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庭坚认为,自己草书仅次于张旭怀素,后人却批评他“败坏风气”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12:23: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黄庭坚认为,自己草书仅次于张旭怀素,后人却批评他“败坏风气”                                                         2024-02-04 16:40                                         

   发布于:北京市
   

  草书这种字体想写好是不容易的,大家不要看当代“大师”拿起笔来分分钟就能完成一件,实际上它可能压根就不是“草书”,而是“胡涂乱画”,用更流行的词汇形容就是“丑书”“鬼画符”。

黄庭坚《诸上座帖》
真正的草书是在情感和笔法的完美融合下,创作出来的一种笔法、结字、章法均有法可循的作品,将严谨的法度藏于内部,通过笔画的流畅和节奏,给人以直观的美。这无疑是要求作者必须有深厚的功力、精熟的运笔,而且写得时候还得抛除杂念,保证行气的贯通。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
能满足这么多要求的书法家本身也没几个,因此书法史上的经典草书也远比行书、楷书少。自古以来,超一流的草书大师无非张芝、二王、张旭、怀素、徐渭寥寥几个人而已。“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他对自己的草书水平颇为自信,也认为自己悟出了“草法奥秘”,能跟“颠张狂素”并列。

王羲之《十七帖》
他直言:“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即使是苏轼,也只是能悟到精髓,但写起来就逊色不少,至于其他人,就是“庸碌之辈”了。

《十七帖》
黄庭坚认为,草书之妙不在于笔画要连绵不绝,也不在于是否善用圆笔,而是能和将蝌蚪文、篆、隶笔法与草书用笔融通。虽然他说得很有道理,但还是得到了后人的尖锐批评,元代鲜于枢毫不客气的说:“张长史、怀素、高闲皆名善草书,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坏,不可复理”!

怀素《自叙帖》
鲜于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是元代“复古主义”的先锋,他认为的“正统草书”应是按照魏晋时期用笔创作而成。魏晋草书用笔灵巧连贯,笔画牵丝引带、一气呵成,通过转笔、翻笔写成的草书很少会有明显的断裂之处,气脉无半分迟滞。所以出现了“一笔书”处理。

张旭《李青莲序》
如果大家欣赏张芝、“二王”作品就会发现,通篇极为潇洒纵逸,这是因为此时的草书作品,往往是在隶书、章草笔意上就传承而来,讲究的是转笔衔接,而非提按顿挫。而唐代以来的草书,逐渐建立在楷法基础上。提按顿挫、转折留驻的处理,使得草书线条的连贯性的大大降低。

鲜于枢《石鼓歌》
我们看黄庭坚的草书作品,会发现他明显放缓了书写的速度和节奏,也放弃了笔画间的连续性,以跳荡的用笔、夸张的笔画拉长,使得间架、章法四面开张、左右摆布,整体风格既不是魏晋的纵逸潇洒,也不是唐草的奔放恣肆,而是狂怪险奇。

张芝《冠军帖》
所以说,得不到“复古大师”鲜于枢的认可,也就不足为奇了。

《冠军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4 23:55 , Processed in 0.0080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