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3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61年,董加耕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北大回乡务农,后来怎样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11 04:10: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61年,董加耕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北大回乡务农,后来怎样了?                                                         2023-02-15 10:10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元,个体的特色越发鲜明,但是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总有一些精神,是恒久流传,始终不变的。

青年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爱。
当我们有能力之后,应当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断地塑造自己,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以人民的需要为需要,以国家的发展为发展,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绚丽之花。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农耕国家,勤劳踏实的农民朋友,为国家的建设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们自己的生活,总是不够完满。
政府一直关心农民的生活状况,为了加快乡村的发展,六十年代,知识青年积极响应领袖号召,要去广大的农村地区,发挥自己的才干,在广袤的土地上,挥洒自己的汗水。

1961年夏,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中都好像流动着波纹,江苏盐城县葛武公社的一户人家,却如同坠入冰窖般,寒冷凝固。
董家的小伙董加耕,以接近满分的学习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全家人还来不及庆祝,在升学的关键时刻,他毅然放弃继续求学,在志愿书上,写了八个大字“回乡务农,立志耕耘”。
当董加耕的决定,被周围人知晓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处在震惊之中。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将读书看作是最为高贵的事情。他们想不明白,会有人眼睁睁的,看着机会流逝。

家长、老师、爱人,出现轮番劝说,他们告诉董加耕,继续读书的好处,告诉他外面世界的美好,可是他丝毫不为所动。
董加耕始终记得,自己曾经看到,在天灾的影响下,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民的凄苦生活的景象。那一双双痛苦而又无奈的眼睛,深深地印刻在董加耕的脑海当中。

在董加耕看来,读书是为了提高认识,造福身边的人,做更有用的事,既然现在就有这样一个舞台,那生活当中处处都是学校,不必拘泥于课堂这唯一的途径。
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为了多获得一点粮食,董加耕坚持下田,冰冷的泥水,足有人膝盖那么高,一脚踩进去,连移动一下都变得十分困难。
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一句话,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自然要为此作出努力。这个农民眼里的读书人,驻扎在田里,最早出现,晚上直到大家全部散去,才会离开。
有一次,在粮食收获以后,董加耕负责看守,天公不作美,雨淅淅沥沥一直下,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不让农民辛苦付出的成果受到损失。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董加耕寸步未离仓库,爬上爬下修缮房屋,阻挡积水,没有使仓库里的一粒粮食受潮。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一位能考入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在农村的成绩,也得到了众人的赞扬。很快董加耕就当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共青团“九大”的代表。
一时间,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开始出现这个年轻的男人,全国都掀起了向董加耕学习的热潮。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一个人成为模范,大众就会用放大镜,观察他的一言一行。
恰逢特殊时期,董加耕首当其冲成为调查对象。有人认为他是故作姿态,将上山下乡,作为自己成名的手段,把他蛮横地关押在农场之中,长达三年之久。

要抱怨吗?是该怪命运的不公,还是人性的黑暗?董加耕左右不了命运巨轮的摆布,但是他能够控制自己的心,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继续与土地融为一体。
时间会证明一切,阴霾散去,露出澄澈的天空,动荡不安的日子终于结束。
1977年,董加耕回到故乡,参加生产劳动,就像是一颗被狂风裹挟着四处漂泊的种子,在历经日晒雨淋之后,回归了大地母亲的怀抱,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踏实,重新燃起斗志。
新的时代,有新的命题,新的发展,有新的要求。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而来,要帮助农民改善生活,董加耕再次投身其中。

1987年,他被政府任命为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去解放农民的思想,宣传建设企业的好处。
一年四季,乡村小道上,能看到他骑着自行车,挤着公交车,奔波在各个新建的乡镇企业当中,深入了解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为企业发展铺平道路,保驾护航。
光解决困难还不够,还要提升,董加耕虽然中断了学业,但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学习,才能取得进步,才会改善情况。

于是董加耕双管齐下,一边组织当地年轻的有生力量,去大城市开阔视野,学习经验,一边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前来指导。
仅仅过去7年,在他的努力下,乡镇企业就从寥寥无几走向欣欣向荣,1994年生产总值达到100亿以上。
2000年,60岁的董加耕退休了,和自己的妻子,过上了含饴弄孙,平静淡然的平凡生活,开始享受另一种人生。

几十年的工作生涯,祖国需要他到哪里,他就在哪里积极建设,经历过他人的不解,也经历过鲜花和掌事,然而他从来没有后悔,志向也从来没有过改变。
现在流行“佛系文化”,许多年轻人刚刚踏入社会,就丧失了奋斗的动力,每日机械的上班下班,丝毫没有自己的思想与行动。
他们缺少激情澎湃的动力,缺少坚定的目标,日子得过且过,生活马马虎虎,事业毫无起色。佛系成为了一个遮羞布,遮住了他们的懒惰与懦弱。
真正的佛系,不是停滞,而是。是在经历了世事变迁,生活起伏之后,拥有宽广开阔的内心。

是要将全部的自己无私地奉献出来,在该经历的年代经历,该体验的年龄体验,完成属于自己的时代使命。
这样才会在真正获得休息之后,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才不会后悔,来人世走一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3-4-8 09:44:29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3-5-5 09:18:29 |只看该作者
欣赏!喜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23-6-7 04:36:25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0 00:11 , Processed in 0.00953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