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末诗人郑遨的一首冷门警世诗,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3 12:11: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末诗人郑遨的一首冷门警世诗,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                                                       2025-09-13 11:55                                        

发布于:天津市
   

         郑遨,字云叟,唐代著名隐逸诗人,祖籍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据史料记载,郑遨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尤其擅长诗文创作,因其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超凡脱俗的处世态度,被时人尊称为高士、逍遥先生。

郑遨年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文笔流畅,才思敏捷。唐昭宗在位期间,他曾参加科举考试却不幸落第。目睹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他逐渐萌生了归隐山林的念头。回到家乡后,郑遨本想带着妻子一同隐居,但妻子不愿随行,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独自前往少室山出家为道士。在隐居生活中,陪伴他的只有两个身着青衿的童子,以及一张古琴、一只白鹤,过着清贫却自在的生活。
后来,郑遨又迁居至华阴,以耕种自给。在此期间,他与志同道合的道士李道殷、罗隐结为挚友,三人因高洁的品格和淡泊名利的作风,被世人并称为三高士。郑遨酷爱饮酒,常在酒后挥毫泼墨,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作品常常散落民间,深受百姓喜爱,有人将他的诗作精心誊写在珍贵的丝绢上相互馈赠,还有人将他的肖像描绘在墙壁上以示敬仰,足见其声名之盛。
尽管声名远播,郑遨却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节度使刘遂凝曾盛情相邀,唐明宗和晋高祖也先后以左拾遗、谏议大夫等要职征召他入朝为官,但都被他婉言谢绝。最终,他被朝廷赐予逍遥先生的尊号。郑遨多次拒绝高官厚禄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和超然态度。面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他不愿同流合污;目睹国运衰微,他深感无力回天。因此,他选择隐居深山,束发为道,独善其身,在乱世中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

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郑遨创作了这首警醒世人的《偶题》:
似鹤如云一个身,不忧家国不忧贫。

拟将枕上日高睡,卖与世间荣贵人。
帆力劈开沧海浪,马蹄踏破乱山青。

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
诗的前两句似鹤如云一个身,不忧家国不忧贫,生动描绘了诗人超然物外、无忧无虑的隐逸生活。似鹤如云的比喻展现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采,一个身则凸显了他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拟将枕上日高睡,卖与世间荣贵人这两句构思巧妙,诗人突发奇想,要把自己睡到日上三竿的悠闲适当作专利,甚至要卖给那些终日为名利奔波的达官贵人。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安享闲适生活的乐趣,又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被名利所困、连安稳觉都睡不好的富贵之人。
帆力劈开沧海浪,马蹄踏破乱山青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对比:帆船能够劈开汹涌的海浪,骏马可以踏破青翠的山林,这些都是力量的象征。然而诗人笔锋一转,指出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揭示出名利的诱惑力竟然比这些自然力量更为强大,比美酒更令人沉醉,使世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深刻揭露了名利对世人的毒害之深,它能使人心智迷失,精神沉沦。同时,这也是对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生活态度的正面颂扬。诗人告诫世人,名利如同过眼云烟,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实际上是在自欺欺人,不仅害人害己,还可能误国误民,最终能够善终者寥寥无几。

郑遨通过这首诗向世人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看破名利的虚幻本质,跳出世俗的纷争,才能真正直面现实,积极改变现状,为国家百姓尽忠效力。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5 17:47 , Processed in 0.00723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