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识字寻踪:深扒《琅琊榜》中的书法墨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09:16:35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识字寻踪:深扒《琅琊榜》中的书法墨迹

资料图

1.隶书——杂以楷体,契合时代

早在《琅琊榜》开播前,片方就首次曝光了人物长卷版画册:以宣纸为背景,用传统水墨画的形式勾勒描绘,将角色形象渲染于纸上,整体呈现出清新脱俗、典雅沉静的风格。正式播出时,古风古韵的配乐开篇便是很像隶书的《琅琊榜》三个大字,简约不简单。

谢侯爷府前的“护国柱石”


梅长苏以养病为由,入住谢侯爷府,进门前,看到高耸的梁元帝萧绎御笔“护国柱石”。呵呵,wuli苏哥哥心想:“你等着!”关于这几个字儿,有人持不同看法:一说是隶书,一说是楷书。小编为此咨询了一下度娘: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分为“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

回过头来再看看《琅琊榜》的背景,“南梁大通年间,北魏兴兵南犯,大梁的赤焰军少帅林殊(胡歌饰)随父出征,因奸佞陷害,七万将士含冤埋骨梅岭。”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符合剧中背景的大梁还真有,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梁朝开国皇帝姓萧,历史记载中,南梁的国都为建康,即现今的南京,而南京的别名叫金陵,剧中的国都也叫金陵,因此可以断定《琅琊榜》中主要参照的就是历史中的南梁。

既然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那在隶书中杂以楷书的笔法就合情合理了!果真是良心剧、放心剧!

吸引小编注意到《琅琊榜》里的书法墨迹其实是苏宅里面反复露脸的这幅“上善若水”。

成语"上善若水"语出春秋时期的《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言侯和大反派夏江旁边的那两个字,隶书

萧皇帝令静妃娘娘偷偷供奉的宸妃灵位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

靖王殿下唯一一次公开握笔

2.楷书——笔迹对应身份,丝丝入扣

进入京城后的梅长苏开始逐渐与曾经的好基友、小伙伴、娃娃亲接近,但毕竟是认识几十年的至亲,sei不知道sei,看吧,掌管云南十万铁骑的霓凰郡主这时候就心生疑问了:体弱多病的苏哲会不会就是wuli林殊哥哥呢?掏出十几年前的笔迹对一对吧~

左边红红的楷书,右边白白的隶书

看到这一幕,网友们仿佛听到了心碎的声音。。。梅长苏这封信的笔迹是标准隶书,可是十二年前的林殊哥哥是刚劲有力的楷书呢!

梅长苏写给周玄清的字已经从楷书变成了隶书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沉冤得雪,梅长苏带兵出征,霓凰收到了遗书,字体变回了林殊的楷体,这个细节不知虐哭多少人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真是难为道具师了

3.篆书——是破绽,也是情谊

当所有人都知道“梅长苏=林殊”的时候,痴情的“禁欲系男神”靖王终于从梅长苏和母妃静妃娘娘那里看出了端倪,露出破绽的便是那本《翔地记》,篆书《翔地记》——梅长苏批注时避开了已故母亲的名讳,被静姨发现。

梅长苏借给靖王的《翔地记》,长长的手指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新书体的盛行,古体的篆书由盛而衰。

景睿大公子生日趴当晚,谢侯爷府上

大旗飘扬出兵去

4.行书、草书、行草——体现人物个性

从《伪装者》里的大背头到《琅琊阁》里的披头散发,大哥明楼,哦不,琅琊阁少阁主蔺晨的风度翩翩还是始终如一的,从他手里那玩世不恭的扇子就能看出来。眼尖的书法行家也能看出来,扇子上面书写的是行草。

蔺晨少阁主手中的扇子

  

行草,介于行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和书法风格,可以说是行书的草化或草书的行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刻板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门户。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这个时期的草书整体水平很高,特别在当时的士族名士当中,一下子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书法家。

行书、草书分不清的字儿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由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萌大统领和梅长苏后面的字儿

看了这么多,二刷《琅琊榜》的理由杠杠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1 03:43 , Processed in 0.00860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