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洪升:被视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同曹雪芹一样,贫困潦倒衣食无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19 06:09: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洪升:被视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同曹雪芹一样,贫困潦倒衣食无着                                                         2022-07-18 09:41                                       
                                       

洪升: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很长一段时间,对洪升的认识无非是后面多了个《长生殿》,大概知道个“南洪北孔”一说,至于其它便一切云雾中了。

对戏剧的认识我是非常之肤浅,算来完整读过的本子大概只有《牡丹亭》和《西厢记》,这《长生殿》倒是翻过,也只是泛泛,完全没有如读牡丹西厢那般地细致品鉴,也真是对不起这洪老先生了。

这其实也不能全怪我,《长生殿》在名声上肯定不能同《桃花扇》相提并论,在我们受教育的那个时代,看《桃花扇》算是比较早的,好像似乎同民族气节有点关系,而这《长生殿》本就纯粹一个歌颂才子佳人的杂剧,属于“封资修”之列,官方对它的宣传也着实有限,很多人是不知道这洪升的,你看我这五笔输入的词组中,就没有他老人家嘛。

洪升,字昉思,号南屏樵者,清代戏曲作家和诗人。浙江杭州,世宦之家,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后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他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中国自有科举以后,这考试中举而入仕做官乃学林士子之正途,但我们从上面的简介中看到,他是久考不中,时间长达二十年,即使不算恩科,按平常的三年一次,也考了七回,看来,是哪儿出了点小问题。

还有一点要看到,他是在北京国子监学习,国子监也叫太学,除了各国留学生外,都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那可是当时全国最高学府,比现在的清华北大要牛出许多,缘何考了这么久都没考中,不懂。

而那“北孔”的孔尚任也长期在国子监挂着博士之名,算来还是洪升的老师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同一时期,我没认真考证过,只是这么一说而已。

洪升的家学是很好的,他出身于江南的“百年望族”,但出生时很是悲催,那时正是清人入关,百姓逃难之时,他正好是生在全家逃难之中,满月后才回到城里。

洪姓是钱塘的望族,世代书香,虽然后来没落,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之处,但他的父亲还是出仕清朝;而他的外祖父叫黄机,在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算来也是有家庭背景之人了。

洪升少年时受到很好的传统儒家教育,授业之师都是有一定名望之人,从而也受到了他们遗民思想的熏染。他学习勤奋,很早就显露才华,15岁时已闻名于士林,20岁时已创作了很多诗文词曲,受到人们的广为称赞。

这里不得不提他的妻子黄兰次,那也是妥妥地大才女一枚,是他的舅舅之女,这应该叫表妹或者表姐吧,她不仅是一位作曲能手,还是一位诗人,当时的大名士姚礼在其著作《郭西小志》说她:“以诗名于时”;吴雯在《莲洋诗抄》中也说她是“林风怜道韫 ,安稳事黔娄”,将她的诗才同谢道韫相提并论,其诗颇具“林下风”,可惜的是,其作品全部佚失。

洪升是19岁结婚,四年后去北京国子监学习,至于为何肄业不得而知,在京谋官未果,失望而归;从此为衣食奔波,不幸的是,他在27岁时遭"天伦之变"的"家难",为父母所不容,被迫离家别居,贫至断炊。

这在当时以“孝”治天下的大清朝来说,被父母赶出家门是一件很严重之事,所为何事亦无任何踪迹可考,但肯定是为时人不耻之大忌之事,不然,父母不会同他和家人断绝关系,且做得是如此地绝决。

不久后的洪升又去了北京谋生,但混得也甚为凄惨,直到两年后他的诗集《啸月楼集》编成方稍有改观,但依然是个卖文为生的穷酸士子,偶有赏识他的名流请他,亦傲气薰天,朋友徐麟在为他写的《长生殿序》中有记:“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

洪升是个奇才怪人,由于他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所以对现实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他也偶有文人朋友为官,但他一白丁之身,这个是谁也帮不到他的,所以,他对整个社会是满满地失望。

在京期间,他历十年写出了不朽剧作《长生殿》,描写的是大唐时唐玄宗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是他的沥血之作,也是中华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他同孔尚任的《桃花扇》双峰并峙,从而有了文学史上“南洪北孔”一词。

这时的洪升已43岁,而当时他的身份依然是国子监的太学生。但《长生殿》并没给他带来一官半职,作为一个戏剧家的洪升是获得了成功,但让我感到疑惑的是,他这么大的年龄,何以还在国子监中学习,不懂。

由《长恨歌》引出的这段天宝遗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史书多有记述,作为文学作品,它滥觞于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让人熟知了这一故事,继之以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等后来艺术作品,是一个很古老的文学题材。

按说这样一个被写滥了的题材一般人是不会碰的,即使想写也难出新意,其实洪升原本也并未以此为主线,只是“借壳上市”,他想表露的是他怀才不遇的心情,之所以有后来的《长生殿》,是他“三易其稿”的结果,主题的变奏反映着洪升的心路历程。

洪升最初写的剧本名叫《沉香亭》,说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畔观赏美丽的牡丹花,宫中乐师李龟年携弟子欲为皇上和贵妃助兴,但唐玄宗笑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于是召李白入宫,宿醉中的李白奉召写了三首《清平词》奉上,得到唐玄宗的极大赞赏。

他其实是借李白来寄托情怀,抒发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他同李白一样,胸怀大志却无人欣赏,只在这文人圈中厮混,不甘沉沦的愁苦诉诸笔端,正如洪升在安徽的李白酒楼上写的诗作一般,心中是满满地无奈,诗云:

“一片寒云接素秋,几行疏树覆城头。海风吹上东山月,独倚天边太白楼。”

怀才不遇,借题发挥,这是《沉香亭》一剧的基调,其剧的中心人物是李白,显示的是洪升同李白心灵的神通,也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继而洪升在剧中加入了李泌辅肃宗中兴的故事,主体人物由李白改为唐玄宗和杨玉环,杨玉环为唐玄宗所跳的舞蹈即为《霓裳羽衣曲》,剧本名称也变为《舞霓裳》,杨贵妃的形象也由以前的一个陪衬,上升到了“为爱为情”的高度,可以说有了一个全新的提升。

这样的改变是同洪升这一时期的游历有关,他在游历中看到了百姓的生活状况,相对于自身处境的不满,在两相比较中则退居于后,他开始关心民间疾苦,也结识了一批有识之士,其精神视野和艺术情怀得到了极大提升。

通过游历,他的视野得到了很大拓宽,在性格上也更加孤傲和刚直,其中,对“情”的理解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加地立体化和具象化,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这全新之《舞霓裳》。

由《舞霓裳》再到《长生殿》,则又是一个蜕变的过程,其中专注的是“钿盒情缘”,这个词指的是金钗和钿盒,也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定情之物,而将“安史之乱”作为唐玄宗和杨贵妃恋情发展的线索性陪衬,并删除了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荒淫无度、肆意挥霍的描写。

更大的变化是加入了唐人笔记中的神话传说,相比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描写则更为丰富,其中的关于玉妃归蓬莱仙院和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将历史人物与神话传说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幻,迷离朦胧的唯美意境。

“钿盒情缘”是贯穿此剧中心的一条红线,它自《定情》一出开始,通过贵妃册封、霓裳起舞,对月共饮和钿盒定情,层层迭进,一直到最后月宫相会的《重圆》,这钿盒与《定情》一出遥相呼应,首尾相衔,最后是以大团圆结束,讴歌了李杨两人“两心哪论生和死”的坚贞爱情。

这是一出充满了浪漫色彩的爱情剧,歌颂的是“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结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形象饱满的杨贵妃,此剧一出,李杨之爱后世再无超越之作。

《长生殿》是洪升啼血之作,也是他的得意之作,但也是他招致他命运转折的触礁之作;作品完成后,各班争相传唱,他亦自请名伶演此剧,观者如堵,名流高朋多聚而观之,为一时之盛。

可惜的是,正是这次演出给他带来了泼天大祸,时值康熙皇后佟佳氏病逝,正值丧服期,而这洪升竟敢在国恤期间歌舞张乐,这胆也真够大;于是被人以大不敬罪上章弹劾,洪升瞬间悲催,不仅被国子监除名,还下了大狱;而同来观戏的一众朋友亲党,包括台湾知府翁世庸等人,俱被革职,时人有诗道:“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有人认证说这是朝廷中以明珠为首的北党,同以徐乾学为首的南党之间的党争反映到民间的体现,大概属于神仙打仗,百姓遭殃;其实当时处罚前来观戏的没什么朝廷重臣,所以,这个怕是附会之说。

大清多兴文字狱,但这康熙唯有对戏剧似乎是网开一面,前面那孔尚任的桃花扇一看就是借古讽今,鼓吹民族气节的“谋逆”之作,而康熙却并未禁演;这洪升也是如此,虽然被下了大狱,康熙帝也并没太为难他,也未深究《长生殿》剧本,不久便也将洪升放了出来。

京城是呆不下去了,洪升不得已只能返回了故乡杭州,但他依旧疏狂如故,放浪形骸,西湖美丽的风光并没有能抚慰他受伤之心灵,也许他受的伤太多,早已没了感觉,他依然陶醉在《长生殿》给他带来的荣誉中,但现实情况却是贫困潦倒,衣食无着成为他的生活常态。

洪升虽然是落魄返乡,但《长生殿》却无论在官方或民间都大受追捧,伶班争演,清人梁廷柟曾记述过当时的盛况:“《长生殿》至今百余年来,歌场舞榭,流播如新。每当酒阑灯灺之时,观者如至玉帝所,听奏《钧天》法曲。”

江苏巡抚宋荦招名伶演出《长生殿》,邀洪升前来观赏,他“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江宁织造曹寅,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集南北名流演出《长生殿》,盛况空前,各高官显贵俱为陪,独尊洪升为上位贵宾,演三昼夜方罢,给足了洪升面子。

但正是这次让洪升很露脸的盛会,成为他最后人生的谢幕,或许是这次演出的成功让洪升太过激动,他自江宁返乡,纵情高歌,一路狂饮,行经乌镇,酒后登舟,见水清月满,于是,在完成了李白醉中揽月的最后一个动作后,堕水而死,年59岁。

从洪升悲催的一生来看,他的人生观有分裂之倾向,他是大才之人,这无论在当时或后世都为人所称道,他希冀步入仕途,却又向往归隐,我们从他给自己取的号“南屏樵者”中也能看出,他一方面不愿在书牍下功夫,另一方面却又羡慕别人通过科举取得功名。

于是,他便一直在国子监呆着,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援引上,但他那狂傲的性格又使得别人很难接受,须知官场是不能容忍狂士的,如果你不将棱角打磨圆滑,又不愿按照常规秩序而进,那么只有原地踏步,放任自流了,而洪升正是这样,一生都是矛盾的心境中踯躅,艰难地行进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最后说一个题外话,有一个网名叫土默热的学者考证,《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洪升,理由自是多多,我仔细看了相关文章,倒也有些道理,也有合理成分; 他文中除了考证外,还有一个重要论据同洪升的不正常逝世有关。

按他的说法,洪升是带着“行卷”来到南京参加“畅演三日《长生殿》”的,这些“行卷”应为《红楼梦》的手稿,目的是请曹寅帮助刻版印刷。但洪升回家途中因酒醉失足落水淹死,“行卷”从此落在曹寅家。

曹寅晚年,因债务山积未能出版其书稿。直到乾隆中期,曹雪芹翻出了这些手稿,引发心理共鸣,于是开始十年的“披阅增删”。

我对《红楼梦》没太多研究,不敢妄附,权记于此,只是觉得他最后用的“欺世盗名曹雪芹!红楼梦作者是洪升”这样的词句,太过扎眼了,心中很是不舒服而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2 10:25 , Processed in 0.00860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