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塞上边声与窗畔愁思:两首古诗词里的壮阔与凄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09:10: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塞上边声与窗畔愁思:两首古诗词里的壮阔与凄清                                                                                2025-09-17 18:34                                        发布于:广东省
   
                                    

一、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 “诗佛” 王维,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当时 46 岁的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今甘肃武威),慰问在前线与吐蕃作战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

“使至塞上” 即 “出使到边塞”,全诗记录的是他从长安出发、途经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抵达萧关(今宁夏固原)的真实旅途见闻,是唐代边塞诗中 “以禅意写壮阔” 的典范。

诗最早收录于宋代《文苑英华》,后被《全唐诗》收录。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盛赞其 “写边塞风光,千古独步”,尤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联,被评 “‘直’‘圆’二字,极简而极壮,非盛唐气象不能有”。

诗中 “居延”“萧关”“燕然”(东汉窦宪破匈奴处,代指前线战场)均为汉代以来的边塞要地,既显历史厚重,又藏诗人对国家边防的关切。

白话翻译

我乘坐单车(轻车简从)想去慰问边关将士,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朝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飞入胡人的疆域。

广阔的沙漠中,孤烟笔直地升腾;黄河之上,落日圆滚滚地悬挂在天际。

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前线最高将领)正在燕然前线(指挥作战)。

一部 “边塞出使 Vlog”,每句都藏着 “行” 与 “感” 的交融。

首句 “单车欲问边” 的 “单车” 二字很关键 —— 不是浩浩荡荡的使团,是 “轻车简从”,既写出使的低调,又暗显诗人独自远行的孤寂,像我们独自出差时 “一个人扛行李” 的单薄;

“属国过居延” 则点明旅途路线,从内地到边疆,空间的转换带着 “踏入陌生疆域” 的敬畏。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的比喻太妙 ——“征蓬”(飘飞的蓬草)喻指自己漂泊无依的状态,“归雁” 却反用其意:大雁北归是回家,自己出塞是使命,一 “出” 一 “入”,把 “身不由己的远行” 与 “自然生灵的归乡” 对比,藏着诗人的思乡与责任感,像我们 “为工作离家” 时的矛盾心情。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千古绝唱,“直” 与 “圆” 的炼字堪称神级。

“孤烟直” 的 “直”,写沙漠无风时炊烟垂直上升的静态,没有一丝弯曲,像用尺子画出来的,透着天地的规整;

“落日圆” 的 “圆”,写黄河尽头落日的饱满,没有云层遮挡,像一枚巨大的金盘,显尽天地的辽阔。

这两句没有一个形容词,却把 “大、静、壮” 写得扑面而来,就像我们站在沙漠里,看到天地间只有烟与日,瞬间觉得自己渺小的震撼。

王维的 “塞上行旅”

写这首诗时,王维已在朝为官多年,此前多写山水田园,这次出使是他第一次亲临边塞。

出发前,唐玄宗叮嘱他 “慰问将士,察看军情”,他带着使命,却也怀着对边疆的好奇。

从长安到凉州,走了近一个月,越往西走,景色越荒凉 —— 没有了江南的绿水青山,只有无边的沙漠与黄河。

某天黄昏,他在沙漠中歇脚,看到远处军营的炊烟笔直地升向天空,黄河在夕阳下像一条金色的带子,落日就挂在河与天的交界处,圆得让人挪不开眼。

那一刻,他忘了旅途的疲惫,也忘了独自远行的孤寂,只觉得天地太壮阔,自己的烦恼都成了小事。

后来在萧关遇到侦察兵,听说都护正在前线打胜仗,他更觉得这次出使值得,当晚就在驿站写下这首诗,把 “看到的景” 与 “感受到的壮” 全装了进去。

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 “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创作于她晚年(约宋高宗绍兴五年至十年,1135-1140 年)。

当时 50 多岁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 —— 金兵南下攻破汴京,丈夫赵明诚病逝,珍藏的金石文物大多遗失,她独自漂泊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

这首词是她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宋代婉约词的巅峰之作。

词最早收录于《漱玉词》,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其 “一字一泪,千古未有”,尤其开篇七组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被评 “开篇即定悲戚基调,无半句多余”。

现代学者浦江清称其 “把晚年的孤独、悲伤写得入木三分,读之让人落泪”,与早期《如梦令》的轻快形成鲜明对比。

白话翻译

我到处寻找(逝去的时光、亲人的痕迹),却只感到冷冷清清,满心都是凄惨悲戚。

天气忽暖忽寒的时候,最难以调养休息。

喝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侵袭!

大雁飞过去了,我正伤心,却发现它们是以前认识的(大雁曾是传信的象征,如今却只剩回忆)。

地上堆积着凋零的菊花,它们枯萎憔悴,现在还有谁忍心去采摘?

独自守着窗户,怎么才能挨到天黑!

梧桐叶上又加上细雨,到了黄昏时分,雨水点点滴滴落下。

这般情景,哪里是一个 “愁” 字就能概括的啊!

一篇 “晚年孤独日记”,每句都藏着 “细” 与 “痛” 的纠缠。

开篇 “寻寻觅觅” 的叠词太戳心 —— 不是 “寻找”,是 “寻寻觅觅”,写尽漫无目的的茫然,像我们失去重要的人后,习惯性翻找他们留下的东西;

“冷冷清清” 是环境的冷,“凄凄惨惨戚戚” 是心里的痛,三组叠词层层递进,把悲伤从 “动作” 到 “环境” 再到 “心境”,写得密不透风。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的 “淡” 字最见心酸 —— 不是 “浓酒”,是 “淡酒”,既写晚年清贫,也写 “借酒消愁却愁更愁” 的无力,像我们难过时喝白开水都觉得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的 “旧时相识”,藏着对丈夫的思念 —— 以前大雁南飞时,赵明诚会和她一起看,如今只剩她一个人,连大雁都成了 “旧识”,更显孤独。

结尾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的 “点点滴滴”,把悲伤写得具体 —— 雨打梧桐的声音,不是 “哗啦啦” 的大雨,是 “点点滴滴” 的小雨,像眼泪慢慢落下,也像时间慢慢熬着;

最后一句 “怎一个愁字了得”,不说 “我好愁”,却说 “一个愁字不够”,把悲伤写到了极致,像我们难过到说不出话,只能叹 “我该怎么形容这种痛”。

李清照的 “晚年孤窗”

写这首词时,李清照住在临安的一间小屋里,冬天漏风,夏天漏雨。

有天傍晚,天气忽冷忽热,她想找件厚衣服,却翻到了赵明诚生前穿的旧衫,忍不住抱着衣服哭。

哭累了,她倒了杯淡酒,坐在窗边,看到大雁飞过,又想起以前和赵明诚 “鸿雁传书” 的日子。

窗外的菊花落了一地,她想起以前秋天会和赵明诚一起摘菊花、酿菊花酒,如今菊花再美,也没人和她一起看了。

到了黄昏,又下起小雨,打在梧桐叶上,滴滴答答的声音,像在数着她的孤独。

她拿起笔,没多想,就把心里的感受写下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真心话,却成了最动人的词。

后来她在《金石录后序》里写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可见这首词里的 “愁”,全是对丈夫、对过往的思念。

王维 “大漠孤烟直” 的塞上行旅,藏着使臣的使命与天地的壮阔;李清照 “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晚年悲戚,装着岁月的风霜与孤独。

有 “踏遍山河见天地” 的开阔,也有 “守着窗儿念过往” 的沉郁。

你有没有过 “像王维一样见天地壮阔” 的时刻,或者 “像李清照一样念旧” 的瞬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6 00:19 , Processed in 0.00835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