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仙姑 于 2014-6-27 12:33 编辑
我空间相册里名为“种子”的照片,是今年春季在园区内拍摄的蒲公英的种子。 蒲公英,当地人又管它叫婆婆丁,我不知道南方有没,反正在东北随处可见。它翠绿的披针形叶,边缘呈锯齿状;它长而细、多而密的花瓣呈黄色,鲜艳无比,花开时直径有3厘米左右;它白绒球般的种子呈松散状,细看绒球的绒像蚕吐的丝,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经风一吹,就分离开来,飘浮空中,活象一个个降落伞。 蒲公英可不是普通的野草野花,它是一味珍贵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等功效,不要小瞧哦。 看着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八十年代初一部名为《巴山夜雨》的电影插曲,“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由于时间太久,我只记住了头两句: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脑海里还能浮现部分清晰影像。那时,自己年轻,加上爱唱歌,每次看完电影总是千方百计的学会插曲,可以说,凡是我看过的电影,其中的大部分插曲都会唱。 回想八十年代初期,企业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最常见的要数年、节给职工发电影票了,我的大多数电影是在“天光电影院”看的,这部也不例外。 时光飞逝,人非物非,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天光电影院”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高楼大厦,留下的只有依稀记忆。“天光电影院”这一专属名词,已经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在下一代人眼中变得那么的陌生。 这时,一个念头突然从脑海中冒了出来:为什么不再看一遍这部电影呢?我赶紧敲击键盘,移动鼠标。随着汽笛声和音乐声,端庄、刚劲的“巴山夜雨”四个大字跃然屏幕上。片名取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电影很好看,描写“文革”中遭到迫害的知名诗人秋石,在被押解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影片主题突出,反映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仍存在着原本人性的真与善,描绘出老百姓之间关心互助的真挚情感,折射出他们对理想信念的笃信。尤其片中曲《但愿人生常聚少离分》的画面,更是诗情画意。其中电影主人公秋石的诗“浅浅月,淡淡星 ,浅淡星月明古今,神女夜夜难入梦 , 素手无力撩纱巾”,“帆似白鸥舟如梭 ,古往今来多少人”分别由女教师和船长的口说出。 “浅浅月淡淡星” 、“ 帆似白鸥舟如梭”、 “千里川江雾中行” 多美的诗句!透过它,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美妙的画面,它如碧螺春茶给人以绵长的回味,那是一种淡淡的美;晦暗的雾、夜色的雨、江中湍急的黑色漩涡,又给人以压抑感,让人沉重,让人透不过气,那又是现实的写照。影片的结局出现逆转,好人秋石救人,秋石又被其他好人救,并和女儿娟子团聚,父女就像自由的蒲公英种子,欢快地走在云开雾散、洒满阳光的山路上。 《巴山夜雨》是一部在“文革”废墟上建立人性光辉的电影,它是那般的沉重与不透气、他又那般的诗情画意、那般的真善美、那般的人性,它向社会传达一个信息: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社会上还是好人多。正如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一届评选委员会评语所评“以独特的创作构思和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人物群像,表现了我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美好的心灵”,所以说这部电影获多项奖当之无愧。 再看看现在有的电影,什么戏说历史、什么穿越时空、什么江湖传奇、什么帮派斗争,在我看来是那样的俗并毫无意义,那些未成年人(包括思想未成年的)看了会怎么样呢?电影人还是不要为了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吧,肩负起你的社会责任,拍出好看的、寓意深刻、让人回味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才能让人记住,让人记住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看完电影我走出房间来到园区,见到草坪里的蒲公英,恍然想起它不仅仅生长在东北。忽然一阵清风吹来,蒲公英的种子被轻轻抬起,一个个小伞随风飘荡,越升越高,越升越高……。我喜欢蒲公英,喜欢它的奉献且不张扬、勇敢而追求自由。
我记不得多少次梦中在飞,忽然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追逐着风的脚步,向着我的梦想飞去。 写于2013-06-18 20:42 注:不瞒大家写这篇文章看了三遍电影《巴山夜雨》 2014-06-26 2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