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魏紫熙作品回顾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1 12:34: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岚影 于 2025-4-1 12:35 编辑

纪念魏紫熙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州魏・老金陵——魏紫熙作品回顾展”在南京开幕                   

2025-03-30 21:35                                        

发布于:浙江省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叶芳芳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
魏紫熙是“新金陵画派”五老中唯一一位北人南居的画家。其画作中有着北派的雄浑、厚重与南画的温润、通透,由此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与个人风格。他师古不泥古,注重写生,从真山真水中汲取天地灵气。

魏紫熙 太平夕照 1961年 魏紫熙先生家属藏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是魏紫熙的人生信条。幼时他就喜爱绘画,以书本为师,临摹芥子园。初中毕业后考入河南艺术师范学校,开始基本功训练,从清代“四王”入手,上溯北宋范宽,南宋李唐、马远、夏圭等诸家。
1934年自河南艺术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和绘画创作。他坚信艺术创作应努力向大自然索取创作灵感,20多岁时,就经常长途跋涉,先后多次到嵩山、伏牛山、武当山等地写生,1934—1947年,魏紫熙已是中州著名的青年画家,在河南、湖北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轰动一时,这给予他极大的鼓舞。

魏紫熙 庐山翠峦 1979 年 江苏省国画院藏
1949年初,魏紫熙应好友之邀,从河南迁居南京。为配合新中国建设的需要,他一度转向人物画创作。凭借多年积累下的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底,精妙的山水衬景使他的人物画更加生动多彩而胜人一筹。他有意识将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和人物画创作有机融合,人景并茂,折射出其心中炽热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南京梅花山》《温课》等一系列作品,显见其长。

魏紫熙 太行奇峰 1993年 魏紫熙先生家属藏
尤其进入20世纪70年代,他将创作重心重归所钟爱的山水画之中。年事渐高的他,仍坚持跋山涉水,以笔墨丈量山河。从庐山烟云到长白飞瀑,从太行绝壁到江南秀色,他以造化为师,在写生中寻求艺术真谛。《庐山翠峦》《长白山天池飞瀑》《太行奇峰》《黄山云海》等画作皆是他以脚步丈量、以心灵感悟的结晶。

魏紫熙 长白山天池飞瀑 1979年 魏紫熙先生家属藏
魏紫熙女儿魏莉在开幕式上深情回忆道:“1983年秋天,父亲带着我们兄妹去黄山写生,冒雨前往皮蓬仙境,父亲遗憾上一次没有抵达深处,所以无论天气如何,必得实现夙愿。途中细雨迷蒙,看不清瀑布的水流,他想要凑近观察,一不留神滚下山崖,头破血流。我老哥大惊失色,谁知道父亲被我俩搀扶爬起,擦拭干净额头手臂的血迹,抽了一支烟以后,对我们说‘走,上皮蓬吧’。”
他始终坚持“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着力在山水画中锻造属于自我的笔墨符号。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更是多次登临嵩岳太行,在艺术之路上锐意探索、大胆开拓。他曾自述道:“我似乎感到具有北方山水典型风貌的嵩山、太行,是我的归宿。”魏紫熙以富有张力和活力的笔墨程式,拓展了山水画的功用,使其在特定语境下形成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画家心声、契合时代精神、发扬主流审美的一种山水新图式。

魏紫熙 黄洋界
一笔绘就时代,一墨传承山河
魏紫熙的作品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他以敏锐的视角捕捉社会变革的壮阔图景,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凝固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无论是描绘南京长江大桥这一时代地标的《天堑通途》,还是聚焦工业建设、农业生产等现实题材作品,都彰显出他作为艺术家的时代担当。

魏紫熙 天堑通途
1968年9月30日,南京城万人空巷,五万多军民,齐聚长江两岸。汽笛声响,一列7节车厢的火车从大桥上平稳驶过,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正式通车,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1956年,国家作出了在南京建设长江大桥贯通京沪铁路线的决定。1960年1月,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就在大桥开工同年,中苏之间出现严重分歧,苏联方面陆续撤走在华专家、带走图纸,甚至连钢材也停止了供货。面对重重困境,中国建设者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独立完成了这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南京长江大桥由此成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打破了当时公铁两用桥梁长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火车过江时间由过去的将近两个小时缩短至短短两分钟,连接起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魏紫熙以此为主题创作了《天堑通途》,通过虚实相生的构图和充满张力的笔触,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豪迈气概凝聚成永恒的艺术瞬间。画面中正在建设的城市、港口以及飞驰的火车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魏紫熙 田头黑板报 80×112.5cm 1964年 中国画
同样再现激情岁月的时代气息的作品还有《田头黑板报》。该画中,近景人物面庞红润,朝气勃发,衣着朴素,他们刚刚结束农事,围在黑板报旁,面露笑容,手拿农具,全神贯注地看着黑板报。远处田地中,有人弯腰劳作,有人倚坐小憩,还有人挽起裤腿、赤足涉过粼粼水田。通过农民们在劳作间隙学习文化知识的画面,展现了新中国劳动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集体劳动的欢快氛围。此类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实题材创作还体现在《风雪无阻》《出工》《夕阳染秋深》等作品中,一同在此次展览上呈现。

魏紫熙 风雪无阻

魏紫熙 队日 1957年 魏紫熙先生家属藏

魏紫熙 出工 1959年 江苏省国画院藏

魏紫熙 桃花溪 1963年 魏紫熙先生家属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魏紫熙在色与墨的运用上,既承袭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又大胆融入热烈的色彩,其色墨实践亦成为20世纪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缩影。魏紫熙认为,墨用够了,颜色才够。正如其学生徐善在分享会上提到,“他说你老觉得颜色不够、画面气势不够,实际上是因为墨没用够”,这话对他影响至深。

魏紫熙 早春 1983年 魏紫熙先生家属藏

魏紫熙 森林牧曲 1984年 江苏省国画院藏

魏紫熙 春山烟霭 1999年 魏紫熙先生家属藏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13日。

魏紫熙(1915—2002)
艺术家简历
魏紫熙(1915—2002),河南遂平人,原名显文。曾任河南大学教师、河南省美协秘书长、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徐州市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人大代表。
1957年,魏紫熙同傅抱石、亚明等人参加筹建江苏省国画院。后随傅抱石、钱松嵒等十余人参加了“二万三千里”写生和现代中国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河新貌”画展,成为“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0 18:15 , Processed in 0.00857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