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是写庐山的千古名篇,李白苏轼白居易,谁水平更高意境更深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08:15: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同是写庐山的千古名篇,李白苏轼白居易,谁水平更高意境更深远?                                                        2024-05-25 10:14                                        

发布于:天津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是我们上学期间必学必背的一首诗,但其实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两首,还有一首为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在历史上,最早关于“庐山”名称的文字记载是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将“庐山”之名写入了史书《史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庐山的风景怡人,也因为上千位名人先后登庐山,留下数千余首诗词歌赋,从而让庐山之景,更为出名,庐山成了声名赫赫的名山。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古称柴桑)是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故乡,而陶渊明归隐后留下了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其三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南山便是庐山,数百年后,李白登庐山,看到庐山第一奇观“匡庐瀑布”,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李白逝世数十年后,任职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的白居易在四月份登上了庐山,游历大林寺,正好桃花盛开,让白居易有了意外的惊喜,故而写下《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苏轼则是北宋时期的人物,在11世纪末被贬至汝州,而在赴往汝州时途径九江,于是便与友人游历了庐山,写下了诸多与庐山有关的诗词:《初入庐山》、《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过庐山下》,而最有名的当属苏轼游观庐山后所写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但要论李白白居易苏轼三人,谁的诗意境更高远?其实是很难分个高低的,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一个“挂”字,化动为静,一个“飞”字,又将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一个“疑”字,是比喻,是夸张,但又不失自然,在李白的笔下,庐山仿佛成了一座仙山,不得不说,李白不管夸什么,都有一手。
而白居易登庐山时看到的景与李白不同,他在登上途中,山上的花朵已经凋零,然后却在大林寺与一场桃花的盛开不期而遇,这是在白居易意料之外的,因此让他欣喜不已,使得他将春光拟人,觉得春像是顽皮的小孩子,一会在这,一会在那,也反映出了诗人白居易的一片童心。

而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颇具内涵了,体现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苏轼在诗《题西林壁》中不仅写了庐山之景,还升华了为人处事的哲学思想。如果真要将李白、白居易、苏轼三人的意境分个高低,苏轼的《题西林壁》显然更高远,但要论写庐山之景,李白和白居易自然更好了。
另外,李白还写有一首《庐山》: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依然是不乏想象和夸张的写法,但也反映了李白的出世思想,与诗句“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不谋而合。这么一看,陶渊明曾归隐于此,写了流传甚广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李白在谋出路的过程中屡屡挫折,最终出世思想占据上风,也想归隐在庐山脚下,不知他又是否想起了数百年的陶渊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0 03:18 , Processed in 0.0080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