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西柏坡:初心照亮赶考路 2019-11-15 10:53
大革命时期,山西的《朝阳日报》曾报道过平山县红军游击队的消息。坚持天天读报是毛泽东多年的习惯,通过报纸,平山县开始走进毛泽东的视野。1938年8月,《新华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一个平凡的县》,报道了平山县革命斗争的事迹,随后,《新华日报》对由平山子弟组成的359旅平山团进行了报道,这一切都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1938年9月,毛泽东到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时,正好遇到了担任“值班”队长的平山人曹慕尧。毛泽东向曹慕尧详细询问平山县的情况,曾担任平山县委书记的曹慕尧,把平山县的情况向毛泽东做了详细汇报。毛泽东虽然此前没有到过平山,却深深记住了平山县。 ![]()
大家都知道白毛女,或许不知道平山是白毛女的故乡。上世纪四十年代,平山县天桂山一带流传着白毛仙姑的故事。1942年,《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在平山一带采访时,了解到白毛女的故事,便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小说《白毛女人》,由交通员带给延安鲁艺副院长周扬。随后,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并于1945年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毛泽东主席观看了演出,更是引起了他对平山县的极大关注。 1947年3月,刘少奇和朱德离开陕北,带领中央工委寻找中共中央新的落脚点时,毛泽东说了一句话:“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平山光荣的革命传统、良好的群众基础、发达的农业经济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党中央选址西柏坡的重要原因。 ![]()
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黄镇将军为西柏坡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在西柏坡时期,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统战部等中央各部委分散驻扎在西柏坡周围的10多个村庄。为让后人牢记革命历史,平山县还在西柏坡镇北庄村集中恢复了中央九部委旧址,这些旧址如今已成为西柏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平山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流传着革命故事。在西柏坡,毛泽东教农民种水稻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 在西柏坡的日子里,毛泽东是忙碌的,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屋内如豆的灯光常常燃到东方发白。但是在工余时间,他关心最多的还是西柏坡老乡的生活情况。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时常到村外的田边散步,一边查看庄稼的长势,一边询问老乡收成如何,能不能吃饱等问题,对西柏坡的老百姓十分关心。 1948年秋天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中央机要室主任叶子龙和警卫排长阎长林的陪同下走出中央大院到村外散步。村外田地里,花生、玉米等作物长势很好,只有稻田里的秧苗显得很细弱。 ![]()
这一现象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向一位正在稻田里拔草的农民了解情况,他用浓重的湖南口音问:“你们这里种稻子不是插秧吗?”一边说一边做了个插秧的动作。这位农民解释说:“不是,俺们这里没有栽过稻子,都是直接往地里种。”毛泽东又问:“一亩地能打多少啊?”“好年成顶多打两石,平常年景也就打一石五六”,农民回答。 毛主席说:“这么好的地打这么点稻子,产量太低了。我的家乡也种水稻,一亩地能产七八百斤,我们那里不是直接播种,都是先育苗后插秧,稻子长出来后,又粗又壮,一亩地能打七八百斤呢!不信,你明年试一试。” 因为毛泽东湖南口音较重,那位农民听得有些似懂非懂,站在旁边的杨尚昆怕农民听不懂,又把毛泽东的话给他“翻译”了一遍。这位农民叫阎志亭,当他事后得知教他种稻子的人就是毛泽东时,激动地把这件事讲给了村里的乡亲们,从此,这件事就流传开来。 ![]()
1949年3月,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进北京了,可他仍念念不忘西柏坡乡亲们种水稻的事情。1958年6月,毛泽东特意让中央办公厅给西柏坡村乡亲写信,让他们到水稻高产的涿县,今涿州市去学习。当时的西柏坡村村长阎连章接到来信,急忙跑到打麦场向乡亲们报喜。乡亲们争先恐后地传看着来信,觉得十年过去了,毛主席仍惦记着他们,心情十分激动。 西柏坡镇夹峪村是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财政经济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中国银行筹备处、中央秘书处和共青团中央等机关旧址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筹备会在这里召开,《中国青年》杂志在这里复刊,毛主席亲自题写了刊头。 由于夹峪人口多,土地面积大,这个村成为全国土地会议具体的研究、参考对象,是第一个按照《土地法大纲》进行土改的村庄。刘少奇对夹峪的情况特别关心,土改报告就是以夹峪村为背景来讲的。 在西柏坡,还流传着董老夫妇救治孩子的故事。说是村民闫青海小时候家里很穷,身体也不好。一次生病很严重,又没有钱医治,父亲下地回来发现孩子已经奄奄一息,就把他放到村口碾盘子上。董必武夫妇听说后,立刻把他抱到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机关医院救治,孩子就这样转危为安了。 ![]()
1968年,董老夫人何莲芝回到西柏坡村,代表董必武同志看望乡亲们,时隔多年,她仍惦记着当年救过的那个孩子,闫青海一家人听说董老夫人来了,高兴得不得了,闫青海看到自己的救命恩人,更是热泪盈眶。闫青海说:董必武在俺家住着的时候,和何莲芝救的我的命,我特别感谢董必武一家人,我现在开着船,我这船一年能收入5到6万元,日子过得很好,一年比一年好,我特别地感谢党和人民政府,特别感谢习近平主席对我们的关怀!这是老区人民多么淳朴的心声,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毛泽东把共产党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生动比作“鱼和水”。他曾经深情地说:“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永远也离不开水!”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党的优良作风在西柏坡时得到很好体现。 ![]()
毛泽东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老乡插稻秧;朱德帮老乡拉耧、割谷子;全国土地会议参会代表的马啃了老乡的树皮,刘少奇亲自派人核实,要照价赔偿;周恩来曾经冒着大雨组织人员抢救被困乡亲。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们一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吃穿住用几乎和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中央机关的所有人员生活在一起,他们很难分清谁是官,谁是兵,吃的是黄小米,穿的是灰土布衣,朱老总身上的棉衣同警卫员相比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老总”的棉衣上多了几个“补丁”。这种扎根群众、艰苦奋斗的作风,成为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也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著名的对话,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久久不绝的回响。从此,“赶考”成为具有特殊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话题。 ![]()
西柏坡纪念馆前,“赶考”二字十分醒目。 图/西柏坡纪念馆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习近平表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上世纪50年代,修建岗南水库的时候,西柏坡村处在淹没区。对毛主席有着特殊感情的西柏坡人民,谁也不愿搬迁,既有对故土的眷恋,更主要的是舍不得离开党中央、毛主席曾经住过的地方。在大局面前,乡亲们舍小家,顾大家。在搬迁的时候,村民们含着眼泪先把中央住过的房子拆了,把一砖一瓦搬到山坡上精心地保管起来,结果是自己的房子没顾得上搬迁,被水淹没。我们即将看到的中共中央旧址,就是用当年拆下的一砖一瓦,按1:1原样复建的。 ![]()
西柏坡的红色历史,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社会团体自发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参观人数超过570万人次。 作者丨鲁新拴 刘军增 邢建军 齐彦文 来源丨平山旅游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