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览役家】战功是这样得来的——我的通讯兵往事之忆 2021-11-16 16:54
![]()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 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 那些闪亮的青春,那些鲜活的故事 都在诉说着一段段不能忘记的过去。 序 1950年,何文俊在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创办于1918年,由中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亲手创办)机械系读二年级,是学生会通讯组长。抗美援朝开始后,他主动报名参军,1950年12月被批准入伍,进入解放军第四高级通信干校(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通信工程学院)无线电机务工程专业学习。
何文俊在役家兵站文化馆内的介绍展板(局部)。 参军时,他只与母亲通过一封信说了实情,家里全靠母亲为他‘打掩护’。因为何文俊生于富商之家,从小念的是贵族学校,考上名牌大学后,家人早早为他规划好了人生。他深知参军必将遭遇强大的家庭阻力,但那时他一心只想参加抗美援朝,报效祖国。1952年10月毕业后,他立即奔赴朝鲜战场。何文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英勇的表现获得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直到现在,他还保存着上甘岭的三片红色枫叶。
现任上海志愿军联络小组组长的何文俊,在役家兵站文化馆创建之初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曾先后多次到访役家平台,走进役家直播间分享革命往事,并向役家平台赠与了书籍、勋章等珍贵资料。
![]() ![]() 作为一名老兵,他对役家平台创始人杜勇董事长“传承红色基因、服务退伍老兵”的情怀表示感谢。
何文俊到访役家平台的媒体报道。 以下是他在《永恒的忆念——抗美援朝六十周年回忆录》中写下的"往事之忆"。 我是 1950年12月响应军委和政务院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青年学生参千时报名人伍的。1952年底在武汉第四通校无线电机务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司令部担任无线电机务员。
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下属的坦克、自行火炮师团均配合于步兵军、师参加作战,志愿军的装甲兵遍及朝鲜东西海岸整个战场。我们装司的无线机务员还要负责维修所属部队的通信车和指挥所的各种通信设备,以及有线电交换机和电话机。总之,一切服从于战争需要。
1952年 12 月初,我正式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司令部报到。一到朝鲜目睹美军在朝鲜的暴行,在我心中燃起了满腔仇恨,当时我想的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誓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来换取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的幸福和安宁。那时在朝鲜的气温常常是摄氏零下40至45度左右,我们的口粮是压缩饼干,真所谓是一把炒面一把雪。我们经常要为指挥所和修理所挖掩体、坑道,为坦克、自行火炮和牵引车挖掩体坑道,还要带修理人员到各师、团去协助维修通信设备。我们头上是不可一世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的飞机轰炸扫射,脚下是山路崎岖、冻土三尺、一步三滑,稍不小心就会跌下山崖粉身碎骨。我们就凭着对祖国、对朝鲜入民的忠诚和执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参加战斗,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何文俊多次来到役家兵站文化馆内做直播,分享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 1953 年6 月上旬,某师坦克团从待击阵地出发,在绕过月峰山向上甘岭右侧的预备阵地开进时,敌人飞机大炮的火力向坦克阵地铺天盖地轰击。团部的指挥坦克天线被打断,车内无线电台损坏,紧急向志愿军装司求援。我接到通信处命令,立即带领无线电修理工乘牵引车到前线抢修。一到阵地我们大吃一惊,由于该坦克、自行火炮团经敌人地毯式轰炸后,无线电台和车内通话器有四分之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我们带去的备用电台全部换上还远远不够,只能赶紧在现场抢修。当时带去的焊剂和喉头送话器也都全部用尽,再回去拿时间根本不允许。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急中生智,用松树油代替焊剂(朝鲜到处是松树),用干电池内的炭精棒粉碎后当送话器的炭精粒使用。经历了两天两夜奋战,终于将该坦克、自行火炮团的通信设备全部修复。这次我被志司批准荣立三等功,得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军功奖章,事迹还刊登在通信部出版的《通信战士》刊物上,作为战场经验介绍给大家,并获一等奖。
抗美援朝时期的何文俊。 1953 年7 月在金城反击战(即奇袭白虎团战役)中,我军存放通讯器材设备的坑道遭到几十架敌机轮番不断的轰炸,我和战友们一起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奋不顾身地将坑道内所有的通信电台及器材抢救到安全地点。还在烈火中抢救出了被熏晕的邹明宽同志。事后被评为二等功,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