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人、汉族”几千年一直生生不息,这一秘诀很多人都不知道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17:43: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汉人、汉族”几千年一直生生不息,这一秘诀很多人都不知道                                                         2020-12-19 11:38                    
                          学术上,“民族”是一个近代概念,是用来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的形成。这个界定已经涵盖了一个意思,它只是一个“术语”,研究一个早已存在的现象罢了。
有这样一句话常被人引用,钱穆先生说:“中国人向来不看重民族区分,没有狭隘民族观念。”也正是因为不看重,很多人就不太清楚“自己从何而来”了,这其实,更多只是个人的理解罢了,天天嘴上喊的那句“炎黄子孙”,真的只是说给别人听得么?

公元前121年,汉廷发起了第二次河西之战,霍去病率部歼敌3万余人,大获全胜。自此,汉廷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打通了去往西域的通道。当年,张骞回来后就和汉武帝说了很多西域见闻,坚定了汉武帝除去匈奴的决心。当时更多则是军事战略的考虑,后来,这条商贸之路走了1000多年。
因此,很多人说“汉人、汉族”的概念就是从汉朝开始的。那时的汉朝国力强盛,周围的国家在和汉朝交往时,就以一个国号来指代这个国家的人。不过,唐朝对外交往更加开阔,宋代也不差,历史上唐朝的人就被称为“唐人”,为何不继续以“汉人”称呼呢?所以说,那时的中国就没有这个狭隘的概念。
最初,“汉人”一个词应该就是指代“汉朝人”,这一点至少到曹魏、西晋、东晋时期,仍然是这样的。江统在他的《徙戎论》中就提到了“汉人”一词,虽然,江统在《徙戎论》中提到的“汉人”应该就是指代“东汉的人”,而不是“汉族人”的概念,但是,相对于羌人来说,这里的“汉人”也与“汉族人”的概念有点类似了。

为何中华文化能绵延不断,这个“文化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真正核心。常能从史籍中看到一句话“非我族类”,这是从血统、地域、人种或其它因素区分么?咱老祖宗只看重两点:一是文化,二是政权。只要心里认同其中的一点,就是自家人。与此同时,“族”的概念,承载的也是一种文化。
在这里,我们插个题外话,就说唐朝,有位秘书监监正就是日本留学生晁衡;崔致远,新罗人,僖宗时是溧水县尉;高仙芝,高丽人,唐玄宗时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大唐文化就是这么包容,只要认同我的文化或政权,这个人就是我族。《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原道》中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中国自秦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国家,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华夏的文化开始全面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大一统民族——汉族。再往前追溯,就是黄帝、炎帝时代了。汉族是多元种群的结合,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特指某个“族类”,直到元朝。那时的蒙古人将民众划分了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蒙古人很好理解,排在第二位的是色目人,基本上是中亚、中东人,之所以称为色目人,大致有两种解释:一说中亚、中东的民族复杂,统称为“各色名目”人;二是说这些民族多属于白人,眼珠不是黑的,所以称为“色目”人。汉人就包括北方的汉人、契丹、女真以及高丽等族人,南人特指南宋的遗民。到了清朝,汉人是指明朝统治下的民众。

正是由于汉族是一个长时间融合后的结果,所以,人口多。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文化。接纳、融合只是一个方面,贯穿于数千年的文化,才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没有中断过,生生不息中汉族人口过了10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了。
真正决定民族延续的就是民族文化,若是心里不认同这个文化,那么,骨子里就已经游离于这个民族之外了,又谈什么民族归属感呢?这就是咱老祖宗一直强调的民族认同、族类认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口的延续,实质就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当然,决定人口数量的多少还有很多因素,比如:粮食、经济发展水平、医药等。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人口数量是受制于粮食的,不过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段辉煌历史,这都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虽然,战争会带来摧毁性破坏,但只要文化在就会很快恢复。

至于中国传统医药对人口的作用,争论比较极端,主要集中在一个时期:东汉末期。作为一代名医张仲景,也没能治得了他的亲人,家族一半的人都没了。长年的战争下,一是农业经济被破坏,二是卫生条件极其糟糕,这就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饥饿和疫情。这些都会导致大面积的人口死亡,直到现在这种情况也不罕见。
也许,以某种学术观点来看,中国的“民族”概念是很晚才有的。实质上,它一直以一种更为广阔的涵义存在,“只把民族和国家当做一个文化机体”、“民族和国家都只会为文化而存在”。所以,“汉族”人口多,似乎就是一个必然结果了。1500多年前,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应该是理解了这一点,于是,大刀阔斧推行汉化。
而孔子早已洞悉了这一点,才说了“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参考资料:
【《汉书》、《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原道》、《汉族的文化核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2 03:46 , Processed in 0.00768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