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俗语“钱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后面还有一句更经典,很多人却犯错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4 00:44: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俗语“钱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后面还有一句更经典,很多人却犯错                                                         2020-10-04 00:45                    
                          文/当年一木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很讲究人情的国家。
什么叫人情?人情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例如:迎来送往、相互送礼。
懂得人情往来,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基本修养。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能否帮助你,取决于你平时关系有没有做到位。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过这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做得好,这说明你为人处世做到位了,走到哪里都有人记得你。有了来往,彼此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亲密。
相反,要是不懂这些人情往来,别人就会把你当异类看待,甚至不跟你来往,你就成了孤家寡人。

农村有很多俗语,对于人为人处世,讲解得很透彻,比如这一句俗语,“钱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更加经典,“礼有三不随”,只不过很多人不懂其意思,犯了错。
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
下面,小编为您逐一解读。

-01- 钱有三不借 说到借钱,很多人都头疼。
从心里讲,基本上所有人都不愿意找人借钱,更不愿意把钱借给别人。但是碍于面子和交情,很多人都陷入了为难。借钱这件事要是处理不好,可能就毁了交情,闹出矛盾。
老祖宗告诫我们,有三类人不能把钱借给他们

第1类:关系不到位的人
这种人,大部分都是跟我们不熟的,我们不了解他的为人,如果随随便便就把钱借给人家,最后很有可能收不回来,让自己吃亏。
第2类:不讲诚信的人
俗话说得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别人的钱,约定好归还的时间,到期就一定要还给人家。如果借钱不还,在别人心目中就成了老赖,以后谁还敢再借钱给你?
第3类人:好吃懒做的人

俗话说得好,“救急不救穷”,对于那些好吃懒做的人,他们不可能只是找你一个人借钱。一个要靠借钱来度日的人,你把钱借给他,风险太大了,很可能钱要不回来,此外还助长了他们的懒惰。

-02- 路有三不踏 这里的路,不是指的马路,而是指人走的路,个人的选择。老一辈人总是劝我们年轻人,要走正道,就是怕我们走错了路。
有三条路不能走,是哪三条呢?
第1条:不熟悉的路

有句话说得好,“人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不能看别人干什么赚钱,就盲目跟风,这样很容易招致失败。而是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做到极致
第2条:危险的路
很多人有侥幸心理,明明知道一件事有很大的风险,但还是抱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心态。殊不知,这样冒险去做一件事,是对自己和亲人不负责。
第3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很多人热衷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这样的事情是风险很大,往往自己成了那个试错的人,成功的概率也非常低。

-03- 礼有三不随 送礼,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人情往来项目。不少人对送礼很头疼,送礼金额该给多少?能不能收得回来?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其实,有三种礼是不用随的。

第1种:收不回来的礼
送礼,也讲究个“礼尚往来”,那种有去无回的礼,就别乱花钱了!
比如说同事之间,如果关系不是很亲密,人员流动大,一旦收礼的人辞职了,你送的礼就别指望收回来了。有些根本就不熟的人,还让你随礼,你肯定不能当冤大头。
第2种:没有邀请的礼
别人办什么喜事,但是没有邀请你,你就不能去吃酒席。你如果“不请自来”,这就是纯粹的浪费钱,因为人家心里根本就没你。对于看不起你的人,何必要随礼呢?

第3种你:巧立名目的礼
以前听了个笑话:有的人,结婚的时候收一次份子钱,到了离婚的时候,又办个离婚宴,再收一次份子钱,这种行为,就是很不道德了。
还有些人,为了多收礼,甚至一年给老人做两次寿,这种敛财方式,弄得也太明显了吧。遇上这样的情况,不随礼才是明智的。

-04- 写在最后 上面的这句俗语,即使到了现在,也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在生活中,多学点古人为人处世的经验,多懂得人情世故,才能左右逢源,受人欢迎。
我们从古人那里学习经验和智慧,并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圆滑世故的人,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不被这个社会裹挟着,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
对这句俗语,“钱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礼有三不随”,你怎么看,你觉得现在还有道理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6 11:02 , Processed in 0.00857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