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村“写意花鸟画”陶瓷创作赏析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12 14:52: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李村“写意花鸟画”陶瓷创作赏析                                                                           2025-03-08 19:27                                        

发布于:陕西省
   

                                    

中国传统绘画(花鸟画)在陶瓷“写意”中的融合与创作研究 —— 李村

摘 要: 中囯传统绘画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系统的艺术形式与传承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产生了很大影响和表现形式。传统的中国画题材丰富,以书入画,构图成熟,色彩高雅。艺术家充分认识到中国画的特点,在陶瓷上进行创作,画出各种陶瓷绘画作品,有人物、花鸟、山水、鱼虫等题材。陶瓷绘画是指使用传统绘画工具在陶瓷材料上进行创作和探索,其绘画表现学技法借鉴传统国画技法,但画面效果的呈现却不同于国画。中国画使陶瓷绘画获得新的发展,同样遵从“谢赫六法”。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从南朝到现代,成为了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遵从艺术理念进行笔墨、色彩、构图、结构上的写意探索,使陶瓷绘画作品更具有传统文画气息、生活气息、艺术气息和高雅的艺术价值。关键词:传统绘画;陶瓷绘画;“写意”;融合;

一、 中国画(花鸟画)与陶瓷绘画的渊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多年战乱、诸侯争霸的局面,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禁设私学,强行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完全改变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艺术繁荣的局面!这对美术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个人在历史的作用,涉及风格的时代性问题!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促成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结合匈奴,高丽等边疆美术一同开展!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内在张力!秦汉也是是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形成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使陶瓷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后世顾恺之创造的人物画以及“以形写神”的美学观点,对后世有着广泛影响!秦汉时期,为了美化器物,吴越一带的陶器有米字纹、方格纹、回纹、米筛纹等增加了器物的画面美感。这个时期的器物大都是作为储藏器物使用。此时的瓷器有装饰花纹,如:弦纹、水波纹、麻布纹、网纹、窗棂纹、杉叶纹、三角纹等。说明秦汉时期的瓷器,“从造型和装饰手法,均存在着原始瓷和印纹瓷的明显烙印,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1]这仅仅是迈出了它的头一步,也是划时代的一大步。

魏晋时期越窑已有较长的制瓷历史,生产经验丰富,造型和装饰艺术有了很大的提高。1974年浙江上虞地区百官镇出土的鸟形杯,半圆形的杯体为腹,前贴鸟头、双翼和足,后装一个上翘的鸟尾,供人喝酒欣赏,达到了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增加了当时贵族的精神追求。同时期南京甘家巷出土的扁壶器型优雅别致,百鸟簇拥,构思巧妙,都是难得的珍品。同时期出土的还有人物俑和动物俑,形态逼真,表情各异,是当时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和社会的真实写照。南北朝时期的瓷器主流开始出现了莲瓣纹,这种纹饰与造型融为一体,一方面加强了瓷器造型的美感,又营造了画面的整体效果。变化丰富,形式壮观,是当时独一无二的。

这些莲瓣纹饰的广泛流行,和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北朝的统治者大兴佛教,在全国各地大量开凿石窟,兴建寺院,佛教的宗教文化渗入各个领域,各种艺术形式的莲花题材被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成为当时最时兴的陶瓷绘画艺术。唐代陶瓷出现彩釉,从“陶釉”到“釉彩”的演化,是釉上彩的开端,唐代陶瓷装饰多采用线条垂直的划纹,使光洁的器面产生节奏感,质朴大方,制作简便,适用于大量生产,成为南北窑喜用的装饰方式。其次是花卉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以方、圆,的花卉图案,穿插排列,整齐而有变化,大大增加了器型的美感和视觉效果。有花卉、人物、鱼虫、等构图陪在一起,改变了六朝时期粗糙堆砌的现象。构图形式优美,设计新颖,标志着唐代的绘画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宋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考古发现的古代窑址分布于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七十个县,分布华夏大地,是宋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繁荣的反映。宋代定窑花卉装饰多在陶瓷器型里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其中以花卉、禽鸟、水波游鱼为主。牡丹、荷花多见,菊花次之。布局采用缠枝、转枝、折枝等构图方法,讲究对称;布局严谨。禽鸟的孔雀、凤凰、白鹭、鸳鸯、雁、鸭,多与花卉组合,如牡丹和孔雀组合,白鹭和荷花组合等。技法以传统书写工具毛笔彩绘的瓷器绘画的装饰形式,这种方法吸收了中国画的特点和唐宋绘画的艺术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元代磁州窑具有硕大浑圆厚重的特点。器面常见有龙凤、花卉、云雁等,也有文人诗句,如元大都遗址出土的一件白釉罐,腹壁有七言诗绝句一首:“百草千花雨气新,今朝陌上尽如尘。黄州春色能(浓)于酒,醉杀西园歌舞人”。元代磁州窑常见的器型还有大瓷盆,1972年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了一件鱼纹盆,口径达49厘米,盆里绘有雨藻纹图案,鱼游于水草之间,形象生动,造型准确。盛水后,确有“如鱼得水”,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明代的器型图案是继承、融合宋代磁州窑、元青花的绘画风格表现更加典雅、隽秀。图案多以有象征意义的植物花卉、象征吉祥的果实、有吉祥寓意的动物为主,如缠枝莲花、雍容的牡丹、顽强的蔷薇、清雅的菊花、秀丽的山茶、长生的灵芝、盛放的月季;象征长寿、吉祥的果实有难得的仙桃、多籽的石榴、昂贵的荔枝,常见的枇杷、葡萄、樱桃等果实也经常出现。动物中有凤凰、麒麟,也有梅兰竹菊等文人喜爱的经典题材。弘治时期的盆碗最有特色,其中以莲池游龙最为精彩、生动。明代器型几乎不见龙纹图案,这和明代早期的“严禁逾制”有很大关系。

清代康熙朝监制官窑瓷器有刘源和郎廷极。刘源本人是一个专业书画名家,当时官窑上的图案有些出自他的手笔。郎廷极监制的“郎窑”,有人误认为是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创造,事实上是康熙十四年至五十一年在江西巡抚的任上所主持的。至于郎窑的品种,从康熙时人刘廷玑《在园杂志》和许谨斋的诗稿看,“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椶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比视成宣欲乱真”,足以说明陶瓷绘画完全接近宣纸上的笔墨效果。康熙时期的五彩瓷器是一个重大突破,釉上五彩的制作是以高温烧成白瓷,然后彩绘,再在彩炉中低温烧成。若炉温过高,将出现颜色流动的现象,炉温过低则光泽不足。成品都是彩色鲜艳,光泽透彻明亮。康熙五彩瓷器题材丰富多样,在传统的花卉、禽鸟、仕女图等题材之外,还融入了大量的文学元素,以戏曲、小说中的经典人物为题材,进行艺术创造。其中以描绘武士“刀马人”的样式最为名贵。这些人物的画风深受明末著名画家陈老莲的画风影响,线条简练有力,以蓝、红或黑色勾勒人物面部轮廓,然后以平涂的技法设以各种鲜艳的颜色。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后人把它和雍正盛行的柔软感的粉彩相比,就把它称为“硬彩”,也叫“古彩”。它鲜明透彻,线条有力而富有弹性,能耐火,不褪色,不剥落,恒久如新。清代的瓷器,无论出自官窑,还是出自民窑,它的绘画题材多用象征吉祥的图案,使用比明代更为广泛。如:牡丹——富贵。桃子——多寿。石榴——多子、松鹤——长寿。鸳鸯——成双。鹊——喜庆。鹿——禄位。蝙蝠——福。游鱼——富贵有鱼。鹌鹑——平安。荷花象征“淤泥不染称君子”,松竹梅“三友图”寓意品高,高士、君子风范。清末民初一些具有国画修养的文人画家以南齐“谢赫六法”的传统国画技法在洁白的釉面上进行陶瓷绘画创作,以景德镇“株山八友”为代表的文人画形式继承和发展着陶瓷艺术的传统文化,鲜明生动、生机盎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和精神。

中国绘画与陶瓷艺术相互影响、互相渗透、相依相存,蕴含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体现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传播人性的光芒与温润,发扬并大胆创新着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

二、传统花鸟画与陶瓷艺术的“写意”融合与时代发展。

       中国画分为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三大绘画体系与艺术形式。其中,花鸟画作为一种独树一帜的绘画形式,它第一次以独立且具备主旨意义的形式公之于众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同时期流传而来的人物画以及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随着美术手法的日渐提升,花鸟画的表现技法也日益成熟。唐朝著名画家边鸾创造出“折枝”的绘画技法,极大地推动了花鸟画的发展,他将自然界花草植木中最具美感的部分放大入画以取代传统的绘画对象全景入画的创作手法,充分发挥画家的创作灵活性和别具一格的人文情怀。宋代是花鸟画大发展时期啊。崔白的新派花鸟画收获了宫廷皇室的认可,他的绘画讲究一气呵成,笔法豪迈苍劲,背景利用水墨山水画技法传达出简洁、冷峭的意境,从此取代延绵百年的黄家画派。北宋年间,众多文人雅士也开始进行绘画的理论实践双重探讨,形成了“文人画”体系,包含的名士大家以苏轼、文同、黄庭坚、李松鳞、米芾等人为首。“文人画”以书入画,用简淡隽永的笔墨绘写梅兰竹菊等清雅之物,类比于人的道德情操,常常带有深远的寓意,众多绘画意象中,以苏轼的枯木与文同的墨竹最为出名。

文人画以书入画,以简淡的笔墨写意梅兰竹菊等物,比之于人的道德情操,常带有寓意,苏轼的枯木与文同的墨竹最为有名。元朝取代宋朝后,取消了五代、两宋的画院制度,蒙古族入主华夏后,当时社会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较为尖锐,文人墨客趋向于以笔墨为情感依托,寄情怀于艺术绘画,为文人画的兴起提供了基础条件。这个时期的作品突出诗、书、画三者有机统一的特点,强调笔墨用法,以笔墨抒怀,在艺术层面讲究自然、情趣,强调“素净淡雅为贵”,这种风格特点已然成为元代画坛的标志。明清“院体画”势力日微,活跃于苏州地区的“吴门画派”开始兴起,其中的杰出代表沈周师从法常,创造出风格纵逸,意态生动,活泼有趣的花卉技法,为明代后期写意技法的兴起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作用。而号称“白阳”的陈淳,师从文徵明,创作出清丽隽永,宁静淡雅的写意花鸟画。此风格又被明代后期的徐渭发扬光大,从而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二人凭借风格各异的绘画技法树立了文人画在花鸟画方面的典范,被后人称为“青藤白阳”。清代后期吴昌硕则吸收了沈周、陈淳、徐渭、朱耷、石涛以极“扬州八怪”的艺术理念,以书法、篆刻体势融入画中,形成雄健、浑厚的风格,将文人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画和陶瓷艺术都是具有深厚的民族性,花鸟画和陶瓷艺术相应成趣,二者皆强调写意精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花鸟画创作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自然本身的美并不足以传神,只有经过人对自然的认知感悟,赋予其情感意义,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创作。自然的美并不足以直接成为艺术的美,需要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加以转化,对于这一过程,艺术家的笔墨修养是不可或缺的。历史上的大家多以笔墨文字着意山水自然,如郑板桥、金冬心将眼中的梅、兰、竹、菊内化于心,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笔墨语言。这一理念影响至今。同时也是陶瓷创作的最佳方式之一,艺术家可根据不同的陶瓷器型和题材以中国画的写意技法表现出来。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糟粕所传非萃美,丹青难写是精神”,王安石早就给出了经典名句。骨法用笔、虚实结合、枯湿浓淡、构图新奇等都是增加陶瓷画面的笔墨神韵。其中诗句书法题款、用印皆为增加画面的美感和人文内涵。

三、中国画(花鸟画)与青花的融合

        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很有生命力的经典品种。青花瓷器中的绘画原料主要事苏麻离青,苏麻离青含铁量高,含锰。在瓷胎上绘画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技法,然后上釉,在高温下烧制。青花的“青”与水墨丹青“黑”,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区别,相同在于青色具有“墨分五色”的韵味。区别在于青花成品呈宝石蓝效果,蕴含宁静、淳朴之美。青色在如玉的白瓷衬托中,更加凸显青花的温润本色。

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狭义的“国画”,指的就是水墨画。传统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画面中仅有黑色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包括工笔花鸟画,画面色彩缤纷多样,有时也被称为彩墨画。传统水墨画通常是近处写实,远处抽象,色调搭配简单但意境深远。黑白调子的水墨画因其纸色的原因,画卷整体是偏黄的,也为那黑白单色的山水画增添几分韵味。而彩色的水墨画在近代既有泼墨山水的演绎风格,也有水墨动画的色彩。同时,与水墨画有关的还有水墨版画。水墨版画也采用木刻版面,但与一般版画不同的是,它宣用宣纸为纸材,在画面的不同位置重复水墨印刷,以达到层层渲染的效果,使得水墨版画的每一张作品都明显不同,同时也具有水墨画的美感。

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中国画的分支结构,是构成中国画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水墨画的创作过程主要以创作者的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画笔所触即为墨色成型,墨色的浓淡变化代表画的层次变化,多个浓度的墨色就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构成画面的色彩变化。“墨即是色,墨分五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说的就是水墨画的墨色变化之妙。而在墨色的调适方法中,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习惯。唐宋人画山水多用湿笔,以出现“水晕墨章”的效果。元代使画家们开始用干笔作画,墨色有了更多的变化,达到“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结构,是组成中国画体系的元素之一。

简言之,水墨画是墨和水的合成物,是用毛笔在宣纸上进行创作的一种绘画形式。但评论家王进玉称,“水墨画是一个特殊画种,虽看似纯用宣纸和墨来作画,但却是中国本土所特有的、具有渊源历史传承与深厚文化积淀的一门精深的东方艺术。”历代的陶瓷艺人和画家运用多种绘画形式随意挥洒,或工笔,或写意或兼工带写,在瓷器的器型上表现出不同于宣纸上的笔墨效果,蓝白相应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单纯、隽秀之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当代的传统文人画家,正是发现了青花的独特魅力,以文人画的技法和水墨功底熟练运用青花颜料以瓷胎为宣纸抒发情感、意趣无穷、典雅含蓄、风格相融解读并挥洒着人文精神,提高文学修养、增加画面书卷之气也是当代画家的终身学习目标。为陶瓷艺术中独特的青花艺术提供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内容。

结语

      书画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具备勤恳、朴实、包容、中庸、谦虚、进取、奋斗等精神品质,同时也拥有淡定、从容、自信、安静、阳光的艺术气质。书画艺术和陶瓷的点、线、面结合,具有严谨而鲜活的生命力。希望与爱,清雅与端庄,朦胧与氤氲,这些无不体现在书画和陶瓷等文艺作品中,也无不体现在书画家自身的艺术追求中。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每个时代的艺术创作都铭记了时人的文化气质与艺术追求。书画,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面貌,也在无形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在当前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的艺术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使命,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社会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传统绘画与陶瓷艺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中继承、发展、创新,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李村,别号:智诚,斋号:老淮堂,毕业于中国美院花鸟专业。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淮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中西美术融合协会会员,师从画家何水法先生,书法师承上海书法家陈华荣先生,陕西省国匠文化产业集团艺术顾问、卓耕书院任高级艺术顾问。2013年成立"刘志安基金会"担任基金会常务秘书长。
参考文献:
[1] 周玫.论六朝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4.
[2] 朱泓,吕义旺.简论陶瓷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J].陶瓷研究,2011,29(04):99.
[3] 刘淑凤著. 中国绘画与陶瓷艺术简论[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2.12.
[4] 吴仁敬,辛安潮著;周蓓主编. 中国陶瓷史[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6.10.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9 12:05 , Processed in 0.00818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