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孟晖:宋时端午的珠符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31 12:56: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孟晖:宋时端午的珠符袋                                                                (2016-05-31 07:17:24) 端午时,女性或垂钗符,或簪符袋,或将两样小饰物同时系于髻畔,成了节日里最迷人的细节之一。

     宋时端午的珠符袋

         文/孟晖

  最近看到,日本设计师推出了一种“福袋”项链,项链的吊坠是个金珠或银珠串成的小袋,袋里放有一颗大珍珠,这让我立刻想到了宋代端午节簪挂符袋的习俗。

  说起端午节的传统,今人大多都知道要在衣襟上挂香包,但是,大约从宋代起,人们在节日这天还要在簪头系吊带有吉祥含义的彩符,叫“钗符”。苏轼有一首《浣溪沙》,描写“明朝端午浴芳兰”的佳节气象,便道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此外宋词中相关描写很多,最有意思的是李石的《长相思》“重五”:“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就算这些灵符真能驱邪,但藏在心里的情感,符儿猜不到,也管不到呀。

  据《梦梁录》解释,《抱朴子》中有言,应该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把赤灵符挂在心前,以此祛避灾异,宋人乃是沿袭了此一风俗。从“背符儿”一词可以看出,在宋代仍有把赤符挂在身上的做法,不过,是簪在钗头的“钗符”成为了主流。

  陈元靓《岁时广记》“钗头符”则具体解释:“端五剪缯彩作小符儿,争逞精巧,掺于鬟髻之上。都城亦多扑卖,名钗头符。”可知钗符大多为女性自己用彩色绢罗剪成,不过,天子会向后妃、王公重臣赏赐内廷的精制品,各家道观则主动将这种瑞符送到贵宦之家的府邸上。在当时人的观念中,由道士做过法术、写有咒语的钗符是最佳选择,格外吉祥:“御符争带,更有天师神咒。”“双凤钗头,争带御书符。”(《岁时广记》引宋人词句)

  到了南宋,又发展出一种“符袋”,是以线串小珠编成,一般采用“五色珠儿”即彩色玻璃珠,更高档的则以珍珠穿结。江西德安周氏墓就出土了一件符袋实物,是一个银丝串珍珠结成的方形小网袋,内里套着一只小罗袋。出土时,这只符袋以银丝缀在一只金钗的钗头,而金钗则插在墓主周氏的发髻上,是昔日生活风俗的珍贵展示。

  “玉燕垂符小,珠囊结艾青”(崔敦《淳熙七年端午帖子词》,端午时分,女性或垂钗符,或簪符袋,也或者将两样小饰物同时系于髻畔,成了节日里最迷人的细节之一。

  这一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时,符袋简化为纱罗制成,里内安放道家符箓,如明人高启即有《钗符》诗云:“灵篆贮纱囊,薰风绿鬓傍。从今能镇胆,不怯睡空房。”

  与之形成印证的是,在北京定陵,万历皇帝的皇后之一、孝靖皇后入殓时,发髻上便插有一支银簪,梅花形簪头上串着一个长2.1厘米、宽1.5厘米的小纱袋,袋内装有朱砂,很显然正是明代符袋的实物遗存。

  很有意思的是,在宋代,端午节饰中还有一种叫做“道理袋”、“搐钱儿”的小袋,是用红白两色绢罗做成一个开口小袋,“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岁时广记》),实际上就是后世所说的抽绳荷包,但特意在拉紧抽绳时,让收束的袋口褶皱得如一朵花。这种红白两色的小荷包,如果其内装入稻米和李子,就是“道理袋”,否则就是“搐钱儿”,“或带,或钉门上”。当时有端午词描绘一位时尚女子的节日打扮,即包括“香袋子,搐钱儿,胸前一对儿”。

  很可惜,这些有趣的风俗细节在今日已基本消亡。倒是日本的首饰设计师设计出的福袋吊坠,反而无意间再现了中国古代符袋的韵味。

   ·凝光笺·

   孟晖 达斡尔族,作家。曾留学法国,著有《画堂香事》等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30 20:38 , Processed in 0.00782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