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官场“显学”——“拖”字诀,为何能长盛不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代官场“显学”——“拖”字诀,为何能长盛不衰?                                                                 2025-08-24 16:48                                        

发布于:福建省
   

                                    

俗话说:官场的水太深,很难把握。

在这水深浪急的大池子里,在里面扑腾的官员们,早就练成了一身保命谋利的硬功夫。

这其中有一招最常用,也是练得最炉火纯青的功夫,名曰“拖字诀”。

这“拖字诀”,可不是朝廷明文规定的正经条目,而是官场老油条们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这招可是专门用来应对那些“烫手山芋”的事情、规避和化解各方压力,甚至是用来坐地起价的“绝招”。

这招,就靠着庞大的官僚体系自带的“特点”:层级多、程序繁、信息慢。这些“特点”或者说是“缺点”,到了老油条手里,那就成了绝妙的“挡箭牌”和“磨洋工”的理由。

“拖字诀”经过众多官场老油条的发挥,衍生出众多的招式。

本文就梳理下古代官场,尤其是清代官场里是如何施展“拖字诀”的。

第一式:公文里的“太极推手”

朝廷里的大事小情都需要公文进行记录、汇报。而王朝的国家大事,总会有难啃的骨头。

比如难以判断、容易出错、可能得罪权贵或引发冲突的事务,都是难办的差事。

毕竟这种事,办好了是本分,办不好那就得被问责。

所以没有好处的难事,怎么办?

这个时候古代官员就用上了“踢皮球”大法,立马化身传球大师。

  • 向上请示,等领导指示:“兹事体大,需恭请圣裁”;
  • 把差事向兄弟衙门推,分担风险:“此事涉及贵部,烦请会商”;
  • 实在不行就用:“待查”、“待议”。

一份公文,能在各个衙门里踢来踢去,就是不前进一步,直到当事人都忘记了自己为了什么事情来的。

有些推不了的事,比如下级或同僚递上来的文书,如果要拖着不动,就揪着格式、用词、标点使劲挑刺

如“此字不合体例,重写!”“附件三缺一,补齐再来!”反正就是不让事情往前推动。这就是“鸡蛋里挑骨头”术。

而面对那些弹劾的、告状的、催办等可能得罪人或引发麻烦的文书,直接就把文书直接“压箱底”,不批示、不转发。来个眼不净为净。

有人询问就说“正在研阅”、“尚需斟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到处都是这种“文件空转”、“压件不办”的荒唐剧。正史《职官志》里“文牍积压”、“吏治废弛”的记载,便是这种事的证明。

第二式:事务处理中“泥鳅”功

如果遇上涉及权贵、利益纠纷或可能引发民变的等可能炸雷的事件,就用“情况不明,需详查”、“证据不足,待核实”等理由,来个无限期拖延

这一拖,最好拖到苦主绝望,拖到“雷”自己哑了火。当然如果有上级或他人来处理,那就最好不过了,烫手山芋可以丢出去了。

古代官员常借着事情需要调查核实外,还特别强调“程序”。但就这程序每一环节都可给事情按下“暂停键”。比如吉日不到,不能办。某位关键大人出差了,办不了。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书第六回中有这么一段话:“这官司打了两三年,县里、府里、道里,都滚过几滚了……只为了‘承审委员不齐’,便耽搁到此刻。你想,这承审委员是甚么东西?不过是个候补人员,多一个少一个打甚么紧?他却说‘体制攸关’,硬要等委员到齐了才肯审!”

表面上是“体制攸关”,实际上是懒政怠政的典型托词。

而要说史上最经典的官腔,莫过于这句口头禅:“研究研究”。

不管你多急,但是你先别急,因为还要“研究研究”、“考虑考虑”,这就能把你堵死。

天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结果。没有明确的答复和行动时间表 ,就是拖着。难怪海瑞对做出类似行为的同僚大骂其“因循苟且”、“推诿成风”。

第三式:用礼仪&接待实行“消耗”战术

在古代,老百姓要告状那是千难万难,即便你是苦主也得“熬过”一关又一关。

比如先让你在衙门外跪上几个时辰,再经历层层通报,等你精疲力尽,哪里还有精力去据理力争。就是用“合法合理”的礼仪枷锁耗死你。

还有一种就是天天设宴,顿顿喝酒,就是不谈正事。 在需要协调或谈判时,就用这种方式,让时光消耗在推杯换盏间,至于要办的事,还得“酝酿酝酿”,就是不入正题,也不给承诺。

但如果有人直接询问结果,官员们一般不会直接说“不行”,会得罪人,只说“此事甚难”、“容再斟酌”、“需从长计议”等等。既不完全得罪人,又能让人抓不到把柄,真的是打的一手好“太极”。

为何这“拖字诀”能成为官场上的“显学”,长盛不衰?两个字:好用。

官场水深,拖一拖,说不定风险就转移了。比如上司调走了,老对手噶了,黑锅有人背了,这不就把自己摘出来了吗?安全。

另外,这拖,能把闹矛盾的双方都拖累了,他们自己说不定就找台阶下,压力或者问题不就消解了。

面对不喜欢的命令或者政策,不能硬顶,那就只能阳奉阴违了,拖着拖着可能就不了了之,毕竟消极抵抗也是抵抗。

涉及到朝廷工程项目、司法案件等这些“油水活”,如果官员想要捞一笔,那就更要拖!

拖到相关参与方心急火燎的,自然就知道该去“活动活动”,这不就可以坐收渔利了?!

总之,只要不捅破天,拖一下,也不算什么大的罪过。这样没成本的好事,官员们谁不干呢?

所以这“拖字诀”,将“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发挥到了极致。公文踢皮球,事务处理成泥鳅,用各种形式去消耗都是表象,其背后是人性在权力场那点精明,有时却又无奈的算计。

从古至今,拖字诀仍然在时时刻刻地起着作用。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阴影总是在旺盛地生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03:30 , Processed in 0.00812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