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再吹“印刷体”了,欧楷才是最美中国字,当代看懂的人没几个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04:16: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别再吹“印刷体”了,欧楷才是最美中国字,当代看懂的人没几个                                                       2024-06-02 17:01                                      

发布于:北京市
   

  世人常说“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一说到“中国字”脑海首先联想的,就是“楷圣”欧阳询,其字峭拔端庄,转折处锐利方劲,筋骨气力十分刚健,具有威严肃穆之气,符合君子的正派形象,因此《宣和书谱》称赞他的楷书是“翰墨之冠”,所写《醴泉铭》为正书第一。

同时张怀瓘的《书断》也称赞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他的楷书备尽八法,每一笔严谨规范,极尽“尚法”理念,所以后世大多临摹“欧楷”法帖,强化自身用笔的规范意识,保证力道沉着,下笔爽利,锻炼基本功。

据网络资料显示,目前约有1000多万人学习“欧楷”,数量之庞大,令人震撼,然而如此庞大的群体,自然存在“鱼龙混杂”之辈,有的学者不分析自身特点,盲目跟风临摹“欧楷”,众所周知,现代字的形态,根据古汉字演变而来,课本上经常出现的“印刷体”楷书,乃高云塍创造的“汉文楷体”。

他与“欧楷”相似度高达70%,保留工整匀称、端庄光洁的一面,符合日常实用性,消除具有艺术性的欹侧变化、险绝势态,大家整日观看这一类字体,自然对“欧楷”印象不差,可这一类“印刷体”缺乏变化性,束缚了审美眼光,所以品析“欧楷”法帖时,无法领悟精严、多变的笔法变化。

用笔逐渐产生拘谨、死板一类的问题,同时大家对于“欧楷”的理解太过片面,基本停留于“天下第一楷书”《九成宫醴泉铭》,观摩时只看到了,平正险绝这一种风格,实际上欧阳询乃“由隋入唐”的书法大家,早年临摹过汉碑、南帖,秀逸隽秀、浑朴古雅各类风格,皆有所涉猎,并非单一的峭拔。

例如郭尚先曾说:“《醴泉铭》)高华浑朴,法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杨守敬也说:“欧书《虞恭碑》最为晚年之作,而平正婉和,其结体不似《醴泉》之开张,亦不似《皇甫》之峻拔”,尤其是欧阳询晚年的作品,风韵温和娴雅,点画浑穆灵巧,富有天然烂漫的本真之美。

固化的笔势,加上模式化的思想,导致当代看懂“欧楷”变化美的人没几个,甚至有的喷子,反过头埋怨“欧楷”,称其寒俭过甚,不可学,大肆吹捧“印刷体”,赞叹它是“最美中国字”,当然这一观点是错的,但凡有点审美水平的人都明白,真正具备艺术之美的是“欧楷”,可别再乱吹“印刷体”了。

您对“欧楷”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3 10:26 , Processed in 0.00807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