常常用毛主席1959年写下的《七律·到韶山》勉励自己,坚信有着“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气概,必定会迎来“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明天。

        12月18日,记者见到了韶山村党委第一书记毛雨时。他的办公室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著作摆满书架。毛雨时说,他对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平常总要抽时间看看与毛主席相关的书籍。那张老照片,也被他摆在了家里客厅正中央,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今年74岁的毛雨时是土生土长的韶山人,也是连续五届全国党代表。上世纪80年代起,他接过了韶山村“当家人”的接力棒。“韶山支部是毛主席在1925年亲手创建的,我一定要把它建设好。”毛雨时这样要求自己。

        他鼓励村民念活“生意经”,提倡大家依托红色旅游资源,通过文明经营发家致富。当全村人靠红色旅游“发了家”,他又注重给党员群众补精神之“钙”,编印《跟着毛主席学走群众路线》等乡土教材,邀请毛主席亲属、老共产党员上党课……在他的带领下,韶山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质,党建工作更是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我既是毛主席的家乡人,也是60年前在韶山学校与毛主席合过影的人,这是多么巨大的荣光!”毛雨时说,他要带着毛主席的鼓励继续奋斗下去,为伟人故里奉献光和热。

        老照片里,被人们提及最多的就是蒋含宇、彭淑清二人了。当年站在毛主席两侧的“金童玉女”,现在已是携手走过48年的幸福夫妻,定居在江西南昌。12月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对幸福夫妻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张照片改变了我们的一生,也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带着毛主席当年“争取做个好学生”的鼓励,两人发奋学习,1963年分别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石油学院。

        这些年,蒋含宇和彭淑清已记不清多少次讲述过给毛主席献花和戴红领巾的故事,“每一次回忆,我们都感到无比幸福和光荣。”蒋含宇说,他和妻子从不以此去追求私利、寻求方便,而是一直坚持着“我们所做一切,一定要给毛主席争光,不能给韶山人民丢脸”的原则。

        在工作中,夫妻俩勤勤恳恳,将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后来双双从中国石化退休。在生活中,他们幸福和美,一家人其乐融融。“我和妻子偶尔发生口角,儿女们还会说,你们可是和毛主席合过影的人,吵嘴可影响不好啊,请你们改正!”说到这里,蒋含宇爽朗地笑了。

        蒋含宇和彭淑清有着很深的“红色情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专注红色收藏,至今已收藏数十个国家出版的毛主席著作、传记、字画、纪念邮票等2万多件(册)藏品,举办红色展览20余场(次)。他们还打算在韶山开办红色文化珍藏馆,让这些藏品回到毛主席家乡。

        被毛主席视察过的韶山学校,如今已是全国文明校园、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6月26日也成了学校的校庆日。“毛主席的鼓舞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学校前行的道路。”韶山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陈煜华说,将牢记毛主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嘱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责编:常雪梅、吕腾龙)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