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楼梦》伟大地呈现了儒佛道三种哲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红楼梦》伟大地呈现了儒佛道三种哲学                                                 

2024-11-23 06:03                                        

发布于:北京市
   


                          

87版《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是我们中国文学最伟大的一本小说,至少我这么觉得。以它内容的丰富、文字的绚丽,可能也是文学作品里的第一把,当然我们有很了不起的《诗经》、《楚辞》、《杜诗》,那要完整的《诗经》、《楚辞》或《杜诗》,才能跟《红楼梦》比。

以单独一部文学作品来说,《红楼梦》的确是伟大的。如果我们以十八世纪横跨的维度来看,至少我读过的十九世纪以前的西方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红楼梦》。

“鸳鸯”姐姐,一路走好

它的伟大在哪里?可以从几方面看。

第一,它小说的技巧实在了不得,在那个时候是空前的。当然它继承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章回小说的传统,但是它的小说技巧远远超过前面。

光是人物的刻画就丰富、精准得不得了。这么多人物,没有一个相同,即使人物是很近的镜像(mirror image),像晴雯跟黛玉,晴雯就是晴雯,黛玉就是黛玉,两个人又能合起来看,这些人物关系(character relation)是了不得的。

人物怎么刻画鲜明呢?它用对话突显尤其精彩,每个人的讲话,依着他的身份语气,完全个人化。平儿是平儿,莺儿是莺儿,甚至什么金钏儿、玉钏儿、小红、彩云,写那些小丫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

87版《红楼梦》剧照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她们所使用的语言,每个人合乎自己的身份。它的散文、叙述文非常好,丰富华丽,使用诗词歌赋各种不同的文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也非常自然而顺畅。

以现代小说的各种技巧来看,它是非常先进的。它的观点的运用随时转换,刘姥姥进大观园用刘姥姥的观点,林黛玉进大观园用林黛玉的观点,贾政领了一批清客游大观园又是一种观点,每一个人的观点(point of view)用得非常灵活。

你想怎么写大观园?客观地描写写不清楚,非要用刘姥姥的眼睛来看,所以刘姥姥进大观园变成一篇经典之作。因为用她的观点看大观园,我们都变成刘姥姥了,好像进入迪斯尼乐园一样,感到那么新鲜。

如果不是用刘姥姥的观点来写,换一个人,大观园就不会写得那么活,有那么多的笑声。还有它的伏笔太厉害了,所谓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两条汗巾子,一红一绿,到最后瞬间合在一起,才知道情节早就伏在那个地方了。

伏笔都是到紧要的地方,前后才对照得起来。宝玉的几块旧手帕赠给黛玉,中间还出现过,提醒读者别忘记,到最后黛玉死的时候,把上面有她的泪和她的诗的手帕,丢进火盆烧掉,发挥了强化悲剧的力量。

焦大开头出来骂那几个不争气的贾家后代,到了最后抄家,这个老仆又出来了,这前后一对照,这个人物的作用老早已经伏在那个地方。太厉害了!它的伏笔每一个小细节都有用的。

第二,再看它的架构之宽阔、大气,它的小说视野(vision)之高超、深刻,同时期的作品无法望其项背。《红楼梦》的神话架构太虚幻境,跟写实的架构大观园,互相对照,有无比丰富的象征意象。

太虚幻境里面十二支《红楼梦》的曲子,对大观园里这些人物命运的哀悼,老早已经定了,它整个架构非常完整、恢宏,像一个网,步步联结。

更重要的还有一点,以这样动人的故事,这么鲜明的人物,把中国三种哲学——儒家、道家、佛家,表现得如此生动。它不是在写哲学论文,是写小说,用生活的现实和故事,表现生命的态度,非常高明而深刻。

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脱不了这三种哲学,我们常讲,中国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儒家,努力念书,勤奋工作,求成功,求名利。到了中年,多半受了一些打击,有所超脱了,是道家。

到了晚年真正了悟,就是佛家来了。看看从前有名的文人,王维、苏东坡、汤显祖……他们的过程大概都是如此。

这种铺陈架构,把三种哲学说得清楚易懂,而且它也不偏不倚,不是劝大家出家。宝玉最后在雪地上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境界,固然有一种超脱,反过来看也是哀伤,有所得,有所失,使我们对人生的感悟又高了一层。

这部书不仅是小说,就我来看,它也是中国文化到第十八世纪的一个结晶,一个总结。它写尽乾隆的盛世,也暗伏了乾隆之后中国文化的“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十九世纪后整个走下坡,接近崩溃边缘。

我说过这部书可能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天鹅之歌”,把最盛的乾隆盛世全面表现出来。它也等于是一部百科全书,讲穿的、吃的、用的,把十八世纪的贵族生活写得巨细靡遗,曹雪芹可以说无所不能,他诗、书、画全能,懂医理,风筝他也会制作,除此之外,他也写尽了中国人的人情世故。

我想,读了《红楼梦》跟没有读《红楼梦》的人有所区别,读了《红楼梦》,对于中国文化的底蕴一定多一层了解。

年轻学子头一次看这个小说,可能有些地方隔阂,无法一下抓住它的精神,若是每过十年看一次,二十多岁的时候看,三十多岁看,四十多岁看,像我现在七十多岁再看一次,真的越来越感觉这一本小说是天书,要完全了解它实在不容易,可能要自己经历一些人生的沧桑,才能真正了解它告诉我们什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07:51 , Processed in 0.00767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