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辛弃疾文采突出,军事才能如何?为什么一直不被南宋重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6 06:26: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辛弃疾文采突出,军事才能如何?为什么一直不被南宋重用?                                                          2025-03-05 22:38                                        发布于:北京市
   

                                    

公元1162年,距离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已经过去35年

这一年,21岁的辛弃疾在江苏海州,亲率50余人冲入驻扎五万金兵的大营中,出其不意直指叛徒张安国。

在抓获叛徒之后,一行人边战边退,摆脱企图包围而来的金兵,疾驰而归。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年轻的辛弃疾,用50人直冲敌军大营,达成目的之后全身而退,真正做到了历史中传闻的万军之中取敌首级。

对于这段历史,《稼轩记》记载:

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

虽已丢失中原35年,中原大地的战火硝烟仍未平息,而是此起彼伏,此时的北方大地,可谓层层废墟之中,尽是仁人志士忧虑国家的呐喊!

祖父的忠告,让年幼的辛弃疾雄心壮志

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汴梁城,痴迷字画的宋徽宗,以及草草接受禅位的宋钦宗,被金兵俘获。

立国近两百年的北宋就这样灭亡了,一时之间繁华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羞辱与磨难。

此后的二十年,迎接北方大地的不是新王朝的安定,而是北方金国与南方新立朝廷的拉锯中心,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

在赵构南下建立新朝廷之后,一部分北方的世族大家有了新的希望,众多心系大宋的百姓拖家带口一路南下,寄希望于新的朝廷能够积蓄实力,能够有朝一日北伐收复失地还于旧都。

除了跟随新朝廷南下的,还有大部分来不及或者无法举家南迁的人,这部分人留在了世代居住的北方大地。

在留下的这一批人里,有的归顺金国,也有的立志抗击金国。

留在的家族里,有一家姓辛,自始祖辛维叶开始,便世代居住在济南历城,宋高宗绍兴年间,北方早已掌控在金国的治下,此时的辛家,已经传至辛赞这一代。

由于“累于族众”,在靖康之变发生后,辛赞无法率领家族南渡,迫于家族生计,出仕于金朝。

然而这却并非辛赞心中所想,南宋朝廷建立之后,辛赞一直希望能够恢复中原。

天不假年,辛赞已经年老,自知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光复中原,于是寄希望于自己最得意的孙子,经常带他登高望远,指画江山。

辛赞疼爱的孙子,名字叫做辛弃疾。

在祖父的不断熏陶下,年幼的辛弃疾也亲眼目睹了金国南下之后,北方百姓遭遇的屈辱与苦难,就这样,反抗金国,恢复中原的信念开始在年幼的辛弃疾心里出现,并且日益加深。

祖父不止一次告诫年幼的辛弃疾,要想恢复中原,必须要有一定的实力,既要不断读书,又要一遍习武,争取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为了培养辛弃疾,祖父辛赞曾多次支持辛弃疾前往金国燕京参加科考,一方面提升辛弃疾的学问,另一方面让他不断了解金国,考察金国的各项制度,为日后的恢复做准备。

辛弃疾并没有令对他寄予厚望的祖父失望,20岁的辛弃疾,已经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全能型人才。

接下来,辛弃疾便开始了反抗金国不断斗争的一生。

“归正人”身份导致不受重用

公元1161年,也就是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国大举南下,企图一战平定江南,灭亡南宋。

但是此时的北方大地,在金国筹备南下的准备中,已经备受繁重的徭役,百姓无法生存,众多起义开始陆续出现。

眼见时机成熟,辛弃疾也加入到反抗金国的当中。

他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由于能力出众,辛弃疾很快便进入起义军的决策层,参与机密,深受耿京信任。

辛弃疾建议耿京南下,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耿京同意之后派他南下传达,得知北方义军来归,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辛弃疾等人,并且任命辛弃疾官职,令其返回山东作战。

这时候的辛弃疾,以为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就在他起身返回山东的时候,得知义军当中张安国叛变,谋害了耿京并带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国。

辛弃疾到达海州之后,从海州统制那里约五十人,前往金兵大营追捕叛徒张安国,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虽然宋高宗任命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但是辛弃疾依旧无法真正进行恢复中原的行动。

经过几十年的经营,金国已经在中原站稳了脚跟,而北方义军的实力实在过于弱小,要想恢复中原,没有南宋朝廷的鼎力支持是不现实的。

但是辛弃疾出生在金国占领的北方,在南宋朝廷眼里是“归正人”,对于北方来归的人,南宋朝廷向来是加以利用,用来牵制金国力量,从来不赋以实权,更遑论参与朝廷决策,辛弃疾,便是其中一员。

凭借在义军中的声望,和实打实的军事才能,辛弃疾名噪一时,宋高宗令其担任江阴签判,时年23岁的辛弃疾,开始了在南宋的官宦生涯。

宋高宗治下的南宋朝廷,一心只求偏安一隅,辛弃疾壮志难酬,只能老老实实做一个地方官。

后来宋孝宗继位,开始任用主战派,打算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一度进行北伐,在符离大败之后,主和派再度占据上风。

26岁的辛弃疾依旧不忘北伐,几度上书宋孝宗,分析北伐金国的条件,但是在南宋萎靡的朝堂氛围之下,加上辛弃疾北方出身的身份,他的每一个上奏都最终石沉大海。

出身,在那个时代一直都是无形的桎梏,而辛弃疾,却又偏偏出生在南宋那样的主和派遍地的朝廷治下。

南宋偏安一隅的朝堂,难以容下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此后的几十年,辛弃疾一直在地方上做官,辗转南宋多个州县,虽然不得重用,但是他依旧难以忘却北上中原的雄心,一边治理地方,一边观察朝堂和北方金国的变化。

南宋朝廷在这几十年间,主和派主战派此起彼伏,但是大多数时间,都是主和派占据上风。

虽然南宋朝廷对于北伐中原的信心不足,但是却比较看重辛弃疾的能力。

从宋孝宗时代开始,辛弃疾历任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等地方官。

后来,辛弃疾平定地方叛乱,朝廷任命他为江陵府兼任荆湖北路安抚使,自此,辛弃疾踏入封疆大吏的路上,后来又历任江西湖南等地的安抚使。

嘉泰三年,即公元1203年,韩侂胄启用主战派,此时任浙东安抚使的辛弃疾已经64岁,但是听到消息之后依旧信心倍增。

但是这一次的起伏又是虎头蛇尾,草草而终。

此后一连串的打击让辛弃疾心力憔悴,开始病重卧床,1207年,朝廷再次启用辛弃疾的时候,由于病情加重,无奈之下拒绝赴任。

同年九月初,辛弃疾病逝,时年六十八岁,据《康熙济南府志》记载,辛弃疾在去世之前,仍在大喊“杀贼!杀贼!”

辛弃疾去世之后,家无余财,只留下一些生前所写的诗词书籍。

此后,一直到南宋灭亡,朝廷都在不断对辛弃疾进行追赠,从光禄大夫到少师,谥号“忠敏”。

壮志难酬,以词作寄哀思,激励后人

嘉佑年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曾登北固亭怀古,登高望远时,也许是对自己一生有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感慨,也许是对无法实现祖父对自己的殷殷期盼有所伤感,辛弃疾随手写下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辛弃疾是两宋时期重要的词作家,任何时代谈及宋词,辛弃疾都是一个无法避开的重要人物。

辛弃疾的词,多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爱国题材为主,同时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创新,在辛弃疾去世之后,南宋中后期许多词人受其影响,形成了爱国词派。

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时候,不少人能够从辛弃疾的词中汲取力量,备受激励。

除了爱国题材,辛弃疾在地方任职的时候,也曾写过不少赞叹祖国大好山河的诗词,也有描写农村生活的山水诗词。

除了诗词文集,辛弃疾在书法上也有一定造诣,目前存世的有《去国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虽然一生励志,却壮志难酬,但是辛弃疾的精神,一直通过他留下的诗词不断传承,激励着中华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

参考文献:

《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

《稼轩先生年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6:20 , Processed in 0.00782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