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49年的张国焘依然不明白,登上天安门的人为什么是毛泽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49年的张国焘依然不明白,登上天安门的人为什么是毛泽东?                                                                       2025-01-02 09:42                                        

发布于:天津市
   
1964年,亲中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二次访华时,向毛主席提了一个问题

“您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是在哪里?”
毛主席回答说
:“1935年红军长征,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

说起张国焘,那可是党内的老资格了,他参加革命很早,是中共早期创始人之一,也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领导人。坊间不少人喜欢把他视为在才能、资历和威望上,与毛主席真正匹敌的人物。就连许世友将军也曾说过
:“在党内,除了毛泽东,谁也不是张国焘的对手。”
因为两人的经历实在是太相似了,但在性格和处事上又有很大的差异,最终使得彼此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毛主席带领各族同胞坚定地走在革命道路上,并最终迎来了自由和胜利;而张国焘却因为分裂党和红军,投奔了蒋介石,晚年落魄地冻死在加拿大的某家养老院里。
自负的张国焘到死也不明白,自己到底输在了哪里?因为无论从出身、教育经历还是革命早期形势来看,他都是更占优势的那个。

?
先说出身,张和毛主席都出生在乡下,都是家中实际长子。毛主席是湘潭韶山人,家庭成分是富农;张国焘则是江西萍乡人,张父既做官,又是收租和经商的大地主,祖上曾是望族。
再说教育经历,两人都是知识分子,但张国焘是北大高材生,还去苏联留过学,精通英、俄等外语,是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副团长;而毛主席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当时的学历是中专,他幼时在私塾上学,接受的是陈旧的传统教育,后来通过自学接触了革命思潮,曾去北大旁听,做过北大图书馆助理员。张国焘意气风发领导学生运动时,毛主席还是个籍籍无名的书生。
就革命早期形势来说,两者都擅长搞群众运动。张国焘主张工人所在的城市才是革命中心,在领导工人运动时走的是“以工御农、以城市带动农村”的路线;毛主席则早早看清中国革命的核心在农民,而农民的根本在土地,于是主张通过土地革命,将工农联合起来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革命早期时的中共,对苏共的依赖性还比较强,无论是武装还是执政经验都不够成熟,走了不少弯路。张国焘的理念和我党还未成熟时的路线更贴合,于是很早就大放异彩。
中共一大召开时,毛泽东在与会的13位代表中排位并不靠前,张国焘却能担任会议主持人,此后数年一直担任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等核心位置,而毛主席在1933年才进入政治局。在遵义会议召开前,党中央12位政治局委员中,张国焘排在博古、王明、张闻天等人之后,位列第7,而毛主席位列最后。
会议召开后,毛主席在关乎党的生死大问题上,提出了一条不依靠别人、能独立自主发展的正确道路。在别人还在纠结前头坏账的时候,他就已经很有大局观地指出了今后军事行动的方向,确定了自己在党内的军事实际指挥权。

?
是的,毛张二人成败的关键,就是在“大局观”这三个字上。
1935年6月26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两河口成功会师,两军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讨论红军的下一步方向。
当时,毛、周、朱领导的中央红军已经与国军苦战了将近9个月,伤亡惨重,军备不足,兵力不足2万,整体都很疲惫,用朱老总的话说就是“只剩下一副骨架”。而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兵力有8万左右,无论是军备还是状态都远超于中央红军。
张国焘借口“王明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公然伸手向中央要权,提出要改组中央军委,还恶毒地攻击了遵义会议,想要张闻天让出党中央总书记的位置。在遭到政治局反对后,他又拒绝了团结北上、一致抗日的统一行动。

?
他极端自负的姿态,使得中央军委内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毛主席提出要北上陕甘,占据有利地势打游击,同时背靠外蒙和苏联,有利于与日寇周旋;而张国焘却固执地要南下川北,或者是西进新疆。在他看来,四川是天府之国,有充足的粮食储备,方便我军隐蔽起来搞敌后根据地。
两个方案之间的差距,就是在“大局观”上。
毛主席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问题上,直指根本,做出了正确选择。当时东北已经沦陷,“满洲国”傀儡政权已经建立,日军兵锋的下一步指向,就是华北。毛主席提出的“北上陕甘,与敌周旋,迎击日寇”,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在大是大非上,他没有回避,没有投机,始终坚定,于是也赢得了同样想要抗日的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尊重。

?
中央红军进入陕北之后,很快就与他们达成共识,张、杨不仅不肯全力“剿匪”,还让出地盘,给红军提供了不少钱粮和武器,加快推动了中央红军抗日大本营的建立,为之后八路军迅速深入华北、山东开辟敌后战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反观张国焘,他带领四方面军违抗中央指挥南下入川时,实际上是背向日寇的,根本无法打出“抗日”的旗帜,于是只能提出“赤化全四川”、“跟着张主席,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在大局上不仅没有收获支持,反而使得盘踞在四川的刘湘、邓锡侯等军阀拼命针对,导致四方面军伤亡惨重,兵力锐减到不足4万,不得不退出川康。
南下计划宣告破产,张国焘不得不收起另立中央的野心,心不甘情不愿地与红二军一起北上,到达陕甘之后与中央红军会合。
张国焘的失败,在于他由始至终将个人利益得失和红四方面军的生存问题,放在国家民族的大是大非之前,这样的投机主义路线是注定要失败的。

?
除了在大局观上不如毛主席,他在战略眼光、斗争策略和人格魅力上,也都有劣势。
在战略眼光方面,他抛弃了依托山地开展游击远动战的优势,直接以疲惫之师与老蒋战备完整的川军正面在平原硬刚,导致了4万多红四军在川西平原上的无谓牺牲。
而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已不可避免,老蒋将战略后方由南京转向重庆也早有端倪,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焘竟然还想在老蒋看中的未来老巢上起家,简直是异想天开,这充分暴露了他在战略上的不足。
在斗争策略上,毛主席主张减少震荡,保持团结,哪怕在遵义会议上也没有大动干戈清算旧账,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只谈军事不谈政治,争取到了政见不同的其他党内领导人的支持;反观张国焘,他不顾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为了夺权翻来覆去讨论中央路线问题,非得清算其他领导人的责任,直接得罪了除他之外的所有派系,此后几乎没有重量级人物支持他的主张。

?
在人品胸怀上,他得意时因枪多势众而自负,不仅不遵循中央指令,反而极力想要把个人意见扩大成集体意见,一旦遭到反对,要么气急败坏直接撂挑子,要么就干脆不认账。眼见自己越来越被边缘化之后,竟然叛党出逃,投奔蒋介石,甚至还给戴笠打下手,这样的人品,也难怪后来连军统特务都看不起他。
无论从战略眼光、策略能力还是人格魅力来看,能在1949年能登上天安门的人,注定只会是毛主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7 08:22 , Processed in 0.00762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