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709|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品欣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7 14:21: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凌云 于 2016-11-27 14:42 编辑

以色列出土古代雕像 造型酷似《思想者》                                                                                               

2016年11月27日10:21     

                                                                                                                        
                 
                                                                                                                           
  由以色列考古学家和高中生组成的考古队近日发掘出一只拥有3800年历史的陶壶,上面还塑有一尊呈沉思状的人物雕像,高约18厘米,造型酷似法国雕塑家罗丹举世闻名的作品《思想者》。
  为了确保文物在施工中不受到破坏,以色列文物管理局派出多支考古小队在全国各主要建筑工地展开发掘工作。在最近几个月里,各发掘队已经找到了许多的珍贵文物。
  文物管理局23日表示,这只陶壶是考古队在特拉维夫郊外的奥尔耶胡德进行发掘工作时找到的,考古学家认为其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中期。考古专家认为,被发掘的器物可能是祭祀古代某个群体的要人时所用的祭品。
  然而,如此高规格的祭品,尤其是还包括这样一个造型独特的陶器水壶,这在以色列的考古发掘中还从未出现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11-27 14:22: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凌云 于 2016-11-27 14:23 编辑

常玉《瓶菊》在香港佳士得拍出逾1亿港元                                                                                              

2016年11月27日09:23      

                                                                                                                         
                 
                                                                                                                                                                                        
  新浪收藏讯 11月26日晚,佳士得250周年秋拍在香港举行,常玉的一幅《瓶菊》在当场以9100万的港币落槌,含佣金成交价高达1.0358亿港元。
  在现当代艺术拍场上,常玉无疑是个响当当的名字,是他的《五裸女》在2011年带领中国油画迈入“亿元俱乐部”时代,其本身也成为西方公认的世界级绘画大家。这幅《瓶菊》的拍前估价为2000万至3000万港元,为1950年作品,细腻的笔触,动人的色彩,丰富的细节,有一种难以名状、中西交融的美。乌黑的底色上,画家勾勒出一朵朵绮丽的金色菊花,映衬出花瓶底下的红桌。这幅作品是常玉黄金时期的代表作,唯一一幅金色瓶花。这位生前潦倒穷迫的画家又一次在拍卖场上显示出了自己的价值。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6-11-27 14:24:52 |只看该作者

2016西泠秋拍   丁光燮 牧牛风景   布面 油画   1942年作   45×60cm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6-11-27 14:25:59 |只看该作者

丁光燮 溪边   布面 油画   1942年作   45×60cm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6-11-27 14:27:29 |只看该作者

 梁锡鸿 瓶花   布面 油画   签名:锡鸿   30年代作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6-11-27 14:28:26 |只看该作者

刘海粟 玉泉观鱼   布面 油画   1935年作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6-11-27 14:29:31 |只看该作者

古元 人民的刘志丹   纸本 版画   1944年作   出版:《古元木刻选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6-11-27 14:32:15 |只看该作者

 文森‧梵谷 《静物、花瓶内的雏菊与罂粟》 油彩 画布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16-11-27 14:33:46 |只看该作者
紫砂名家精品赏析                                                                                               

2016年11月25日02:54        

                                                                                                                        
                 
                                                                                                                          
汪寅仙《九头梅桩》

江建翔《提梁套壶》

江建翔《大松竹梅》

高旭峰《大汉韵壶》
高旭峰《掇球壶》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16-11-27 14:35:27 |只看该作者
译元说壶:龙飞凤舞                                                                                               

2016年11月25日02:34      

                                                                                                                        
                 
                                                                                                                             其实近几年,我做的许多壶都有两个人的思想在里头,一个是我,另一个自然就是我的先生。先生蛮懂壶,很会鉴赏壶的气形,但不会做,只能算个资深的“壶友”。他也曾跃跃欲试,奈何总效果不佳,只得放弃,转而画些草图或与我沟通些新壶的寓意思想之类,我也会结合两个人的想法完成一把壶。

  不知是我俩天生合拍还是都爱琢磨突破的缘故,但凡是两人讨论出来的壶成型后总能出其不意,美观且新奇。就如这《龙飞凤舞》,把为凤而嘴为龙,三足鼎立,这些都有源可溯,独独这盖钮改自于双环而少一环,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便是先生的意思,他真是个有趣的人。

  我做《龙飞凤舞》时,本意是嘴与把赋以龙首与凤首,再在壶盖上雕刻一只雏凤作为壶钮,贴合“龙飞凤舞凤非龙”的情调。先生觉得不是很妥当或觉有些俗气,龙凤的主题在紫砂壶类中虽寓意吉祥却也见怪不怪,没多少深意了,继承传统固然是好,但也要时刻思量推陈出新,他眼神认真凝重,我点点头,同意他的说法。汲取别人客观的建议是紫砂这块土教给我人生百态中最重要的一点,更何况那人还是我最信任的先生。

  先生喜爱顾景舟大师的一把福寿夙慧壶,双环直筒,不能得才心心念念。他建议将双环搬到《龙飞凤舞》上,桥钮中置双环,环环相扣,不弃不离,寓意正顺于龙凤主题,我觉得实在可行。双环置于容量大的紫泥直筒壶上能呈隽永沉稳之态,但龙飞凤舞段泥为料,壶身小巧而饱满,且龙凤雕纹十分明显,加以双环不免繁琐拥挤,有些不伦不类。我私改了双环,变成一环,立刻清爽好看了许多,也加了几分新意在其中。

  本以为先生会对此有些异议,未想他连声称好。“龙与凤不一定非要以双字来制约他们通俗的成对之意,他们可以可以为夫妻,可以为知己,留一些空间才是正确的相处之道,人也是如此。”先生如是说。我本没想到这些意思,听先生一讲还真有这几分韵道,以古透今,有滋有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01:48 , Processed in 0.01209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