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知青插队6年,娶陕北婆姨生3个娃,65岁回北京被大哥赶出家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8 15:44: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老知青插队6年,娶陕北婆姨生3个娃,65岁回北京被大哥赶出家门                                                                    2025-09-27 14:59                                        

发布于:天津市
   
一个北京知青的陕北人生:扎根黄土地半世纪的爱与抉择

1967年,16岁的许志强(化名)还是北京城里一个普通的初中毕业生。由于未满18岁无法进厂工作,他只能在家待业。谁曾想,这一年的等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社区干部通知他必须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时,这个懵懂少年还不知自己即将踏上一段怎样的人生旅程。

当时我们院子里十几个孩子都要去插队,有人甚至主动报名。许志强回忆道,虽然心里不情愿,但也没法拒绝。就这样,他和李安、张春磊等19名知青一起,坐上了开往陕西的列车。经过八天颠簸,许志强等6人被分配到延安市延川县西庄村。

初到西庄村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是1968年的寒冬,陕北大地银装素裹。村里417口人分成三个生产队,知青们的到来让这个本就文风鼎盛的小村庄更添光彩。老乡们都以为我们是北京来的'大知识分子',其实我们就是些初中生。许志强笑着说。
他被分到后村第一生产队,队长周大鹏是个身材魁梧的陕北汉子,据说能单手提起百斤重的羊。刚到村里的第一顿饭是在旧校舍吃的白菜炖豆腐,几片肥肉在菜汤里若隐若现。那顿饭我吃了四大碗,全村人都盯着我们看,怪不好意思的。许志强回忆道。

住宿被安排在周成军家的窑洞里。这位三十多岁的光棍汉虽然有些前科,但对知青们格外热情。陕北的冬天寒风刺骨,老乡们特意为这些城里娃准备了过冬的柴火。渐渐地,这些北京来的年轻人开始适应农村生活,从最初连农具都干不好的书呆子,慢慢变成了能干的庄稼把式。
1972年,命运的转折点悄然而至。当其他知青陆续被推荐到工厂或机关工作时,许志强却选择留在西庄村当小学教师。原来,他爱上了房东周成华的女儿周玉芬。这个五官立体的陕北姑娘身上有种特别的气质,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1973年我本有机会回北京,但我放弃了。许志强说。这个决定让他与父亲产生了严重分歧。当1975年大女儿许敏出生后,他才敢发电报告知家里。父亲勃然大怒,要求他立即回京解释,但出于畏惧,许志强迟迟没有动身。
直到1986年,许志强才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第一次回京探亲。时过境迁,老父亲看到活泼可爱的孙子们,终于原谅了儿子。临别时,老人还塞给许志强500元钱。谁曾想,这竟成了父子间最后的温情时刻。

此后数十年,由于兄弟姐妹的阻挠,许志强仅回过北京四次。父母去世后,关于遗产的纷争更让他心寒。他们说我既然在陕北成家,就和北京没关系了。许志强苦笑道。虽然90年代通过做生意改善了生活,但妻子始终对遗产耿耿于怀。两次回京讨要无果,甚至被大哥赶出家门,让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倍感心酸。
如今,许志强早已看开。几个子女都很争气,一家人在陕北的生活平静而充实。回首这半个多世纪的人生,从北京少年到陕北老汉,他无怨无悔。西庄村就是我的家,这里的黄土地养育了我们全家。站在自家石窑前,许志强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5 03:50 , Processed in 0.00716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