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忠贞不渝的六大名将,对毛主席忠心耿耿,热爱毛主席超乎寻常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忠贞不渝的六大名将,对毛主席忠心耿耿,热爱毛主席超乎寻常                                                                       2025-09-14 13:01                                        

发布于:天津市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伟大领袖,他如同巍峨的泰山般屹立在历史长河中,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缔造者。毛主席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邃的革命智慧,不仅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更培养了一大批忠诚的革命战士。在他身边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们,个个战功显赫,其中六位杰出将领尤为突出,他们与毛主席的革命情谊和卓越贡献,构成了中国革命史上最动人的篇章。
让我们首先认识开国上将陈伯钧。这位革命将领与毛主席的革命情谊始于1927年的井冈山会师。当时年仅17岁的陈伯钧,作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毅然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在起义最艰难的转战井冈山途中,他坚定地站在毛主席一边,协助整编袁文才、王佐部队,为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1928年,陈伯钧因误杀吕赤事件面临军法处置时,是毛主席力排众议,坚持治病救人的原则,最终使他获得新生。这段经历让陈伯钧终生难忘,他常对身边人说:没有毛主席的教诲,就没有我的今天。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抗大第二分校校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等要职。解放战争中,他指挥部队横扫湖南、广东,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不朽功勋。1955年,这位性格耿直的老红军被授予上将军衔,1974年在北京病逝时,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第二位是开国上将张宗逊,他与毛主席的革命情谊更为深厚。1927年秋收起义时,张宗逊就担任前敌委员会警卫团排长,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岁月里,他常常彻夜不眠地守护在毛主席身边。长征途中,他担任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成为毛主席在军事指挥上的得力助手。抗战时期,他率领358旅在晋西北屡建奇功;解放战争中,作为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他与彭德怀元帅默契无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当彭总前往西柏坡开会时,毛主席总是放心地将西北野战军的指挥权交给张宗逊。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等职,1998年以91岁高龄辞世时,留下了永远忠于毛主席的遗言。

第三位是红小鬼萧华上将。这位最年轻的开国上将12岁就参加革命,17岁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创造的扩红经验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长征途中,他带领少共国际师浴血奋战,毛主席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娃娃司令。抗战时期,他率部创建冀鲁边根据地,发展出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萧华战术。解放战争初期,毛主席亲自点将让他奔赴东北,他不仅参与解放本溪、长春等重大战役,还为新中国的空军建设奠定基础。1949年3月,当萧华在香山向毛主席敬酒时,主席那句我们的红小鬼长大了的感慨,道出了两人深厚的革命情谊。改革开放后,萧华创作的《长征组歌》传唱大江南北,1985年病逝时,中央军委给予他高度评价。
第四位是后勤专家周玉成中将。这位彭德怀从平江起义中培养出来的后勤奇才,在延安时期创造性地解决了部队供给难题。他发明的驮马运输队和地下粮仓,保障了前线将士的衣食住行。毛主席曾风趣地说:周玉成同志的后勤部,比敌人的飞机大炮还厉害。解放战争中,他组织百万民工支前,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总后勤部工作,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后勤体系。1971年病逝前,他仍念念不忘毛主席的教诲,嘱咐家人要永远跟党走。
第五位是政治工作能手谭冠三中将。这位参加过湘南起义的老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就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工作能力。抗战时期,他在冀中创造的地道战政治工作经验,被毛主席批示全军推广。解放西藏时,他作为进藏部队政委,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为西藏和平解放作出特殊贡献。晚年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期间,他始终保持革命本色,1985年病逝时,西藏人民自发前来悼念。
最后一位是儒将彭明治中将。这位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战士,在四野担任13兵团副司令员时就以能文能武著称。毛主席亲自点将让他出任驻波兰大使,开创了将军外交的先河。在波兰任职期间,他巧妙运用军事智慧处理外交事务,赢得了红色外交官的美誉。回国后他致力于军队监察工作,1993年临终前仍关心军队建设。
这六位开国将领的人生轨迹,无不闪耀着毛主席革命思想的光辉。他们用毕生忠诚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6 02:54 , Processed in 0.00725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