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赵匡胤离奇死亡的真相究竟如何?司马光在笔记中解开了谜团!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25 17:35: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赵匡胤离奇死亡的真相究竟如何?司马光在笔记中解开了谜团!                                                             2025-02-25 16:45                                        发布于:天津市
   

       宋太祖赵匡胤的死亡之谜,《宋史》的记载仅12字,可我却在司马光的私人笔记中找到了真相!这背后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惊天阴谋!
宋太祖之死,《宋史》中是这么说的:“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只有这么12个字儿,就没了.......
这种简单到过分的记载,只有结果,没有经过,也没写原因,显然是很奇怪的。
要知道,赵匡胤在去世前夕,没有任何疾病和御医诊断的记载。
即便得了急性病,也不至于直接死亡,没有任何征兆,加上最后继承皇位的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弟弟赵光义。
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猜想。

而关于赵匡胤死因,有明确过程记载的史料,按照可靠程度,有《续湘山野录》、《涑水记闻》、《续资治通鉴长编》。
鉴于司马光先生的大作《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史书,司马光先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不会将一些没有根据的事情胡乱记载到自己的作品中。
因此,就可信度以及权威性而言,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对这件事的记载,非常值得参考。
那天晚上,赵匡胤死时,已经四更天,宋皇后当即命令太监王继恩前去召见赵匡胤的儿子秦王德芳入宫。
这意思很明显,宋皇后是想让赵德芳继承皇位,因此派人叫赵德芳入宫。
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这个王继恩心想,赵匡胤生前一直想把皇位传给他弟弟晋王赵光义。
所以就自作主张,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直奔晋王府召赵光义入宫。

到了晋王府后,他看见医官程德玄竟然坐在晋王府门口。
当王继恩问他为什么坐在这里时,程德玄的回答很蹊跷。
他说,二更天的时候,他正在睡觉,突然听见有人敲门,说是晋王赵光义要召见他。但开门后又不见人,如此反复出现三次。
所以,程德玄感觉是不是晋王生病了,所以不敢耽搁,直接就来到了晋王府。
这个时候,王继恩就把皇帝驾崩,要传位给晋王这事儿告诉了程德玄。
于是两人便敲开晋王府大门,一起进去见到了赵光义,把皇帝驾崩,传位晋王这事儿说了之后,赵光义当场大惊。
而且非常犹豫,不敢进宫,还说要和家人商量一下,谁知进去商量之后就没下文了,一直不见人出来。
这时候王继恩就急了,直接对赵光义说,耽搁太久的话,到时候皇位可就是别人的了。
赵光义听完,立刻就带着王继恩、程德玄冒着大雪步行到皇宫。

到了宫门时,王继恩说让他们先等候一下,他进去通传,谁知程德玄立马就不干了,当场说道:还等候啥?直接进去径直前往皇帝寝宫就完了。
于是三人直接进入到赵匡胤的寝宫,宋皇后见到王继恩时,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是德芳来了吗?
她万万没想到,王继恩直接说是晋王来了,对于这个不速之客,宋皇后十分惊讶!
如此一来,皇位必定被赵光义所得,好在宋皇后反应快,当场称赵光义为“官家”。
官家,是宋朝对皇帝的专用称呼,她的原话是:“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
赵光义则回应:“共保富贵,无忧也。”
此后,赵光义登基为帝,继承了宋朝的皇位,这就是司马光对赵匡胤死后的一段详细记载。
在这段记载中,没有写任何赵匡胤去世的过程以及原因,只写了他死后,其弟赵光义从接到传召再到进宫的事情。

这恰恰是司马光的聪明之处!
他很清楚,赵匡胤的离奇死亡,这事儿不能记载,但他对赵光义入宫的这段用的却是“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就是给文章糊上一层窗户纸,读者阅读时,可以通过窗户纸看穿幕后真相。
表面上看,是王继恩自作主张,没有遵从宋皇后的旨意,擅自去传召晋王赵光义。
制造了赵光义不在场,而且一直在家的证据,还传达了赵匡胤生前有意想传位给赵光义的想法。
塑造出赵光义没有弑兄,而且是合法继承皇位的,这就是那层窗户纸。

表面的合理中,却处处透露出蹊跷!
其一,赵匡胤想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这事儿有问题。
谁都知道,自古以来,皇位99%都是传给儿子的,除了一些特殊的例子,比如明朝的木工皇帝朱由校没有儿子,只能传位给弟弟朱由检(崇祯)。
而且赵匡胤死时,宋皇后直接想到的是让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继位。
连赵匡胤同床共枕的老婆都不知道他有传位给弟弟的想法,区区一个太监就敢说自己很清楚皇帝早就想传位给弟弟了?
而且区区一个太监,对于皇位继承这种一等大事,竟敢擅自做主?这很明显是不正常的!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而以亲事一人径趋开封府召晋王。——《涑水记闻》

其二,程德玄坐在晋王府门口不正常。
这个程德玄可不简单,此人精通医药,是赵光义的心腹!
他既然担心是不是晋王身体患病,应该敲门进去及时诊治,而不是坐在晋王府。
在王继恩看到他时,像皇帝驾崩,而且传位给谁,这在古代可是宫廷机密,他竟然在门口就直接告诉程德玄了。
而且记载中,程德玄听完没有任何反应,然后就俩人儿一起敲门进去见赵光义了。
见医官贾德玄先坐于府门,问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门者,曰‘晋王召’,出视则无人,如是者三。吾恐晋王有疾,故来。”继隆异之,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涑水记闻》
正常人听到皇帝驾崩,还要传位给弟弟这种事,绝对不会没有任何反应,好歹惊讶一下?或者作为心腹为赵光义开心一下?
他都没有!

这俩人看起来更像是在接头,程德玄似乎是在门口等某个消息,王继恩似乎就是传送消息之人。
他们事先有预谋,计划搞死赵匡胤,由太监王继恩确认赵匡胤是否死亡,然后负责来晋王府传消息,程德玄就是为了等消息,所以在门口一直待着。
不然的话,大雪天的,他说担心晋王身体有病,又不及时敲门进去诊治,反而冒着大雪,那么大冷天的坐在别人家门口?
这不是编瞎话吗?这家伙很明显是在等王继恩传递消息。
其三,王继恩见到赵光义时说的话很反常。
当赵光义说要与家人商议,却一直不见出来时,王继恩说,再耽误下去,皇位就是别人的了。
很明显,这是在表达,赵光义并不是合法继承人,他现在就是要跟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赛跑,谁先进宫,皇位就是谁的。
如果赵光义是合法继承皇位,他们为什么要担心晚一步的话,皇位就是别人的?
既然是合法继承,即使晚一步,那位置不还是你的?
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趣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涑水记闻》

其四,赵光义进宫时,程德玄的话也很反常。
当王继恩让他们在外边先等候一下,他进去通传时,程德玄竟然要直接闯进去。
那可是皇宫,不是谁都能进的,他区区一个芝麻小官儿,竟敢说直接进入皇帝寝宫?
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涑水记闻》
综合这些疑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真相:
程德玄作为医药高手,在制毒方面也应该比较擅长,所以他调制了毒药,给赵匡胤下毒。
这事儿事先是跟赵光义以及王继恩商量好的,下完毒后,由王继恩负责确认赵匡胤是否毒发身亡,并向晋王府传递消息。
而程德玄四更天,这会儿天还没亮就冒着大雪坐在晋王府门口,就是为了等王继恩的消息。
由此,引出两个问题:
怎么证明赵匡胤是中毒死亡?是谁负责下的毒?

咱们接着分析,为了搞明白真相,我们需要参考另外的史料:《续湘山野录》、《续资治通鉴长编》。
关于赵匡胤的死亡过程,传得最多的就是“斧声烛影”,这事儿最早被记载到《续湘山野录》。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文莹的和尚,他和北宋的朝廷重臣私交很好,比如欧阳修、丁谓等。
这些重臣做官的时候,距离赵匡胤死亡也仅仅过了三十年左右,他们完全有机会接触到一手信息。
而文莹和尚从他们口中也知道了不少宫廷秘密,所以文莹和尚的这本书里的记载,有史料参考价值。
而《续资治通鉴》则是正规史书,它的作者李涛先生,认为文莹和尚不是妄言之人,所以把这段记载录入了《续资治通鉴》这部史书当中。
但是,这里面的用词有所改变,这里就说最终的版本。

大概意思就是,宋太祖召见其弟赵光义一起在宫中喝酒,顺便嘱托后事,当时赵匡胤把所有人叫走了,屋里只剩他俩。
外边的人只是远远望见屋内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似乎在躲避什么,有不可描述之状。
到了三更天时,门外大雪已经堆积数尺深,这时有人看见赵匡胤用柱斧戳地,还对赵光义说:好为之。
然后就解衣宽带,呼呼大睡,当天晚上,赵匡胤就离奇死亡。
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翟攴〉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续资治通鉴长编》
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 玉色温莹如出汤沐”。——《续湘山野录》
而赵光义,有说他当晚没回家,就住在宫里,有说他当晚回家了。
后来赵光义在继位之前,大臣们跟赵匡胤做遗体告别时,发现他的身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如果赵匡胤是非正常死亡,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用斧头砍死的,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柱斧”只不过是一种文具、工艺品之类的器具,并不具备真正斧头的威力。
而且赵匡胤的身体没有被砍伤的痕迹之类的记载。
所以不可能是被人用兵器干掉的,这里面的重点是他死后身体的颜色变化。
就是那句:玉色温莹如出汤沐。这跟中毒的现象十分相似。
再联想到前文所说,程德玄与王继恩的种种异常行为,能得出的结论就是,赵匡胤是被毒死的,而毒药正是精通医药的程德玄配制的。
至于是谁负责下药,要么是赵光义和赵匡胤喝酒时趁机下药,要么就是由王继恩负责暗中下药。

而这一切的谋划,皆出自赵光义之手!
就下毒这事儿来说,赵光义可是老手,他被很多人称为“毒王”,像南唐国主李煜、吴越国君钱俶等,均死于赵光义赐的毒药,而且都是奇毒。
这也从侧面说明,赵光义给赵匡胤下毒,是轻车熟路。
从后续结果来看,赵匡胤的死,最大受益人是赵光义。
他登基之后,把三弟赵光美、侄子赵德昭、赵德芳都给干掉了,这也恰恰说明他心虚。
与此同时,赵光义登基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改年号、改名字,连朝廷官职名称也改了。
这相当反常!

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新帝登基的第一年应该沿用先帝年号,以示尊重,第二年再设新帝年号,而他却等不及了,直接给改了。
他的名字本来叫赵匡义,为了避讳赵匡胤的名讳,把匡改成了光,叫赵光义,现在登基后改成了赵炅。
另外朝廷官职的名称,也改了很多,比如禁军铁骑改为日骑,控鹤改为天武,龙骑改为龙卫等。
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达成一个目标——去赵匡胤化!
赵光义登基时,公开宣称一切遵循赵匡胤时代的制度规范,现在才登基就大刀阔斧地去掉赵匡胤的时代标签。
这分明是做贼心虚,如果他真的是合法继承,没干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何至于此?

此外,在赵匡胤死亡前夕,还发生过异常,咱们长话短说。
自从北宋名臣赵普被罢相后,赵光义就失去了制衡,他的权势日益增长,以至于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
每次赵匡胤离开京城,总是让赵光义镇守京师,这相当于监国。
在赵匡胤死亡前夕,还出巡洛阳,这次却破天荒地带走了赵光义一起出门,改让三弟赵光美和儿子赵德昭监国。
在洛阳时,又提出迁都洛阳,再迁都长安,遭到赵光义的极力反对。
这背后,其实是权力斗争!

赵匡胤看出了弟弟赵光义在权势日益增长后,野心膨胀,朝廷里到处都有他的党羽,已经能威胁到皇权,而且他对皇位有野心。
所以,赵匡胤突然亲近三弟赵光美,并让他和赵德昭一起留守京城,担任监国的角色,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力量,以制衡赵光义。
迁都洛阳的提议,十有八九是为了通过迁都,将赵光义在朝廷里的党羽进行换血,打乱他的势力体系。
而赵光义应该是察觉到了赵匡胤对他进行敲打和制衡,为了夺取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他铤而走险,直接毒死赵匡胤。

因此,这件事的真相是:
随着赵光义的权势达到巅峰,势力足以和赵匡胤叫板,在被赵匡胤察觉并着手削弱赵光义的力量时,赵光义先下手为强。
他和太监王继恩、医官程德玄密谋毒杀赵匡胤,趁机夺权。
具体由程德玄负责配制毒药,王继恩或赵光义负责下药,最后由王继恩负责确认赵匡胤的死讯并及时传递消息。
所以,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为抢班夺权而展开的谋杀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1:04 , Processed in 0.0077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