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东的“山”,指的是哪座山?很多山东人,自己都不知道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08:04: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山东的“山”,指的是哪座山?很多山东人,自己都不知道                                                                           2025-08-09 02:22                                        

发布于:河南省
   
你知道山东的“山”,是指哪座山吗?
提起山东的“山”,相信十个人里有九个会脱口而出—— 泰山!

可实际上,这座被帝王封禅、文人歌颂的“五岳之首”,并不是山东得名的出处。
其实, 山东的“山”并不在省内,也不在隔壁,而是藏在千里之外,被两个省份隔离的神秘山脉。

"泰山省"为何不存在?
打开中国地图,泰山如一枚青铜印章,稳稳盖在山东中部,这座被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海拔1545米,在五岳中排行第三,却稳居"五岳之首"的尊号。
如此显赫的地位,似乎理所当然该成为一省命名的依据,但历史的剧本偏偏在这里拐了个弯。
泰山距离山东省西界最近处超过200公里,所以,泰山显然不具备作为地理分界的资格。

更耐人寻味的是,与泰山直线距离480公里的 太行山,其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近乎泰山的两倍。
这座绵延八百里的山脉,才是真正将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劈开的"大地之刃"。

从考古中发现的线索得知,战国青铜器《陈璋壶》铭文中的"山东", 实指崤山以东的六国疆域。
而唐太宗笔下的"山东豪杰", 则指的是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辽阔地域,涵盖今河北大部。

明代《广舆记》的山东地图上,西部边界清晰划在运河沿岸,与太行山隔着一整个北直隶。
清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更以卫运河为界,将太行山彻底划归山西。这座本应成为省界标志的山脉,虽然成就了"山东"之名,却被永远放逐在山东版图之外。

战国秦朝的"崤山以东"
秦国占据关中平原后, 将崤山以东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统称为"山东六国"。
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编年记》中,"山东"特指与秦对峙的东方诸国,与今日山东省的版图相去甚远。

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 "自函谷以东,皆谓之山东。"
这个定义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左思在《三都赋》中描述的"山东豪俊",实为函谷关以东的士人群体。
直到北魏郦道元撰写《水经注》时, 太行山才开始取代崤山,成为新的地理坐标。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中坦言: "山东者,太行山以东也。"
但诗人杜甫笔下"齐鲁青未了"的山东,又隐约指向今天的齐鲁大地。

太行山如何"偷走"山东之名?
太行山的"篡位"始于一场不为人知的地理认知革命,西汉元狩四年, 汉武帝在太行山麓设立常山郡,这个看似普通的行政调整,悄然改变了中国的地理坐标系。
《汉书·地理志》首次将"山东"明确界定为"太行山以东",标志着中央王朝的视野已从崤函险隘转向更辽阔的华北平原。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详细记载了太行山脉的走向,将其塑造为华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分界。
考古发现的东魏武定元年墓志铭上,"山东"已明确指代太行山以东区域,到了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更是系统性地将太行山作为河东与河北道的天然分界。
至元二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立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其辖区虽仍包含部分太行山以东地区,但行政中心已东移至益都。

明朝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至北京,为确保京畿(ji)安全,明朝将元朝的中书省改设为北直隶。
清代雍正二年,直隶总督李卫奏请调整省界,将原属山东的临清州等地划归直隶,进一步拉大了太行山与山东的距离。
《清史稿·地理志》显示,调整后的山东省西界止于运河沿线,与太行山直线距离超过280公里,这一行政安排使太行山彻底成为山西与直隶的界山,而不再与山东接壤。

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但此时北京已成为特别市,天津也升格为直辖市,新设立的河北省面积大幅缩水。
然而,这个看似应该让山东与山西"复合"的变革,却因太行山脉主体早已划归山西,而无法改变既成事实。

现代地理测量显示,太行山脉最东端距山东省界仍有150公里之遥,这条古老的山脉,曾经作为"山东"命名的地理依据,如今却只能隔着河北平原遥望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省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0:32 , Processed in 0.00727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