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画觅清凉:从古代名画和诗词中,看古人如何避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8 14:55: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诗画觅清凉:从古代名画和诗词中,看古人如何避暑                                                                                2025-07-08 08:46                                        发布于:辽宁省
   
昨天的文章里写了,古人心静自然凉的消暑智慧。然而,对于无法仅靠"心静"来消暑的古人而言,"亲水"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避暑方式之一。
亲水纳凉。宋代燕文贵的扇面画《纳凉观瀑图》展现了另一种亲水方式。

画面中,嶙峋石山夹裹着飞瀑奔涌而下,激流撞碎在巨石之上,腾起万千雪浪。一道银练自峰顶倾泻,如天河倒挂。水阁临渊而筑,阁中一袭素衣的隐士袒胸斜倚,正凭栏纳凉,目光追随着瀑布的跌宕。
此般"纳千山飞瀑于尺幅之间"的巧思,既以流水消暑达成物理之凉,复借悬流飞瀑成就视觉之逸,恰是古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营造哲学——将人工构筑悄然融于自然韵律,在消夏避暑间,完成一场身心与天地的对话。
赏荷消夏。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暑热游荷花池》中生动描绘了这种体验:"细草摇头忽报依,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诗中荷花仿佛也有了人性,因怕热而躲藏在荷叶之下,而赏荷之人却因此获得了难得的清凉。
"大暑赏荷"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传统习俗,这在许多画作中都有表现。
明代仇英与沈周、文徵明和唐寅并称"明四家",他的《四季仕女图》中的夏图就生动表现了宫女们在河边赏荷、"浸伏"(三伏天到江河里洗冷水浴以祛暑气)的景象。

宋代苏汉臣的《荷塘消夏图》则描绘了两位仕女凭栏观荷的场景:塘中荷叶田田,岸边烟树迷离,清幽静谧,景色宜人。花家通过视觉艺术传递出,夏日水边的清凉感受。
清代金廷标的《莲塘纳凉图》则是根据杜甫诗意创作的作品。原诗有"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之句,画中右上角绘茂密竹林,竹下摆一方桌,旁边斜倚公子一人,身着燕服,姿态悠闲;对面有一女子携童而来,执扇笑语。

人物面前是一湖碧水,荷叶田田,荷花正美,一派夏日风光。这幅画笔墨工细、人物自然,气韵流畅,展现了古人将饮食、社交与赏荷结合的综合性避暑方式。
佚名画家的《采莲消夏图》则呈现了更为动态的亲水避暑场景。画中主人公手持团扇,乘船游于荷花莲叶间,逍遥自在。设想在夏日傍晚,搭上游船,在暗香涌动中感受湖面清风,确是古人夏日一大乐事。这种将劳动(采莲)与休闲(消夏)结合的方式,反映了古人"寓乐于劳"的生活智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7-30 20:37 , Processed in 0.0071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