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哪个字错?诗词大会82位高手全被难倒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漠    时间: 2022-5-31 02:08:41     标题: “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哪个字错?诗词大会82位高手全被难倒

“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哪个字错?诗词大会82位高手全被难倒                                                         2022-05-30 11:32                                       

                    随着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人都爱上了古典诗词。央视有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全国的诗词爱好者。特别是专家导师的解读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很涨知识,这档节目也算是诗词类节目的天花板了。
有一期节目有这样一句诗: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当时答案给出三个选项结局却让人很意外。现场100名百行团的选手中,居然只有18个人答对,82名高手都被难倒。那么这句诗中究竟是哪一句话错了呢?

令人意外的是
每一场诗词大会都会有一位攻擂者。攻擂者会和百行团的成员一起答题以击败的人数进行累加。累加人数最高的一位与擂主进行单场冠军的比赛。当时有一道题一出来,参加过多次诗词大会的选手彭敏击败了在场的82位诗词高手。
仅仅凭借这一题彭敏就为自己拿下了82分,而这句诗很常见那么为什么会有现场82位高手被难住呢?原题是这样的: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当时主持人给出的题目是“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错了”?

当时主持人给出三个选项,第一个选项是“壶”应该用“瓢”;第二个选项是“可”应该是“足”;第三个选项“慰”应该是“遗”。这三个选项中许多选手立马排除了第一个,在第二个和第三个选项中犹豫。
最终从百行团脱颖而出的彭敏答对了这一题,除了彭敏之外百行团有18个人也答对了,剩下的82个人全部答错了。要知道百行团的100名选手也都是从全国各地的顶尖诗词爱好者和诗词高手中遴选出来的。为什么这道题会有这么多人错呢?

网络误导
先说为什么会有82个人答错。原因很简单就是网络误导。当年举办诗词大会的时候网络已经非常发达。之前网上还如火如荼地举办过一次诗句的创作比赛,当时给出的题目正是“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网友积极参与了这一次诗句的创作大赛,导致许多人认为这句诗就是原作。实际上这句诗是韦应物写的《简卢陟》。韦应物的这首诗是给自己的侄子卢陟写的,因为卢陟也有很高的诗词造诣。两个人经常在一起互相讨论诗词。

原诗中写的是“我有一瓢酒”。一“壶”酒和一“瓢”酒立刻显示出完全不一样的意境。“一瓢酒”则更加显得沧桑飘零,韦应物写这首诗的时候当时大唐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从此之后盛唐再不复昔日的荣光。
韦应物一边怀念着盛唐道高光时刻,一边看着安史之乱之后满目疮痍,长安城内再也没有歌舞升平自然感慨万千。在这句诗中还有一个词是许多人忽视的就是“足以慰风尘”。风尘这两个词很容易让现代人造成误会。

说到风尘,很多人就会想到风尘女子。然而在韦应物的这句诗句中“风尘”的意思是在纷乱的社会中生存,这更加凸显出那种孤苦无依的飘零之感。
一瓢酒更加凸显出那种孤苦无依的飘零之感。更加凸显出韦应物对于大唐繁华盛世的向往和回忆。随着网络的发达让知识得到快速传播,但是误传的知识和碎片化的知识让许多人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甚至造成了误解。

特别是现在有一些人诗词水平并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知识储备量也不够,因此遇到一些诗句不仅不知其原意更不知道其背后的意思,总是在乱用。
诗句乱用
诗句乱用的现象现在在网络上屡见不鲜,有一些人以讹传讹甚至有一些现代人无病呻吟的诗也被人认为是千古绝句。甚至有人将一句完整的诗拆开之后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意思。

古代人讲究押韵平仄,由于教育体系不同和教育的侧重点不同,现代的教育很少注重词韵的学习。用少得可怜的一点儿储备无病呻吟,一股靡靡之音。名句“铁马冰河入梦来”,有的人却这样写道: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
后人曾批评过东晋和西晋的文学作品浮夸奢靡。然而现在所谓的古风往往词不达意。现在在网络上经常有这样一种论调,说到明朝许多人会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形容明朝,称明朝是不和亲的王朝,明朝没有割地赔款。

先说真实的历史,明朝有割地赔款之类的事情,但是并不像清朝动不动就割地赔款那么频繁,因此说明朝是唯一没有割地赔款的王朝是十分错误的。再说“天子守国门”,许多人觉得这是称赞明朝,其实这是清朝在批评明朝的一些防御的政策。
之所以出现天子守国门的情况,是因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削弱了各地藩王的权利。当时藩王都驻守在要塞地区,对于蒙古的游牧民族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而朱棣在靖难之役之后对镇守在边关的藩王下手。

为了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朱棣没有了藩王这道“城墙”导致护卫北京城的大宁卫,开平卫等地方没有人镇守,自然只能由皇帝亲自镇守国门。还有一句就是“君王死社稷”,许多人都拿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来证明明朝多么有骨气。
崇祯帝是在逃跑之后畏罪自杀的。许多史料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当时许多明朝的军队纷纷向李自成投降,崇祯帝觉得自己不是李自成的对手打算逃回明朝的旧都南京。当时皇帝等着吴三桂等人能到京城救驾,护送自己难逃,此时吴三桂却投降了。

李自成的兵马已经达到了京城,眼看着就要攻破京城了,此时崇祯帝几乎没有一兵一卒可用。京城的各个城门也都已被李自成的兵马封锁住,崇祯帝看着旁边只有一位太监陪着,觉得自己活不了了,于是他便选择自杀。
总结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古典文化、古诗词以及历史的学习越来越看重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然而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历史知识便开始揣测诗句背后的意思,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许多诗句都出现了以讹传讹甚至用诗句的现象。

古代文人在创作诗篇的时候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人个人的经历,只有放在适当的环境和适当的历史条件才能理解诗句中的意思。这样可以减少对于诗词的误解,甚至不恰当的引用诗词也能更好的传播文化知识。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