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北岁月:刘志丹和毛主席心有灵犀,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西北岁月:刘志丹和毛主席心有灵犀,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2025-10-09 15:38                                        

发布于:天津市
   
       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英勇牺牲在山西中阳三交镇。10天后的4月24日,中央在瓦窑堡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主席亲自为刘志丹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刘志丹和毛主席心有灵犀,尽管身处不同地区,但他们在革命道路上展现了同样的智慧与远见。
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毛主席及共产党人总结出的成功经验,那就是: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组织农民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最终取得全国胜利。中国革命的重心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这一切,都是无数革命先辈通过血与火的教训总结出来的。

刘志丹深刻理解这一点,并将其付诸实践。他坚信,革命战争的关键在于农民战争。要想赢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他着眼于农村,聚集分散的群众力量,先建立游击队,再发展为正规红军,这与毛主席的建军思想高度一致。刘志丹反对盲目地向大城市进攻,主张巩固根据地。他批评临时中央的一些“空想”计划,认为将力量集中发起大规模进攻,去争取多个省份的胜利,是不切实际的。

刘志丹十分重视土地改革,他把它视为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在苏区,不仅分配了土地,还积极向群众斗争激烈的地方展开土地分配。刘志丹坚持合理的土地改革政策,既保障农民的利益,又给富农留下部分土地,提供他们的生计出路。尽管因此遭到一些错误批评,指责他走上了“机会主义”和“富农路线”,但实际上,他和毛主席一样,深知改革的复杂性。

刘志丹始终坚持统一战线政策。他曾明确表示:“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不同的民团和地主武装,他分化对待,有的打击,有的争取,有的则加以团结。毛主席在中央苏区也有类似的做法,二者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
以1932年的福建事变为例,蔡廷锴、李济深等人的十九路军起义,反对蒋介石。然而,王明等人却认为此举“不革命”,并坚持“一切想在革命和反革命之间取第三条路者,必然失败”。刘志丹也遭遇过类似的批评,尤其是在1935年,朱理治等人认为刘志丹的西北路线与全国革命走向存在不同,认为“只有两条路,没有第三条”。这些立场与福建事变中的批评如出一辙。最终,福建事变失败,十九路军解散,蔡廷锴等人被迫流亡。毛主席后来严肃批评了这种“关门主义”思想,认为这种做法就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刘志丹在游击战术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反对死守某一块游击区,主张灵活机动,避免被动防御。在他的领导下,陕北红军采取了避强打弱、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的战术,成功地进行了三次反“围剿”战役。这些战术正是毛主席推崇的战略方式。
然而,一些来自上海和北方局的“钦差大臣”并未深入了解西北的具体情况,却武断地批评刘志丹,认为他的策略是“逃跑主义”或“窜山林路线”。这类误解,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也曾经历过。他深知,革命的道路并不容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真正适合的方式。
贺晋年将军,作为出身陕北红军的将领,在1942年回忆起中央到达陕北后,才深刻体会到刘志丹和毛主席的战略思想相似。经过学习,他意识到,刘志丹的战略是经过大量实践验证过的,很多与毛主席的思想高度契合。
在1942年的西北高级干部座谈会上,经过三个月的认真讨论,中央最终确认,刘志丹等同志在1935年及之前所坚持的政治路线和立场是正确的,而朱理治、郭洪涛等人的路线则是错误的。这一结论,既符合历史事实,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3 09:19 , Processed in 0.00745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