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敦儒晚年写下大彻大悟的一首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1 09:12: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朱敦儒晚年写下大彻大悟的一首词                               

2025-06-29 00:00                                        

发布于:山东省
   
        建炎四年冬,六十二岁的朱敦儒独坐于江南草堂。窗外寒梅初绽,细雪轻落;案头残灯如豆,纸上墨香未干。
这位曾被誉为“清都山水郎”的才子,此刻提笔写下他晚年的绝唱——《临江仙》。墨迹晕开的一瞬间,他忽然想起四十年前,在洛阳花下醉酒高歌的少年。
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怎会想到,人生竟会以如此沉重的方式走向终点。
时间如箭,风华如梦。四十年的世事变迁,已将他的锋芒磨成钝感,将他的意气消成沉静。
曾经以为可以主宰命运,如今才知,一切不过是命运掌中的浮萍。于是他伏案沉思,将一生化作一阕清词,写尽人世梦幻与醒悟。

“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
年少时,他曾狂傲地自号“清都山水郎”,风流倜傥,名动洛阳。他醉卧牡丹丛中,咏花品酒,目中无尘世。
彼时的他,眼中的人生,是一场无尽的盛宴。但当金兵铁骑南下,汴京陷落,山河破碎之际,他仓皇南渡,从才子变为流民。
从繁花似锦的北地,到风雨飘摇的南朝,他一路颠沛,终于在年老时回望一生,方知所谓执着与荣耀,不过是一场颠倒大梦。
浮云聚散无常,昔日种种不过随风而逝。醒来之时,徒留唏嘘。
人生中最可笑的,往往不是我们的错误选择,而是我们始终不愿醒来的执迷。朱敦儒这句,写的不只是他自己,更是千万人心中的幻梦。
“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
绍兴十三年的除夕,朱敦儒仍在临安的官署值夜。案牍堆积如山,他倚窗望去,城中灯火通明,官吏挑灯夜战,小贩在寒风中兜售年货——这一切,竟让他忆起二十年前汴京的除夕。
那时,他也是在风雪中奔波,只为逃离战火。如今换了时空,却仿佛重演昨日。
人们总以为换了地方、换了身份,命运便会不同。但他终于明白:人生的忙碌和奔波,不因朝代更替而止息。
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忙碌中,我们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是名利?是安稳?还是一种虚无的“应当如此”?
所谓“尘劳”,不过是人心为幻象所驱。在朱敦儒笔下,忙碌本身已成执念,人们不过是在生活的机器中不断轮转,而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匆匆西沉。”
镜湖边的老渔夫说:“这水呀,和四十年前一样流着。”可昔日与他共游湖畔、赋诗酬唱的友人,如今皆已不在。
李清照已归黄土,朱弁困死金人之狱,就连那高高在上的皇帝赵构,也早退隐幕后,枯坐深宫。
唯有这江水,滔滔东流,日夜不停。潮来潮去,无问情由,正如人生的光阴匆匆而逝,似流水般抓不住、留不住。
潮水撞礁,一如人心与命运的冲突,终是归于沉寂。即使再辉煌的日头,也终究会沉入西山。
万物皆流,唯变不变。朱敦儒在潮水中看到的不仅是时间的无情,更是生命的本质——没有一处是永恒,没有一物是可控。
“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
秦桧死后第三年,七十五岁的朱敦儒彻底归隐。他谢绝宾客,焚尽旧作,独留草堂。
他在清理旧物时,发现一幅年轻时的画像,画中他身着朝服,英气逼人,那是他被迫出仕时的模样。
他凝视良久,忽而失笑,提笔于画角题道:“可怜白骨困朱紫,不及青松自在身。”
此刻的他,终于彻底明白:一生的功名富贵,不过是身外之物,生死面前皆成虚妄。百年人生,看似漫长,其实弹指即逝。
真正值得认取的,不是职位、荣誉或世人的眼光,而是那颗历经尘世后仍保清明的“自家身”。
一生如戏,人人戴着面具。但在死亡面前,再华美的角色也终要谢幕。朱敦儒看透这一切,将人生的最后一笔,留给了“自识本心”。
附:
临江仙·堪笑一场颠倒梦
朱敦儒〔宋代〕

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

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

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匆匆西沉。

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7 天前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6 20:09 , Processed in 0.00809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