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这一招冻结了四十万蒋军,国民党媒体感叹:毛泽东真高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这一招冻结了四十万蒋军,国民党媒体感叹:毛泽东真高明                                                                      2025-09-27 14:38                                        

发布于:天津市
   
解放战争转折点:毛泽东的战略智慧与战场奇迹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转折期。在短短一年内,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之势发起战略反攻,共歼灭敌军152万余人,战果辉煌。这场战役中,解放军不仅摧毁了敌军1个兵团部、2个整编军部、20个整编师(军)部等核心指挥系统,还成功争取了15.56万平方公里失地的收复,其中包括164座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城市。

陕北窑洞里的运筹帷幄

在陕北简陋的农家小院里,毛泽东与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围坐在军用地图前,精心谋划着改变战局的战略方针。这些看似简单的军事会议,却孕育出了扭转乾坤的决策。毛泽东虽身处偏远山区,却能精准指挥千里之外的刘邓大军、陈谢兵团和陈粟部队三路并进,其中刘邓大军更是创造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军事奇迹,将战线直接推进到长江北岸。

周恩来曾感慨:毛主席在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规模的全国解放战争。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当时中共领导核心的指挥艺术。即使在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险境中,毛泽东仍坚持留在陕北与军民并肩作战,这一决定极大鼓舞了全国解放区的士气。

惊心动魄的转战岁月
撤离延安后的371天里,毛泽东的行踪成为国民党军苦苦追寻的谜题。胡宗南部队甚至进行拉网式搜索,却始终未能发现这位中共领袖的踪迹。最危急的时刻发生在一次暴雨夜,敌军近在咫尺,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扫射,警卫战士们已上好刺刀准备殊死一搏,毛泽东却镇定自若,继续指挥全局。

1947年7月,当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之际,毛泽东在靖边县小河村召开重要会议,预见性地指出:与国民党的斗争可能需要5到15年时间。这种战略远见与蒋介石的盲目乐观形成鲜明对比。就在毛泽东冷静分析战局时,蒋介石却宣称已关上大门,将解放军比作一只将被打死的老鼠,全然不觉战局已发生根本逆转。
十大军事原则的诞生

1947年底的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成为解放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这些源自实战经验的战略战术原则,标志着解放军从敌进我退的游击战向我进敌退的运动战、阵地战的战略转变。毛泽东的战略眼光体现在多个方面:

1. 精准选择主攻方向:将战略重心放在中原地区,直击蒋介石防御薄弱环节,迫使其从山东、陕北抽调兵力,打乱全局部署。

2. 把握战机:在敌军攻势尚未完全衰竭时果断反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创造了战略突然性。

3. 创新战法:采用三路大军中间突破,两翼钳制的战术,内外线密切配合,使敌军首尾难顾。

国民党媒体也不得不承认:毛泽东的策略之高明,实在令人惊叹!当国军为占领空城延安沾沾自喜时,解放军已在山东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等精锐部队,并在中原地区取得决定性胜利。

从陕北到西柏坡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东渡黄河,结束了在陕北371天的转战生涯。在吴堡县川口,他向送行的陕北乡亲挥手告别,预言:同蒋介石的战争可能要打六十个月,前三十个月是我们上坡',后三十个月将'传檄而定'。这一预言很快得到应验。

转战途中险象环生。在阜平县城南庄,国民党飞机突袭毛泽东住所,炸弹在刚撤离的房前爆炸,门窗尽碎。聂荣臻晚年回忆此事仍心有余悸。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进驻西柏坡,这里成为指挥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战略进攻理论的创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进攻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毛泽东独特的战略进攻理论,主要包括:
1. 无后方作战艺术:外线部队在缺乏后方支援条件下,通过发动群众、缴获物资等方式实现自我保障。

2. 阶梯式发展:从中小规模运动战起步,逐步扩大至城市攻坚战,如粟裕指挥的洛阳战役到豫东战役的演进。

3. 全局协同:形成南线中央突破与两翼配合、北线关内外协同的全方位作战体系。

这些创新战法使国民党军从全面防御退守分区防御,最终连分区防御也难以维持。毛泽东的战略智慧不仅改变了中国命运,也为世界军事史留下了宝贵遗产。正如历史所证明的,真正的胜利永远属于那些能够洞察时势、勇于创新的人民领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5 22:40 , Processed in 0.00798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