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杰出军事将领,有文韬武略,运筹帷幄的“统帅”,有身经百战,战功累累的将军,在这些将领之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开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而正是他们被授予了最高军衔,他们被认为是新中国军事造诣最高的人。
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军衔只是对将领在战场上所取得战功的奖励,但一场战斗乃至一场战争的胜利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很多人的默契协作才能取得。
也有很多人在军事角度上有很大的贡献,只是没有站在指挥位置上,最终不能按照授衔制度予以授衔。
因此,还有比“军衔”更高的荣誉,那就是“军事家”。
鉴于在我军历史上,有很多先辈在军事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很难以军衔对其予以表彰和肯定。
20世纪80年代,中央军委决定对我军中对军事有重大贡献的将领,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荣誉称号!
“军事家”并不是军队体制内的军衔或职务,而是一种客观、公正并且认可度极高的荣誉称号,也是对其所作贡献的认同。
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赫赫战功的将领,但能够冠以军事家称号的却是凤毛麟角。
中央军委对此次军事家称号评定极为重视,组织了很大的力量参与到评定工作中来。
根据《粟裕战争回忆录》的作者,著名学者王希先先生回忆,最开始的时候,中央军委拟定的军事家名额是14人,分别是十大元帅中的9人(林彪被排除在外),再加上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粟裕和左权。
从这份最初拟定的名单中,开国十大将军仅有粟裕入选。
根据1988年军事科学院和“原总政”的上报方案,中央军委最终被评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称号的,一共有33人,1989年,《军事卷》正式出版。
而5年之后(从1989年算起),也就是1994年,中央军委再次决定增加三个名额。因此被评为军事家的我军将领一共有36人。
那么,这些军事家究竟都有谁?评定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在初期赫赫战功的十大将军之中,仅有粟裕一人才有资格被冠以军事家的称号呢?
评定军事领域的荣誉称号,首先就得从开国将领开始。然而,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不久后又爆发了朝鲜战争,部队的授衔工作被迫推迟,直到1955年才得以实现。
1955年的授衔仪式,是解放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后世经常提及。
当年授衔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中将177名,少将1360人。后来也为一大批校级军官进行了授衔。
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无论是军事资历还是战场功绩都太大了,当时在全国人民心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这多多少少会给军事家的评定带来一些影响。
因此,相关中央军委会同相关工作组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评定标准。
军事家这个称号,对我国来说是个新的称号和定义,当时我国很多方面都要借鉴和模仿苏联,我国军事家的评定标准最初也是参照苏联的评定制度。
军事家的评定标准基本有三项:
其一,从军的时间长。早期在保定军校、讲武堂以及黄埔军校接受过军事培训或者从事军事教学工作的。
参加过早期革命战争,并长期在军队中参与重要的军事工作。
参加过革命武装起义,参与过红军的创建、长征或者在早期就参与过国民党军队策反起义工作。
其二,在大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参与过重大战役指挥,有重要贡献的。在红军中担任师以上职务,担任八路军旅以上职务,新四军师以上职务,以及解放军纵队以上职务的将领。
其三,在我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建国后,在中央军委担任过军委委员或常委职务的。
按照这个评定标准,中央军委初步估计符合条件的可能只有十几二十个人,但经过工作组仔细认真地调查和统计,发现尽管这三项标准已经很高了,当时我军中符合条件的将领人数超过100余人,超出了中央军委的初步预估。
首先,在大革命时期之前,曾经在保定军校、黄埔军校甚至苏联伏龙芝军校,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人非常多,例如周士第、周逸群等。
其次,早期红军虽然规模不大,但编制齐全,很多人都担任过师以上职务,萧克就曾经担任过红军的军团长。
在解放战争后期,我军数量远远超过苏联部队,情况也要比苏联复杂,无法按照苏联评定的比例来定案。
根据“王希先”的回忆,中央军委不仅初步拟定了14人的名额,还曾经给出过大体的人员名单。
在这14个人的名单之中,开国十大将军仅有粟裕一人。
实际上这14人的名单选择非常简单,主观意识较强。十大元帅除林彪外,另外九人全部入选,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原本也是大元帅和元帅候选人,只是后来主动放弃了军衔。
粟裕,原本已经确认要授予他元帅军衔,但后来他坚决推辞,不接受元帅军衔,最后只能授予其大将军衔。
最后一个名额给了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左权,他是我军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因此这次初步拟定军事家称号,实际上就是对元帅人选的再次提及而已。
由此可见,粟裕在我军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也非常特殊。
解放战争初期,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预计这场内战至少要打五年,然而淮海战役中粟裕坚持自己的判断,多次向毛主席建议更改既定战略。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同意了粟裕的意见,不再坚持将蒋介石嫡系主力赶回长江以南,而是改为就地消灭他们。
淮海战役彻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整体形势,为击败蒋介石集团,结束内战奠定了基础,而粟裕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毛主席和我军众多将领都对粟裕杰出的军事才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来中国访问时,曾经问毛主席,在中国这么多军事将领中,哪一个最会打仗。
毛主席想了想,告诉蒙哥马利:在我这么多战友之中,就数粟裕最会打仗!
由此也可以想象,粟裕在毛主席这位军事战略家心中的地位。
王希先还曾经参与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编纂工作,据他回忆,当时有明确的规定,介绍元帅的字数为8000字左右,大将是5000字。
不过唯一一个特例就是粟裕,对他的介绍字数可以提升至元帅级别,因为他在军事领域方面的贡献确实很大。
对于“当代军事家”,可以看出,粟裕是众望可归,也可以说是强势当选的。
除了粟裕之外,还有一个人从军事领域来说,在我军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逐渐被“淡化”了,这个人就是林彪。
对于是否将林彪列为此次评选的范围,从一开始就存在比较激烈的争议。
林彪是黄埔军校四期的学生,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时期已经是红军名将,长征时更是红军的开路先锋,八路军主力师长,指挥了平型关大捷。
后来,林彪意外负伤,在苏联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回国之后正好赶上内战爆发。在东北战场上,林彪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辽沈战役中击溃国民党主力部队,一举奠定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辽沈战役后,林彪率领四野一路南下,所向披靡,成为解放军中战绩最为辉煌的将领,而四野也被公认为解放军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
如果把林彪排除在军事家范围之外,那么势必影响后世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与解读,辽沈战役以及后来的西南决战都是林彪指挥的,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就军事领域来说,林彪绝对是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林彪在军事方面的才华以及对中国革命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究竟该如何评价,是否应该把他列入军事家之列,一时间并没有定论。
经过上下长时间的讨论,再考虑到八十年代“十年的影响”依旧存在,最终决定将林彪选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正式评定序列之内,但要低调处理。
中央要求对林彪的评价要全面、客观,对于林彪的功绩必须予以承认,不能忽略更不能忽略,对其所犯的罪行也要予以批判,功与过并存,功过分明!
另外一个荣登军事家榜的将领就是抗日名将,左权。
左权这个名字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最重要的原因,左权是抗日战场上我八路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实际上,左权在八路军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被彭德怀视为左膀右臂,在长期艰苦的敌后抗战中,八路军总部很多战略战术都是左权辅助制定的。
左权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国共两军之中很多高级别将领都是他的同学,林彪还要喊他一声“学长”。
左权还被派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这是苏联最高水平的军事院校,在全世界也属于顶尖水平。
左权曾率部在山城堡设伏全歼胡宗南部两个团,得到了刘伯承的高度评价。
当然,他的主要工作岗位还是参谋长,在军事战略制定和总部工作方面具有极高的才华。
左权还曾经在抗战时期,总结发表过多篇关于敌后抗战的军事文章,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其中就包括《袭击战术》《战术问题》《埋伏战术》等等。
左权被毛泽东称为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周恩来和朱德都对他赞赏有加。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左权的确是一名具有极高军事造诣的将领,因此当提出将左权将军评为军事家时,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志的赞同。
左权将军也是第一批候选人中唯一一个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
经过长期、深入地讨论,总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联合向中央军委提交了一个方案,认为“军事家”评定名额应该以40人为宜。
1988年,中央军委对这份40人名单进行了深入审核与讨论,最终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评定名额最终限定为33人。
1989年11月29日,新华社公布了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的33人名单。
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最后是林彪!
这些将领也被编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之中,从此他们在公开资料的身份备注之中就有了“军事家”的称号。
1994年,中央军委经过讨论决定,在此名单的基础上增补三人为军事家,他们分别是:黄公略、刘志丹、方志敏。
这三位都是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做出过巨大的军事贡献,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
对于一生致力于军事工作的将军们来说,“军事家”这个称号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认可和崇高评价,很多人都希望能够获得这种荣誉。
但由于名额有限,大部分杰出的爱国将领没有得到这种机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开国将领相继去世。
中央军委考虑到这些老将军们为革命、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在发“讣告”时也在其身份介绍中添加了“军事家”称号,以肯定他们在军事领域的贡献和地位。
这些将领有:王震、陈锡联、张爱萍、杨成武、洪学智、肖克、吕正操、韩先楚、董其武、陈再道、李达、杨得志、李聚奎、王平、叶飞、杨勇。
他们的军衔全部为上将!
另外,还有四人在建国之后因为工作需要而调离军队,没有获得授衔,但他们在革命战争中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在他们逝世之后发布讣告时,中央军委同样授予“军事家”称号。
这四位“无衔将军”是耿飚、何长工、邵士平和伍修权。
伍修权将军在建国之后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何长工是我党资历很深的干部,1934年曾经和潘汉年一道参加了长征之前与粤系军阀陈济棠的秘密谈判。
正是由于这场绝密谈判的成功,才保障红军顺利地通过了长征中的前三道封锁线,否则历史有可能被彻底改写!
后来,又有多位开国中将甚至上将,在逝世的“讣告”中也添加了军事家称号,这也是对革命先烈军事贡献的认可和崇敬!
对于最终36名军事家的酝酿讨论过程,林彪是最多的,无论是最初拟定的14人名单,还是33人名单,亦或是最终确定的36人大名单,对于林彪的讨论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黄克诚”说“林彪是我军史上最有名的指挥员之一”。
在拍摄辽沈战役时,对于是否提及林彪这个名字,杨尚昆说“要是没有林彪,当年的仗是谁打的?”杨尚昆指出,写林彪要实事求是,不能一棒子打死,否定前面的功绩。
笔者认为,单纯从军事角度讲,林彪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家”,而粟裕完全是凭战功获得的评选资格,他是强势当选,众望可归的。
笔者认为,最终确定的名单是最客观的,也是最实事求是的,在36位“中国当代军事家”大名单中,有统帅级人物,有元帅,有大将,有革命先烈,还有周恩来、邓小平等已在地方工作没有参加评衔的人。
考虑到其他开国将领的贡献,在许多开国将领和“无衔将军”逝世后,其悼词也被冠上“军事家”的称号。
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解放军报:独家揭秘我军36位军事家确定始末
新华网:新中国众多将帅,为何仅有36位“军事家”?
《粟裕战争回忆录整理者 王希先披露粟裕秘闻》,报刊荟萃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