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人有多爱牡丹? 2017-07-02 17:55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21:34: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现在很多国家都有“国花”。譬如讲到荷兰映入脑海的就是郁金香,提到日本,马上想到的便是樱花。说到朝鲜,一定是朝鲜语音译过来的“金达莱”,如果有看过这种名唤“金达莱”花的人,就会一眼认出来,它其实是杜鹃的一种。这种花不仅是朝鲜的国花,还是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州花。
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国花”,只有少数国家没有“国花”。国家之所以在法律上确定象征意味的“国花”,主要因素不外乎两个。一是强调自己国家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二来用它代表一个国家的符号,如同国旗、国歌,看到后会使人条件反射的想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在世界上没有确定“国花”的少数国家中,我们中国便赫然在列。这让很多人有些怅惘的遗憾。其实,翻看历史,中国对于“国花”的身份确认并非是空白的。根据史料记载清朝末年时,便曾宣布用牡丹作为“国花”。在一九二九年,国民政府将梅花定位“国花”,至今台湾地区许多旗帜和标志均可见梅花形状的图案,譬如中华台北奥委会会旗就是由梅花图案所构成。
大陆这边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就有人提出要确定“国花”的议案。甚至有时候还引起全国性的舆论关注。可能囿于意见纷呈,一直到现在依旧没有确定下来。不过,对于牡丹作为国花的呼声却是非常高的。

牡丹在中国人心目中被赞誉为“国色天香”,属于富贵之花,繁华之花。它栽培虽早,但是出名却是在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唐朝!很多人喜欢牡丹,不单因为它的艳丽,更因为牡丹表达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所谓“国运昌盛花运昌”。虽然有宋代高承编撰《事物纪原》所记载的奇幻故事,武则天冬游后苑,诏令百花齐放,唯有牡丹不从,就被贬至洛阳等等,那也更加强了牡丹不畏权势的美名。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写道:“牡丹,前史无说出,惟《谢康乐集》中,言竹间水际多牡丹。成式检隋朝《种植法》七十卷中,初不记说牡丹,则知隋朝花药中所无也。开元末,裴士淹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众香寺,得白牡丹一棵,植于长安私第。天宝中,为都下奇赏。”段成式说隋朝没有牡丹,但是也有人说隋朝时,杨广就在洛阳城营建的皇家园林西苑中开始种植牡丹。不过,关于牡丹花在长安成为“天下奇”,源自裴士淹从山西带回那一棵,应该是真实的。唐朝李浚所撰的《松窗杂录》就写道:“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

牡丹早年都是在北方种植,江南没有。白居易到江南,四处寻访牡丹,“无此花”,后来还是在一位僧人处看到了一棵。据这位名叫惠澄的僧人讲述,这还是他从京师长安得了此花,千里迢迢运到这里。惠澄把牡丹种植在院子里,并且用围栏里三层外三层的给围起来,这位僧人爱花甚过,还专门找了油布盖在牡丹上面。当地人看过牡丹后,都不认识。不过,唐朝末期,牡丹在江南已经多了。唐末的著名的诗人张蠙有一首《观江南牡丹》的诗,里面“北地花开南地风,寄根还与客心同。”河北清河人的张蠙在江南看到牡丹,如同看到了自己的老乡一样亲切。同时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纷纷往南迁徙,北方的牡丹也随南迁人流,一起到了江南。

唐朝时的牡丹从裴士淹“种植于长安私第”,逐渐开始传播开来,宅院、官衙、宫中、寺观无不栽种。开元年间,正是唐朝鼎盛时期,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众多,宗教兴盛,寺院和道观为了吸引更多游人,也纷纷开始种植牡丹。譬如有名的慈恩寺,王谠在《唐语林》中就写过一个关于牡丹的故事。

当时,京师人们非常喜欢牡丹,佛寺道观有很多游览的人。慈恩寺浴室院就有牡丹花两丛,每次开放都是五六百朵。僧人恩振说,唐武宗年间,有几个朝中人士一起游览寺庙,当时,慈恩寺东廊院有白色牡丹开的非常漂亮。众人都感叹,世间所看到的牡丹都是浅深紫这几种颜色,竟然从来没有深红的。一位老僧笑着说:怎么能没有呢!只是各位没见过罢了。众人听到这话,纷纷要求一看,缠着一宿不去。老僧没法,只好说道:既然诸位如此喜欢,我怎么好意思再藏,但是希望千万不要告诉外人。众人都同意,这位僧人就带着他们打开一间房子,进去后,发现房子墙壁是活的,穿过活门来到一个小院子,院子非常干净整洁,柏树为栏杆,院中有一丛殷红的牡丹,开着数百朵花,阳光照耀下非常美丽。众人看了一天,晚上才去。没想到过了几天,几个年轻人来寺庙邀请僧人去曲江看花,僧人不知,跟着就走了。正在草地上坐的时候,弟子跑来报告,有数十人跑到院子里掘花,无法阻拦。坐中几个少年相视而笑。老僧急忙赶回寺院,发现牡丹早就被挖去了。此时这群年轻人才对老僧说道:知道你有名花,我的宅子也想要,但不敢直接告诉你,担心你不给,现在我已经留下黄金三十两,蜀茶二斤作为赠花的报答。

如此巧取豪夺固然不可取,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一窥当时牡丹如何被人们所热爱。
唐朝人爱牡丹,除了牡丹本身的美丽,主要还是当时经济发展,物质丰富所带来精神追求的必然。长安、洛阳等城市,官衙、寺院、私宅无不种花。甚至,连唐朝的交通干线,“两京路”也在路旁栽树种植。这种“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景象,爱花赏花就成了当时唐人的基本生活方式。

管子曾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有了唐朝强盛的经济作为后盾,牡丹不仅成了美的化身,同时也变成了富贵荣华象征,以至于很多人到现在念念不忘。在人们朴素的心中,它从某种意义上还代表着民族复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1 13:53 , Processed in 0.0073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