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韶山红叶:1950年岸英回湘为外婆祝寿、祭母,还有一个使命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2-4-11 17:32:11
标题:
韶山红叶:1950年岸英回湘为外婆祝寿、祭母,还有一个使命
韶山红叶:1950年岸英回湘为外婆祝寿、祭母,还有一个使命
2022-04-11 11:40
1950年夏天,韶山出现严重灾荒,毛泽东知道后焦虑不安,夜不成寐,他迫切希望了解家乡的情况,恰好此时毛岸英提出要回湖南老家看望亲人,这正合毛泽东的心意。
毛岸英临行前,毛泽东特意给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写信说,
小儿岸英回乡给老太太上寿,并为他母亲扫墓。同时看望你们。
1949年,父子俩在香山双清别墅。
1950年5月 23日,毛岸英到达湖南长沙。
历史上,距离这次回湖南半年后,毛岸英就牺牲在了朝鲜的战场上。因而毛岸英的这一次回家,也就成为了家乡人民最后、也是最为珍贵的记忆。
岸英之墓
1950年5月25日,长沙学宫街的向振熙老人家很是热闹。
向振熙老人,是杨开慧的母亲、毛泽东的岳母,这一天,正是老人的八十寿辰。
来祝寿的客人中,有位从湘潭农村赶来的妇女名叫陈玉英。
陈玉英夫家姓孙,人称孙嫂。孙嫂曾经给毛泽东和杨开慧当了四年保姆,一直与毛家情谊深厚。
这天过来给杨老太太祝寿,孙嫂还特意带上了自己11岁的女儿孙燕。
孙嫂陈玉英和女儿孙燕
一进门,孙燕就注意到了屋里的一位大哥哥,挺拔而又高大的身材,穿着一件中山装,皮带扎在衣服外面,英姿勃发。
这位年轻人言谈举止间流露出来的气质,让孙燕眼前一亮。凭直觉,她感到这个大哥哥不是寻常人。
半个小时后,仪式正式开始,这个大哥哥走到台前,当着各位来宾的面,他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宣读了起来。
向老太太尊鉴: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岸英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
敬颂康吉!
孙燕这才知道,眼前的这位大哥哥,就是国家主席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岸英
这个时候,杨家聚集了很多人,不只是亲朋好友。
因为当时长沙刚刚和平解放,百废待兴,许多人的温饱都还是问题,得知杨家办喜事,来的还有一些街头艺人和乞丐。
岸英坐在台阶上,把东西摆在中间让大家吃,可一个一个都不吃东西,就听岸英和他们讲话。他说,我们不是穷人就是苦日子过惯了的,那是因为解放之前我们被剥削,现在已经解放了,你们在乡下的要回去分土地、分田地,在城里的要搞工农业改造。好日子在等着我们!
话讲完了,人群却久久不散,桌上的食物也分毫未动。
岸英俯下身子,将糖果分发给这些面容憔悴的乡亲。
待乡亲们吃完,岸英又一一送他们出门。
岸英
十岁的孙燕,就一直站在大门口等他回来,等了好久,才看见大哥哥回来。孙燕埋怨地说,你怎么这么久才回来呀。
岸英答,我去送他们,路上再给他们讲了一些土地改革的政策。
还是个小孩子的孙燕,哪里懂什么土改政策,只觉得这个大哥哥懂得东西真多,让自己佩服得不行。
岸英笑着说,你也是乡下的,你家里也可以分到田地。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孙燕家里也分到了几亩地。
送完乡亲们后,毛岸英回到屋里和家里人拉起了家常。杨开慧的表妹,现住北京的向自冶老人,对当时的谈话细节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他说,来长沙前,父亲给他定了三条规矩:一个是不准坐软卧,只能硬坐;在长沙看望亲属的时候,不准坐小包车,只准步行;不准插手亲属的工作安排,不能带警卫……”
1949年,毛泽东与毛岸英、刘松林、李讷
毛岸英这次回乡在长沙住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日子里,孙燕几乎就成为了他的“尾巴”。毛岸英走到哪里,孙燕就跟到哪里。
孙燕对岸英天然的亲近,感觉就是自己的亲哥哥一样,没任何拘束。她跟自己的这位大哥哥说,我在乡下没人管,是个野孩子。
岸英笑了,拉着她的手,说,我们是一根藤上的瓜啊,我以前也是自己管自己。
后来,孙燕才渐渐了解到,这位让她感觉特别亲切的大哥哥,曾经经历过的磨难童年,以及他与自己母亲的渊源。
杨开慧与儿子岸英、岸青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在湘雅医院出生,随父母亲先后居于上海、广州、武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五岁的毛岸英随母亲杨开慧和两个弟弟一起回长沙县东乡板仓隐蔽。
在这段岁月中,父亲由于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常年不在家,家里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在母亲杨开慧的悉心照料下,毛岸英和两位弟弟的生活过得安稳而幸福。
但这份安稳和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
1930年10月24日,这一天是毛岸英八岁的生日。
国民党反动派突然闯入家门,将杨开慧、保姆孙嫂和年幼的毛岸英押走,关进了长沙的协操坪监狱。
监狱的这段日子,让毛岸英永生难忘。
在监狱里,疯狂的敌人用各种残酷手段,拷问杨开慧,但杨开慧始终坚贞不屈毫不妥协。
敌人的残酷,让毛岸英透过牢门上的送饭口看到了,他从孙嫂手中挣脱下地,“咣咣”用脚踢着牢门,大声哭喊起来:
“不准打我妈妈,不准打我妈妈!”
孙嫂和号子里的女囚见状,死命地抱住岸英,岸英在哭喊中,渐渐地昏厥了过去。
杨开慧:牺牲小我,成功大我!
当岸英再次醒来时,头已经枕在了妈妈的怀抱里,伤痕累累的杨开慧正一口一口地给他喂水。
母亲告诉岸英,要他学会坚强,懂事的岸英点了点头。
1930年11月14日,失去耐心的敌人将杨开慧带走。
曾经跟随母亲到监狱里给岸英母子送过饭的向自冶老人,谈起当时的情景,至今都难以忘怀。
“她说,你们不要难过,只要润之革命成功,我死而无憾。”
1930年11月14日,年仅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
于长沙浏阳门外十字岭的刑场上。
我失骄杨
十多天后,在党组织的多方营救下,毛岸英和保姆孙嫂被释放出狱,回到了长沙郊外板仓的外婆家。
几个月后,为了躲避追捕,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了上海。在上海,弟弟毛岸龙不幸与哥哥们走失,岸英与岸青也是历尽艰辛。
20年后,当岸英看到保姆孙嫂的女儿孙燕时,不禁想起了自己像她这么大时候的遭遇,更不禁想起了教会自己坚强的母亲。
给外婆祝寿后,毛岸英决定去长沙板仓为母亲杨开慧扫墓。
开慧之墓
站在“毛母杨开慧墓”的石碑前,毛岸英仿佛又看到狱中的妈妈,临上刑场时对自己的叮嘱。
“岸英,我的儿子!活下去,坚强地走出这牢门,长大后,三兄弟要为我报仇呀!”
想到这里,毛岸英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他“扑”地一声跪在了母亲的墓前,泣不成声。
“妈妈,儿子回来看你了!”
杨开慧烈士之墓
扫墓回来,毛岸英要舅舅带他到板仓的十几家贫苦农民家里,对那些曾经为安葬妈妈出过力的老人,他一一地鞠躬致谢。
除了看望外婆、祭扫生母之墓以外,毛岸英这次回湘还有一个使命——专程到韶山看望那里的父老乡亲,并对韶山解放后的情况做些调查。
韶山不仅是父亲的诞生之地,25年前,三岁的毛岸英和出生不久的弟弟毛岸青,也曾跟随父母一起,在韶山小住过一段时间。
这次离开北京前,毛泽东还特意让毛岸英突击学了一段时间的韶山话,希望他到韶山后能与乡亲们更好地交流。
父子情深
1950年6月20日,一匹棕色的骏马载着一名年轻人,向韶山冲方向驰行。这位年轻人正是毛岸英。
在离韶山冲还有20里地时,毛岸英从马上下来,牵着缰绳,选择步行前进。
他说,出来的时候爸爸跟我说了,你不能骑马进去,到韶山你要恭恭敬敬地走进去,牵着马一直走到村里。
一路上,田间的乡亲们都很奇怪,这个貌似转业下乡干部的人,为什么有马不骑。
当听说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回到了韶山,一时间,韶山的父老乡亲们,个个奔走相告。
可当见到毛岸英本人时,乡亲们却不知该如何称呼这位特别的年轻人。
岸英
韶山老百姓有人就说,要喊他太子,岸英一听就紧张了,说你们千万不能这样喊,我父亲是人民领袖,他不是皇帝,你们这样喊,我父亲一定要生气了。
他耐心地向乡亲们解释:中国解放了,现在是人民当家作主,没有皇帝了。这次回来韶山,主要是父亲和我们,都很想念乡亲们;父亲说有空时,他一定会回来看望大家。
回到韶山的岸英,很谦恭,也很有礼貌,用不太熟练的韶山话,一一代父亲,问候着乡亲们。
很快,韶山的乡亲们就接纳了这位第一次回到韶山来的年轻伢子。
那天,大家将岸英安排住在当时的乡政府所在地——毛鉴公祠。晚上,乡政府办事人员从小溪里,捞了几条活鲫鱼,来招待岸英。
乡亲们三三两两地来毛鉴公祠看毛岸英,这批走了那批来,听岸英讲外面的情况,向岸英叙说家乡的事情。
夜里,乡亲们都想邀毛岸英到自家睡,可他却怎么也不愿意。
睡要睡门板,他不睡别人家里的床。为什么不睡床呢?主要是怕打扰人家,怕人家招待他,他就睡在毛鉴公祠里面,随便搭了个门板,就裹着被子在那里睡下了。
刚回国的岸英
第二天早晨,毛岸英踏着土路,去了上屋场的自家旧屋。
时值湖南雨季,下着小雨,田间小路就跟塘泥一样又粘又滑。毛岸英脚下的那双牛皮鞋变得越来越重,走路极为不便。
毛岸英索性弯腰脱下皮鞋,卷起裤脚,打着赤脚在田埂上行走起来。
九阿公毛泽连(毛泽东的堂弟)一路陪着岸英,顺手就要帮岸英提皮鞋。急得岸英连忙摇手,说,要不得要不得,哪有叔叔给侄儿提鞋的。
来到上屋场,在父辈住过的房间里流连,毛岸英百感交集:这房梁、这门窗、这桌椅,这一切的一切,都经历着不平凡的风雨;牺牲的母亲在这里走过,牺牲的伯父们在这里走过,牺牲的姑妈在这里走过……
这些,是这个家庭难以承受,但又必须承受的痛。
与家人合影
沉思中,毛岸英猛然抬起头,这才发现旧居窗外早已是人头攒动了。因为大家知道毛岸英回来了,村里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涌来看望他。
望着衣衫褴褛的乡亲们,毛岸英此时的心情很复杂。他开门请大家进屋,坐在父亲毛泽东25年前用过的桌子前,毛岸英跟乡亲们讲起了新中国的土改政策。
在韶山的六天时间里,除了做调查外,毛岸英还登门拜访了那些为革命出过力的乡亲们。这也是离京前,父亲特意叮嘱过的事情。
探访过程中,路过滴水洞时,听说有个叫毛瑞和的村民一直卧病在床,妻儿靠乞讨为他治病,毛岸英知道后,不觉心头一酸,就请人给他送去了5元钱。
5块钱在当时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一两百斤粮食了。
家乡的贫困,让毛岸英心情异常沉重。
1946年的岸英
马上要离开韶山了,毛岸英决定用特殊的方式,让父亲了解家乡的真实情况。
那时没有饭吃,人都吃稀饭、吃草,毛岸英就把每家人吃的的东西包起来,准备带回去给父亲看,每样都包一点。
在韶山,毛岸英带来的钱已零零散散地送光了。就在准备离开的时候,住在毛鉴公祠对面的毛益泽,突然找到岸英,说当年毛泽东曾借了他家26元大洋。
原来,早在大革命时期,毛益泽的父亲毛贻泉是乡里的教师,也是当地一名地下党员。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到处筹措革命经费,毛贻泉就拿了所有的积蓄26块大洋给了自己的这位族亲。
岸英回到韶山时,毛贻泉已经不在人世了。毛益泽听父亲生前讲过借钱给毛泽东这件事儿,如今,几兄妹没饭吃,弟弟妹妹读书也需要钱,听说当了国家主席的毛泽东的儿子回来了,就想要岸英还给他。
但此时的毛岸英已身无分文,只好说到了长沙之后,想办法借到钱,再寄给他。
罕见的毛泽东与毛岸英、李讷合影照片
回到长沙,毛岸英给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写了一封信。
信的大意是:
几十年前,我的父亲从毛贻泉手里拿过26元钱,这次回去,人家找我要钱,我的钱已用完了,请求借给我26元,以解燃眉之急!
令毛益泽没想到的是,两个月后,毛益泽就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信,信中说:
借款事,我记不起了,大概是有的。兹寄上人民币二百五十万元(旧币),以应急需,收到请告之为盼。
此祝,全家请吉,毛泽东!
在家乡停留六天之后,毛岸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韶山。
韶山冲的乡亲们,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次见面竟成永别。
五个月后,毛岸英随志愿军司令部到朝鲜。1950年11月25日上午,毛岸英牺牲于朝鲜战场,年仅28岁。
岸英之墓
得知毛岸英不幸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隐忍住悲痛,轻吟起一首《枯树赋》: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毛岸英去世后,一直以来,没有人忍心和他谈起他的长子,生怕触及老人内心的创痛。
1990年,工作人员在最后一次清理老人遗物时,在隐秘的柜底,发现了一个木箱,木箱里装的是岸英的物品。悲痛中的毛泽东,一直私底下收藏着长子的几件衣物。
这么多年过去了,在菊香书屋的昏黄灯光中,
这位父亲度过了多少睹物思人的漫漫长夜。
父亲是在怎样的悲痛和寂寞中,把儿子的这些衣物珍藏在身边的?
后来,这些东西被送回到了韶山。
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对长子严厉中又透出许多慈爱!
毛岸英衣冠冢
凡是情操高尚的人,心中都兼怀着人间大爱。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