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作文】材料作文“知书”“行远”审题分析与例文导写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06:06: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高考作文】材料作文“知书”“行远”审题分析与例文导写                                                              2024-05-30 10:36                                        

发布于:广东省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爱读书,他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还爱读“无字之书”。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他与同学曾利用暑假,历时一个多月,行程900余里,途经五个县去游学。沿途他不断了解风土人情和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写下了许多笔记,被师生们赞誉为“身无分文,心有天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零零后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间去乡村小学支教,发现乡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使得他在回校后通过走访调研、学术研讨等方式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大期间,面对采访,他感慨自己完成了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这样一种转变。
以上材料很有启示意义,作为当代青年你有着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讲述的是关于毛主席“读书”的两部分内容。其中,第一句通过毛主席的自述,强调了他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视。而其后,他利用暑假时间游学,以了解风土人情和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的阅读“无字之书”过程,讲述的其实是他的深入实地调研与实践的过程。命题者借助毛主席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要坚持“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材料第二段则借助零零后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间去乡村小学支教,“主动看见”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一经历,向我们论述了实践、调研的重要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命题者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实践、调研的重要性,而是通过说明王俊这段支教经历的意义价值——使得他在回校后继续深入研究,说明我们既要实践,也要通过读书学习(如学术研讨等)来进一步巩固、提升自己的“知”,从而能够对自身、对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王俊完成了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的转变。由此可见,材料意在引导学生思考“被告诉”和“主动看”的关系:我们不仅要通过被老师、家长、同伴或者书本等告知社会是怎样的,了解前人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也要学会自己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从而了解社会,带给自己更深刻的感触,触动自己主动思考、研究。
写作时,可以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展开写作,首先分别说明“知”与“行”分别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然后进一步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兼顾、平衡好两者关系,从而促进我们的成长。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对于“知”,可列举曾国藩通过努力读书以“拙”生巧,或者如材料中所提的毛主席爱好读书、勤奋学习的例子。对于“行”,可以列举苏轼在面对关于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多种说法时,通过实地游览调查,最终明确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缘由的事例,论证要认清事物真相必须实地调查研究,实践出真知;也可以引用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名言,论证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也可以结合材料第二段,思考论述“被告诉”和“主动看”的关系,在理解两个关键词内涵的基础上阐述对“被告诉”和“主动看”关系的认识,以解决个人、国家和人类在日常生活、求知探索、参与社会实践、未来发展等层面的实际问题。   
立意:
1.多些“眼看耳听”,亦多些“身至心至”。
2.在“被告诉”与“主动看”中得真知。
3.强化主人翁意识,学会主动看世界。
【佳作展示】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青年毛泽东在勤奋读书与深入社会实践中,终于摸索出一条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零零后直博生王俊在支教中完成了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的转变。有时候,我们往往会有很多想法,却很少付诸行动;我们往往什么都能做,却总是过不好这一生。归根结底,是我们空有许多想法,却总不能付诸行动;或者只知行动,却不知反思总结。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唯有将“行”付诸“知”之上,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以“知”导“行”,方能开启笃行之门。
知是行的主导意识,没有这一“主意”,“行”就不会落实。若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而产生许许多多“恍然大悟”的时刻,若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而迸发出那一串串智慧的火花,我们永远也无法打开行动的大门。所以“知”是“行”的引导,“行”在“知”的指引之下才能逐步迈向成功。
以“行”成“知”,用笃行促成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我们许多人却总是止步于那“恍然大悟”的一刻,而没有后续的行动。殊不知,再美好的愿望,再宏大的设想,再科学的决策,如果不付诸实践、不付诸行动都只是空想、幻想。这也正是有人感叹“为什么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一生”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没有“干”,一切都是空谈,一切都变成乌托邦。知识在“干”中获得,对错在“干”中检验,本领在“干”中提高。从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中国奇迹”“中国精神”到书写抗疫史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GDP总量突破100万亿……都是起而行之“干”出来的,所以,让我们都“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行动书写人生的辉煌。
知行合一,不可分离。
“知”既是“行的主意”,也是“行”所实现的意识结果;“行”既是“知的工夫”,也是“知”所展开的实践维度。通过“行”而实现“知”,通过“知”而实现“行”,所以王阳明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非常善于作战,几乎战无不胜,他每到一个地方,第一桩做的事,就是亲自勘探地形,实地了解山川地理、道路交通、敌我双方的军事设施及兵力部署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际行动来获得战争地点的“真知”,通过“真知”来取得战争行动的胜利,“知行合一”即是王阳明战无不胜的“秘诀”。
脱离“行”的“知”是空知,脱离“知”的“行”也是盲行,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6 17:32 , Processed in 0.00803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