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可怜杜甫了,理解他需要一辈子 2020-11-05 23:30
如果把杜甫和被掀翻的茅屋、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苦寒士联系到一起,你就大错特错了。他是富二代的杜甫,是田园牧歌的杜甫,是以衣换酒的杜甫,这当然不是“惨”,而是丧。
![]() 有一位诗人,在他的诗里,总是人生的输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寒交迫是通常人设,还随时贫病而死——“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有时候,穷得没饭吃,孩子也饿得不行——“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孩子饿得不行还骂老爹——“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家里还发生过严重的建筑安全事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这位惨人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要说诗人中卖惨之王,杜甫敢认第二,无人敢认第一。无数后来者为杜甫的悲惨人设点赞,因为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少年时尤爱读李白,觉得人生一遭,活成那个不问红尘、仗剑四方的“谪仙人”才过瘾。长大后才读懂杜甫,因为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都像他一样,于平凡中努力开花。
天才固然可贵,但毕竟沧海一粟,更多的是芸芸众生。
人生的前半场,杜甫也曾是个仗剑走天涯的潇洒游子,光风霁月,豪情万丈,他的心高气傲不输李白;在人生的下半场,日渐衰微的国运,入不敷出的家境,让杜甫开始正视现实,走进世俗生活。也正因这些经历,杜甫才真正将自己的生命融进诗歌,贴向了黎民百姓,贴向了黄土大地,也贴向了人生的本质。
![]() 杜甫也穿过貂,骑过马,还能弯弓射大雕,家里鸭鹅相闻,三两佣人,一顷竹林,百树桃花,过着比当今大多数白领都要巴适的生活。他是富二代的杜甫,是田园牧歌的杜甫,是以衣换酒的杜甫,这当然不是“惨”,而是丧。 ![]() 安史之乱开始,杜甫的生活有些漂泊,这也因时局动荡,而且期间他还短暂投奔过唐肃宗,担任过左拾遗,于是有了“杜拾遗”的称号。之后又因政治站错队,被罢官,再度开始了漂泊的生活。 直到两年后,杜甫才在成都安定下来,在这里,他又遇到了小迷弟——东川节度使严武。严武一出手就在成都给杜甫一片田园,就是众所周知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有多大呢?郭沫若说草堂有5亩桃林、10亩恺木林、100亩竹林。在此,杜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都说逃离北上广,杜甫此时终于逃离了;都说要去田园牧歌,他也终于有机会实现了。浣花里景色优美——“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 杜甫是怎么死的呢?他的船因为洪水断绝了交通,半个月没获得粮食,没粮食是因为洪水不是因为穷。而且交通一畅顺,当地县令就屁颠屁颠跑来送上和牛烧和白酒,饿急了的杜甫饱食大醉一宿,第二天就去世了,卒年五十九。 这看起来怎么都像是吃撑了撑死的,非要把老杜按在贫病交加死于船上,对得起诗圣丧丧的人生吗? 杜甫的一生跌宕起伏,有过人生的巅峰,也有过颠沛流离的寒苦,但他的丧,更多是自身际遇与现实的差距,说白了就是没办法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