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1952年,我军一连长在观影时突然大哭,指着屏幕:她是我妻子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志
时间:
2022-5-7 05:00:57
标题:
1952年,我军一连长在观影时突然大哭,指着屏幕:她是我妻子
1952年,我军一连长在观影时突然大哭,指着屏幕:她是我妻子
2022-05-06 11:26
1952年,福建地区驻扎着的南下志愿军部队例行组织观影活动。活动中,一名随军征战多年的解放军连长突然嚎啕大哭起来,指着大荧幕上的一个女子说:“那是我失散多年的妻子啊!”
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战乱的阴影似乎已经长久地被封存在上一代人的记忆里。而爱情这一自古以来被歌颂的主题似乎越来越被现代人当成一种用完就弃的快餐。
图|冯学永和妻子李秀英旧照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战争使多少对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让多少相爱的人天各一方。战争毁灭了爱情,同时也成就了不离不弃的爱情。
接下来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动人爱情故事。在那个战火不断、硝烟弥漫的年代,无数家庭、爱人被迫离散,他们的爱情反而在漂泊和分别之中历久弥新。
这段故事的男主人公是解放军的连长冯学永,女主人公是全国特级劳模李秀英。
图|青年时期的李秀英
他们在战乱时期被迫分离了整整六年,但两个人都没有忘记彼此
,也没有随命运的摆弄随波逐流,而是在对彼此深深的思念中,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那个年代有太多这样的爱情故事,大多都一别成永别,成为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但我们的主人公何其幸运,在分别六年后,竟然因为一部纪录片戏剧性地重逢。
故事发生在安徽省颍上县的新集街上。由于家境贫寒,李秀英自小就被过继给了舅舅。她从小便十分懂事,不怕苦不怕累。
当时她家里在市集上做小生意,也许是命中注定,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冯学永经人介绍到李秀英家当学徒,帮忙打点生意。
两人年纪相仿,又正值青春年华,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时间一长,两个青年儿女便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
图|李秀英和同学们的合影
李秀英相貌秀美,聪明能干,既有女子的温婉,又有男子的豪爽。冯学永为人勤劳善良,忠厚老实,是个讨人喜欢的小伙子,两个人十分般配。两家父母也觉得这门婚事很合适。
于是在李秀英十九岁那年,两人在双方父母的主持下结为了夫妻。婚后,他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一家人幸福和美。
不久之后,他们还有了个聪明可爱的女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冯学永像往常一样起早出门,他跟妻子说要去父母家帮忙收割庄稼。哪知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李秀英是天天哭,夜夜盼,一个大活人就这样毫无音信,后来到公安局报案才被告知冯学永是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
壮丁是要上战场的,而战场也就意味着要死人,李秀英意识到丈夫也许永远都回不来了。
图|国民党抓壮丁的故事漫画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
如今家里一个孩子才三岁,李秀英肚子里还有一个,刚刚七个月。养父又患有痨病,看病吃药都得花钱。
家里的顶梁柱不在了,李秀英眼看着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心中苦不堪言。
这个坚强的女人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地扛起了整个家庭的担子。她很快就掩盖好悲伤振作起来,从此她没日没夜地工作。
除了家里本就有的种地、卖菜以外,她还四处去找一些杂活干。赚钱养家几乎塞满了李秀英的所有生活,她埋起头干活,一声苦不吭,一个人愣是养活了一家五口。
再说回被国民党特务抓走当壮丁的冯学永。他那天本在父母的庄稼地里收割作物,路旁边远远地走过来几个官兵模样的人。
图|国民党抓的壮丁
他一下就想起国民党蛮横抓壮丁上战场的事情,正想着怎么才能溜回家藏起来。
对面当兵的也发现了他,看到他准备溜走,几个人大步跑上前就把他架着往回走,冯学永双拳难敌四手,半推半抵抗地就被带走了。
冯学永就此被迫当上了国民党的兵,刚到军营时,冯学永习惯不了,当官的自私自利,不管手下兵的死活,军中又无组织无纪律,像是一盘散沙。在里面的日子真是度日如年。
每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冯学永想起家里还有老人、孩子,以及他心爱的妻子,他就默默地流起了眼泪。
图|壮丁准备出征
平日里见证了国民党的暴行后,他深知国民党是靠不住的,所以总在暗地里计划着逃跑。可惜跑了好几次都被抓回去了,受了不少苦。
幸好不久之后,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起义,他就顺理成章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
加入解放军后,他发现解放军果真是和国民党军队不同,
一不施加暴行,二不强抓壮丁,
就连当地农民都对他们热情得很,把他们当成了亲人。那跟国民党军队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于是他想着现在动乱不断,等大伙一起把国民党反动派打败了,就能回家过上好日子,争取再在军营里拿个军功,回去光宗耀祖!
图|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强攻锦州
不久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打赢了,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军队,后来更是一路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打败了国民党。
晚年的冯学永回忆起这段经历,总是意气风发,为自己是人民军队的一员而自豪。
在打仗期间,他也曾试图往家里写信,但一封封信写好了,却不知道如何寄出去。
好不容易寄了出去,这些信又石沉大海了。随着部队驻扎地的转移,再也没有回音了。
冯学永已经数不清自己打了多久的仗,又离开家多久了。日子只能按一场又一场的对战来区分,好在革命形式越来越好,他总算在黑夜里盼到了黎明。
图|淮海战役战场一角
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新中国也在万众期待中成立了。
冯学永以为,自己的人生也迎来了解放,正准备退伍返乡寻找分别已久的妻儿。
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冯学永的计划,没有国哪来的家。冯学永暗暗下决心,只要打败了美国鬼子,国家就彻底太平了。他就能安安心心地回家去了。
于是,为回家而打包好的行李包裹又变成了出征包裹。冯学永又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去了朝鲜战场。
图|山东定陶战役后,大批俘虏被押下战场
自从丈夫冯学永被国民党抓走后,李秀英一个人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刚结婚的小媳妇,本应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可残酷的现实不允许她停下脚步舔舐伤口,她只得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四处奔波。
不久后,李秀英所在地区也迎来了解放,李秀英学习先进进步思想,积极参与基层组织妇女工作,随后便入了党。
到了1950年,这一年,新中国成立才不到两年,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都不容乐观。
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队,凭借所谓的联合国84号决议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 战火直逼我国的鸭绿江。
退守到台湾的国民党残留势力也公然挑衅,而我们国内在江淮地区又爆发了特大洪灾。
6月中旬前,淮河流域大旱,俗话说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
。6月19日后,暴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淮河泛滥,堤坝决口,沿岸居民流离失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图|淮河流域地理范围
其实淮河洪灾自古以来都存在,淮河是我国第三大河流,它途经了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在历朝历代,由于科技水平低下,加上封建社会制度腐败等原因,淮河地区发生洪灾的现象十分常见。
这次淮河的灾情引起了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他指示:
“一定要把淮河治好。”
周恩来总理领头成立了专门的治淮委员会并提出治理淮河的工程计划,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坚决执行毛主席所写的有关批示,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解救灾民。
全国治淮运动就此展开。李秀英所在的地区正是淮河治理的重点区域。
图|准河流域水灾总情况初步统计( 1950年8月1日)
在区里参加动员大会时,22岁的李秀英心潮澎湃,这些年来乡民们饱受淮河水灾之苦,
自己小时候还差点被洪水冲走,要不是一棵大树挡住了她,她早就不知道去哪里了。
现在国家高度重视治理淮河工程,要在自己家门口修建蓄洪闸,这是为老百姓谋福利,自己怎么能不去参加。
她将两个年幼的孩子托付给母亲照顾后,第一时间就报名去参加淮河的润和集蓄洪分水闸的修建工作。
不仅如此,她还动员身边的姐妹们一起去。就这样,在润和集前线工地上,由26名女子组成的“女子民兵突击队”成了一道亮眼的风景线,而打小就聪明能干的李秀英担任队长。
虽说队员都是女子,可她们干起活来一点都不含糊,
像挖方、淘洗沙子、往河里扔石头这类的脏活、累活都抢着干。
图|治淮宣传海报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她们赤着双脚在结冰的河里面一遍又一遍地清洗着泥土里的石子,双腿和手臂被石子和冰碴划了一道又一道口子。伤口受到冷风的刺激,一阵疼痛直往心里钻。姑娘们的双手也都被冻烂了。
尽管如此艰苦,但她们都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一天,不喊苦喊累,没有一个人掉队。
妇女们展现出来的巨大热情和干劲儿,让工地上的男人们都不得不服气。
在与男人们的比赛中,她们更是常常获得胜利。李秀英后来回忆道:
“那个时候我们有干劲儿啊,我们几个姑娘一下午就抬断了四根手臂粗细的杠子。到了夜晚的时候,肩膀肿得老高,疼得睡不着觉,只能把扁担放在肩膀上使劲反复压,把肩膀压得又麻又木,直到没了知觉,才能入睡。”
图|抗洪时期的李秀英
第二天,她们又士气满满,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工地上。
修筑淮河堤坝的工程量巨大,几乎全靠人力。为了鼓舞士气,加快进度,赶在七月的汛期之前修好工程,工人们克服了种种技术条件落后的困难,自发地开展了劳动大比武等竞赛活动。
他们夺红旗,戴红花,拼土方量,抢英雄榜,争当先进模范。当时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劳动口号:
多干一方土,就是多打一个野心狼。
在大家你追我赶的劲头中,淮河修筑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一天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
正在工地上卖力干活的李秀英突然就倒下了,而且往外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把大家都给吓坏了。
图|参加治淮工作的人们
周围的人撂下手里的活,连忙把她送到工地医院。
主管淮河治理工程的钱正英部长听到广播以后,放下饭碗就往医院跑。
钱正英看着病床上还处于昏迷状态的李秀英,心疼不已,于是特别叮嘱医生不允许她出院。可谁能拦得住这位铁娘子呢?
李秀英一醒过来,二话没说就往工地前线上跑,根本不管自己是不是生病,谁也劝不住她。李秀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淮河一泛滥,就会死好多人,所以她说什么也要尽快治理好淮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工人们团结一致的努力下,1951年7月,润和集分水闸工程顺利提前竣工。而劳苦功高的李秀英的事迹也被宣传出去,
她两次被政府评为特级治淮劳动模范。
图|李秀英被评为特级治淮劳动模范
她的肖像还被登上了当年《人民画报》的封面。特别是在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治淮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作为特级劳模代表,反复在影片中亮相。
一时间,李秀英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1951年10月,22岁的李秀英还受邀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协会议。
在会议上,毛主席挨个与全国各地的代表握手。到李秀英的时候,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她是此次治理淮河的劳动模范。毛主席听完很高兴,简单询问了一些治淮过程中发生的情况,然后亲切地与她握手。
李秀英激动不已,拿起手边的会议记录本请主席签名。之后的很多年里,她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带着这个宝贵的签名。
她说每次看到主席的字,都能激励自己努力工作,争当先进模范。
图|李秀英同志的治淮完工证书
会餐晚宴的时候,她还与邓颖超大姐、钱正英部长合影留念。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劳动妇女靠自己的勤劳和勇敢走出了小山村,走到了北京。与此同时,命运也悄悄为她准备了一个巨大的惊喜。
“斗转星移,几度春秋。”时间一晃来到了1952年,
已经参加过多场战争的冯学永已经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解放军连长。这年,他正带着士兵们在福建前线参加战斗。
一天夜晚,将士们集体围坐在一起观看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
当大家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时,突然一阵男人的哭声从队伍中间传出,士兵们回头一看,竟然是冯学永连长。只见他蹲在地上,双手捂着头,嚎啕大哭,全然不似平常严肃威武的样子。
图|治理淮河的工程
战士们都吓了一跳,有人走上前去安慰他,问他怎么回事。冯连长抹了抹脸上的泪水,激动地指着大屏幕上的一个身影说
:“她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妻子呀!”
大家顺着他手指着的方向一看,这不是有名的治淮劳动模范李秀英吗?
一时间,消息传遍了部队上下,冯连长失散多年的妻子,原来是有名的治理淮河的特级劳动模范李秀英,还在北京参加过政协会议,与毛主席握过手。
部队领导听说以后也高度重视这件事,立即派人到冯学永的家乡安徽省颍上县打听消息,
得知特级劳模李秀英确实是冯学永的爱人,而且李秀英目前正在安徽省水利厅工作。
图|参与治理淮河的工程的人们
冯学永得知李秀英的消息后,又是激动又是犹豫,激动的是他终于得知了妻子的下落,犹豫的是,时隔多年,自己被抓走时,李秀英肚子里还有七个月大的孩子。
这些年只靠妻子一个人怎么能支撑起整个家庭呢?她会不会已经改嫁了。如果自己现在贸然与她相认的话,会不会破坏妻子原本平静的生活。这些想法让冯学永迟迟不敢联系妻子。
犹豫再三后,冯学永最终还是鼓起了勇气。他先按照着打听到的地址给当地政府寄了一封信。
当信件辗转几个省,终于递到李秀英手里时,她整个人愣了,颤抖着打开信封,信笺上熟悉的丈夫的笔迹映入眼帘。
图|治淮奖章
丈夫没有死,他还活着,一路读下去,她仿佛看到了战火岁月里丈夫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身影。
她不知道丈夫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又是否在战争中受过伤,现在伤病是否已经治好。
当然最担心的是,他是否还一直等待着她。李秀英紧紧地攥着这封珍贵的来信,独自一人泣不成声。
1952年底,李秀英安顿好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后,立刻就千里迢迢地奔赴福建前线。在那里,她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丈夫冯学永。
一别多年,她发现丈夫壮实了,脸也黑了,大概是因为常年在外行军打仗,整个人都比以前更加精神了。
图|行进中的解放军部队
两人一见面就紧紧相拥在一起,满腹的话语不知从哪里开口,只是一个劲儿地哭。冯学永也顾不上平日里连长的威严,多年来对家人的思念随着泪水一泻千里。
从上次分开后,这对夫妻隔了整整六年才团聚。
六年之中,他们的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对方,残酷的战争与长久的分离没有疏远他们,反而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
为了能与丈夫团聚在一处,李秀英放弃了在安徽省水利厅的待遇优厚的工作,带着全家老小到了丈夫所在的驻地,成为了一名随军军嫂。
图|手持冲锋枪瞄准中的解放军士兵
冯学永先后换过好几个部队,李秀英也毫无怨言地跟随着丈夫。
有人替她感到辛苦,她却说:
“部队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军人的妻子一定要有奉献精神。”
无论在哪里工作,李秀英都争当先进模范。
1969年,李秀英当选为南安县革委会副主任兼党代表,受邀去北京参加了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再一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图|休整中的解放军部队
十几年后,他们的两位女儿也都出落成水灵的大姑娘了,也到了该嫁人的年纪了,在两位老人心中军人始终是顶天立地的存在,要嫁女儿,一定要嫁给军人。
于是两位老人精挑细选,让大女儿嫁给了冯学永所在连的一排长,让二女儿嫁给了二排长,两对新人婚后也过得幸福美满。
再到他们的三女儿冯华长大,他们又送她去当兵。
而后受军人家庭环境影响,三女儿的儿子高中毕业后也进了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
1977年,冯学永和李秀英回到了老家安徽阜阳。
两位老人不仅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刻在骨子里的爱国情怀也让他们将儿女和孙子都培养成了优秀的军人。
图|李秀英晚年时期的照片
一家三代,五名军人,三名军嫂,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军人世家,一时传为佳话。
如今的李秀英已经年逾九十,她常跟儿女们说,
希望将来家里还有更多走进部队的孩子。
我们常常赞叹那时的人们,以牺牲和奉献为荣,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劲往一处使,血和心都是热的,仿佛没有什么困难不可以被战胜。
图|冯学永夫妇和家人合影
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建国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洪灾和饥荒,都无法将伟大的中国人民打倒。
苦难终将过去,敌人也会被打跑,而真正的爱情因其珍贵,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闪闪发光,温暖人心。
李秀英感慨地说: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国家能够发展到今天,变得这样强大和有影响力,都是因为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哪有我和我们一家人的今天。我们对党忠诚,此生不渝。”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