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知青忆往昔:当年在陕北插队落户时,我们去县城拉过两年茅粪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13:16: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北京知青忆往昔:当年在陕北插队落户时,我们去县城拉过两年茅粪                                                                                 

2024-05-22 10:31                                        

发布于:天津市
   
       1969年初,知识青年赴陕北地区插队落户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北京知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到革命老区最艰苦的地方,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磨练革命意志。

资料网络图片
4月3日下午一点多,李光明和十一名北京知青乘坐三辆毛驴车和一辆牛车,风尘仆仆来到了陕北地区的饮马沟,这十二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到了相对富裕的饮马沟大队插队落户。
饮马沟大队处在玉泉山和老牛山两山之间,东边是玉泉山,西边是老牛山,地势还算平坦。因村子东边的山脚下有一眼山泉,那眼山泉四季流淌,泉水加上雨季的山洪冲刷出了一条山沟,抗战时期常有战马在此饮水,后来就有了饮马沟这个村名。饮马沟离公社驻地八里地,离县城不到二十里,交通较为便利。
李光明是高中毕业生,十九岁,十二名北京知青中他的年龄最大。张瑞祥也是高中毕业生,他比李光明小两个月,两个人是高中同班同学,李光明是班长。这六男六女十二名北京知青被分到了两个生产队,女知青都分到了第一生产小队,男知青分在了第二生产小队。他们虽然在两个生产小队劳动,但都住在大队部的土窑里,在一个锅里搅稀稠。
陕北四月的天气不冷不热,只是早晚还有点凉,岁数大的老人和娃娃还要穿夹袄,有的老人还穿着老羊皮坎肩,年轻人大都是薄衣单衫了。当时陕北的生活很苦,饮马沟大队虽然是全公社最富裕的大队,但在春末夏初时节,吃粮也是问题,好多人家也要拿菜团子充饥。北京来的知青好在第一年有国库供应粮,他们的生活比当地社员们的生活要好很多,最起码不用吃菜团子或菜窝窝。
当时知青们都不会做饭,因大队部紧挨着二队的牛棚,那时一个生产队也没有几头生灵,二队队长刘玉明就安排饲养员王家顺教知青们做饭,一天多给他记三分工。
安顿好了吃住的地方,知青们就该参加生产劳动了。他们十二名知青在学校时虽然也参加过支农劳动,可真正让他们独当一面当社员,他们还真啥也不懂,挑担东摇西晃不说,社员们挑满满两筐土杂肥,知青们只能挑两半筐。给麦田松土保墒,社员们一人一天能给半亩麦田松土保墒,知青们也就能干三分地。
看知青们干农活太费劲,一队队长就安排两名年龄小的女知青给生产队放羊,年龄大点的就让她们慢慢适应农活。女知青的劳动报酬比妇女工还少一分,每人一天给记六分工。二队队长看男知青干农活也比社员们差很多,每天就给他们记七分工。对此,知青们觉得委屈,他们认为自己已经累的够呛了。社员们还觉得队长偏向知青们,凭他们的劳动量,一人一天最多能给记五分工。
收完了麦子,坡地的玉米荞麦和高粱都锄完了二遍地,农忙基本告一段落。趁着农闲,两个生产队都成立了掏粪小组,每个小组两个人,配一头毛驴和一辆粪车,一天到县城拉一车茅粪。拉粪这活虽然算不上累,可年轻人都不愿意干,都嫌脏。嫌脏也不行呀,那时基本上没有化肥,土地缺肥庄稼收成就不好,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生产队长才想出了这个办法。
看年轻社员都不愿进城拉粪,队长就提高了劳动报酬,进城拉粪,每人每天多记三分工。这样的条件还是没有人愿意去,二队队长生气了,他第一个领头报了名。李光明看队长亲自挂帅了,他也主动报名和队长一组进城拉粪。张瑞祥看李光明报了名,他也紧跟着报了名,和一位老社员组成一组。
说干就干,第二天吃过早饭,每人带了一个白面蒸馍和一个玉米面蒸馍,套好毛驴车,把挑粪的粪桶和粪勺还有扫帚都放在车上,赶着毛驴车就进城了。
饮马沟到县城的简易公路还算平坦,黄土砂石路面,中途就有一段坡路,坡度也不大,空车不用人拉车,让毛驴驾辕拉车完全可以。早八点从饮马沟出发,上午十点就到了县城。考虑到县城机关单位上午要办公,刘玉明队长决定等各机关干部中午下班吃饭的功夫,他们再去掏粪装车。
把车停在城郊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张瑞祥和那位老社员看着车,刘队长和李光明先去有公厕的地方查看情况,看看哪里方便停车,看看哪座公厕方便挑粪。因为刘队长经常进城办事,他对县城的情况比较熟悉。

网络图片
第一站先去了汽车站,汽车站紧挨着第一副食门市部,那里流动人员很多。没费劲就找到了公厕,公厕内进进出出方便的人络绎不绝,公厕后面粪池里的有大半池子粪便,也方便停车掏粪,只是人太多,白天掏粪影响人们如厕,也不美气。考虑再三,刘队长放弃了汽车站的那所公厕。
然后又去了钢铁制造厂,那个工厂工人很多,工厂内有两处公厕。刚进工厂大门,就被戴红袖箍的一位老师傅拦住了。刘队长说明了情况,那位老师傅说:“他们厂里的茅粪常年由光明菜社负责清运,工厂严禁外人进入,更别说拉粪了。”在钢铁制造厂吃了闭门羹,刘队长和李光明又去了几个机关单位,人家说哪有白天拉茅粪的,一般都是晚上清理茅厕。
眼看就到中午了,还没寻到掏粪的地点,不光是刘队长着急了,李光明也有些着急了。他俩正要往回走,李光明突然发现他们前面的十字街口有一个公厕,他赶忙跑过去,转到茅厕后面的粪池一看,粪池被一块木板盖着,李光明弯腰掀起木板一看,只见粪池内有大半池粪便,足足能装满两粪车。
刘队长也过来看了一下,他俩小跑着回到停放粪车的地方,赶着毛驴车就来到那个公厕后面,掀开盖粪池的木板,刘队长拿扁担勾住粪桶放进粪池,灌满一桶用力提上来,那位老社员再提起粪桶倒进粪车里。李光明和张瑞祥躲在一边,用手捏着鼻子,还一个劲干呕。看看两名北京知青的滑稽动作,刘玉明队长狠狠瞪了他俩一眼。
装第二辆粪车的时候,突然来了两位戴着红袖箍的大妈,老远她俩就喊:“你们哪来的?白天咋能掏粪呢?也太不讲卫生了,赶紧走!”
看两位大妈来者不善,李光明和张瑞祥赶忙迎过去,李光明说:“我是北京知青李光明,毛主席他老人家接见过我。”“你这后生也太不诚实了,北京知青跑这来掏粪?”那位走在前面的大妈打量着李光明和张瑞祥,一脸的不屑,她推开李光明,就去抢刘队长手里的扁担。
李光明看情况不妙,他急中生智,大声说道:“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抓革命,促生产,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不支持农业生产,就是反动!”
没料想这几句前言不搭后语的话,还真把那两位大妈给震住了,她俩面面相觑,谁都没再阻挡刘队长掏粪,只是笑着说:“以后进城掏粪尽量在夜间,省的影响城里卫生。”其实,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那句话,是他们进城拉粪前一天刚听刘队长说的,跟毛主席一点关系也没有。
下午三点的时候,两大车茅粪顺利拉回了饮马沟,卸到了牛棚后面二队的粪坑里。自那以后,他们白天再也没进城拉过茅粪,后来再去县城拉粪,都是半夜进城,第二天天亮赶回饮马沟。
在饮马沟插队落户四年,李光明和张瑞祥给生产队拉了两三年茅粪,直到被推荐上大学离开饮马沟,他俩才结束了掏粪生涯。后来李光明给我们开玩笑说:“在大学读书期间,他的同桌总说他身上有一股怪味,直到大学毕业,他身上的那股怪味才算彻底消失了。”
去年八月份,李光明和张瑞祥回饮马沟村看望了八十八岁的刘玉明老队长,看望了乡亲们。说起当年进城拉茅粪的事情,老队长还记忆犹新,他一个劲地说:“想当年,真的让你俩受苦了。”

北京知青在陕北资料图片
前几天和李光明老师视频聊天,又说起了他当年在陕北插队落户的事情,李光明老师说:“那时不光是知青苦,全国人民都苦,农民更苦。我们插队时受的苦,和当地农民比起来,根本就不叫苦,乡亲们非常照顾我们,最苦最累的农活都是他们干,我们没吃多少苦。说句实话,有了下乡的苦难经历,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才感觉到了幸福,每当遇到了困难,想想下乡时的艰难,也就不觉得困难了。”
作者:草根作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8 01:10 , Processed in 0.00724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