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6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曾国藩子孙兴盛200年,只因“敬恕”二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20:10: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曾国藩子孙兴盛200年,只因“敬恕”二字                          2022-06-18 17:04                                       
                                       

今曰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凌我之子孙。
有人说,按照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标准,中国5000年历史,一共产生了2个半圣人。
前面两个圣人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而最后半个圣人则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
但是,比起个人的功名荣辱,曾国藩更加为世人称道的是其传承百年的治家之道。
曾氏兄弟五人的家庭,绵延至今将近200年,传至第八代孙,共走出有名望的人才240多人。
曾国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二儿子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
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
第四代,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教育家。
第五、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
香火延续至今已是第八代,期间没出过一个废人,更没出过一个纨绔子弟。
其中的秘诀,无非曾国藩在其诫子书中留下的两个字:
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01
一曰敬
曾国藩在《挺经》中,曾经和孩子们说过一个故事。
老家的荷叶塘住着一位老人,一天,家里要邀请贵客,老人便让儿子到街上买些酒菜。
可儿子挑着一担空箩筐出去,一直到日落西山还不见回来。
老人心急自己出门去找,却在半路的一丘水田田埂上看到奇怪的一幕:
儿子担着一担东西站在那里,在他对面也站着一个挑担子的人。
两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一动不动。
老人一阵气急,连声呵斥儿子:
“家里等你的酒菜,你却像个死人一样地站在这里,到底要做什么?”
儿子委屈地说:“他不让我过去。”
老人马上对那人笑说:“兄弟,你放他过来吧!”
那人怒道:“你好偏心,你为什么不叫你儿子下田,放我先过去呢?”
老人耐心地回到:
“兄弟,你人高,他人矮,再说你是杂货,他是吃的东西,你的货可以沾水,他的货不能沾水。”
这一番解释,对面那人不仅没有接受,反倒是越发生气了:
“他小我大,他应该要让我,我不能让他。”
老人见状无可奈何,只能自己脱去鞋袜道:
“罢,罢,只有我下田了。”
那个人见老人这么做,心里过意不去了,连忙喊:
“既然老丈这么费事,我就下到水田里,让你把担子挑过去。”
说完便立刻下到水田,让出路来。
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尊重是相互的。
人就是这样,你对我态度傲慢,那我也绝不能吃亏。
但是一方若是表现出敬意,对方一定会以敬意回报。
《曾国藩家书中》曾言:“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
官宦人家子女容易沾染上骄矜的习气,生出傲骄的心理,轻视别人。
曾国藩强调“敬”在治家中的重要性,就是因为他深知骄矜之气在导致一个家庭败落上的影响,而敬畏之心,正是戒除骄躁的成家之本。
曾国藩教育子弟:“修身以道,修道以人,修人以孝,修孝以敬。”
对待亲人时敬爱,才能家庭和睦。
对待他人时敬重,才不招惹祸端。
对待事业时敬畏,才能稳步提高。
曾国藩在《诫子书》中写:
“主敬则身强,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将心比心,一个人懂得尊敬他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所以,“敬”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家族的成家之基。

02
二曰恕
曾国藩常言:“善莫大于恕。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一个人,以宽恕自己的心态去宽恕别人,则与他人的交情会越来越深,朋友也会越来越多。
以责备他人的心态来责备自己,则可以使自己过错越来越少。
做好“恕”字功夫,朋友多,人缘好,路也会越走越宽。
曾国藩为官一向求才若渴,因此也有被人忽悠的时候。
一次,一人冒充校官,上门拜见。
曾国藩见这个人言词伶俐,中间论及用人须杜绝欺骗事,也说得头头是道。
于是大喜,对他说:“你可到军营中,观我所用之人。”
第二天见了一众将领,此人煞行介事地对曾国藩说:
“军中多豪杰俊雄之士,但我从中发现有两位君子式的人才。”
曾国藩急忙问是何人?
此人立马推举出涂宗瀛和郭远堂。
这两个人都是军中翘楚,曾国藩认为此人颇有眼光,便待为上宾。
不过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职位给他,就暂时派他督造船炮。
没想到几天后,此人竟然携带巨款,逃之夭夭。
贪污公款可是大案,属下建议立即通缉此犯,曾国藩默然良久,叹口气,摆摆手,说:
“算了,算了,由他去罢。”
众人不解,曾国藩说:“人不忍欺,人不忍欺。”
过了几天,手下人追问他为什么不发兵追捕。
曾国藩道:“此人不过是为了区区钱财,若是追捕得紧,必然逃到太平军中,反为不美。这事就算了吧。”
苏东坡言,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其实指的是一种做事的策略,话不说尽,事不做绝,凡事留有余地。
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诫语中说:
“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曰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艰难少矣。”
做人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谁都有难念的经,谁也不会完美无缺,都有无奈,没有人保证一生得意,说不定有一天,拉你一把的,正是你嘲笑的人。
史学家钱大昕说过一句话:
“诽谤自己而不真实的付之一笑,不用辩解。诽谤确有原因的,不靠自已的修养进步是不能制止的。”
器量阔宏,使我们能检点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不但是对自己缺点的正视,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自信。
相交以诚,大度宽容,遇事不走极端,不仅使曾国藩提升了人格魅力,还减少了树敌。
更重要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使得世人对曾氏一族的支持和真心相助。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历史的关键时刻,曾家都能逢凶化吉、绵延发达的重要原因。

道光二十九年(1849),身在京城十多年,在事业上高歌猛进的曾国藩,内心却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风光。
在当年写给弟弟们的家书中,他流露出关于家族传承的无限焦虑: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充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家族传承最重要的不是财富,不是知识,而是德行。
“敬恕”两个字是曾国藩留给后世子孙的作人之道,更是曾氏一族立德、立业,人才辈出,传承不绝的基础。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愿我们亦能谨守“敬恕”二字,从修身成人开始,成为自己和家人积攒行走世间的底气。
与诸君共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6 14:13 , Processed in 0.00796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