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永贵去世前,流着眼泪对子女们说: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9:4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陈永贵去世前,流着眼泪对子女们说: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                                                         

2021-01-15 11:13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陈永贵是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
陈永贵原本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没上过几天学,42岁才完成扫盲,但是却因创造了“大寨模式”,一路飞黄腾达,官至副总理,受到了毛主席的多次表扬。
不过,陈永贵后来也遭遇了一些非议,于1980年辞去了副总理的职务,并于1986年去世。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陈永贵的传奇人生。

1914年,陈永贵出生于山西昔阳县乐平镇石山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他6岁那年,父亲陈志如因家中过于贫困而绝望自杀,在此之前,陈永贵的姐姐、妹妹、弟弟以及他的母亲,都已经被相继转卖他人,因此,贫困、饥饿给年幼的陈永贵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父亲死后,陈永贵被大寨村的稳周老人收养,成为他的养子。但在稳周老人去世后,陈永贵没有将养父的遗产据为己有,而是还给了养母的娘家人。这样的举动,让陈永贵在大寨村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也给陈永贵的未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永贵参加了土改,分到了一些土地、房屋和其他资产,并加入了贾进才的互助组。
人的成长需要伯乐,时任村支书的贾进才就是陈永贵的第一位伯乐,他发现陈永贵非常踏实能干,而且还有头脑,和别的农民不一样,于是一直在培养、支持他。
有一天,陈永贵发现16岁的梁便良一边干活一边哭,就问他是怎么回事,梁便良就说自己也想加入互助组,但因为岁数小、个头不大,挑不起担子,干不了太多的重活,所以没有人要他。这让陈永贵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村里的老弱病残,都存在着无人帮助、很难摆脱贫困的问题。
于是,陈永贵就和贾进才商议,退出了原有的互助组,转而成立了一个新的互助组,称为“老少组”,专门吸纳村里的老弱病残,包括梁便良、贾承玉、贾承莲这些孩子,也从此跟着陈永贵,成为了他的得力干将。
在老少组成立大会上,陈永贵面对着村里的老弱病残,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说:“老年人有经验,少年人会长大,只要我们听党的话,就不会走错路!”

老少组成立之初只有9户人家,其中有4位是年过半百的老汉,6位是8到16岁的娃娃,真正的壮劳力只有陈永贵一个人。但陈永贵不怕吃亏,平时大家做事,都是陈永贵带着大家一起做,无论重活累活大家也都是一起干,在收入方面,陈永贵也是推行平均分配,没有多占多拿,因此,虽然陈永贵吃了亏,但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当年秋,老少组平均亩产达到150斤,比原来的互助组还多了30斤,于是,老少组开始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老少组。
到了1949年,老少组亩产达到了169斤,人数也扩展到了49户,占了全村户数的70%,陈永贵也一下子成为了全村人赞扬的模范。
1952年,陈永贵正式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从此开始了他20年的党支部书记生涯。
担任党支部书记后,陈永贵最关心的,也是整天思索的,就是如何摆脱大寨村落后贫穷的面貌,让地里长出吃不完的粮食,让老百姓能够富裕起来。
当时,毛主席对全国粮食产量问题发表了讲话,提出了著名的“四五八”,即黄河以北的粮食产量要达到400斤每亩,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的粮食产量要达到500斤每亩,长江以南的粮食产量则要达到800斤每亩。而陈永贵领导的老少组,就出现了15户粮食产量突破了500斤每亩,也正因如此,陈永贵在太原参加了全省农业丰产劳动模范代表会,成为山西省的劳动模范。
这次大会,让陈永贵感受到了身为一名劳动模范所带来的巨大荣誉,也让他有了更大的干劲儿,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大寨的粮食问题!

当时大寨村一共有700多亩土地,被沟梁分割成了4800多片,耕地面积小,无法牛耕,而且很容易干旱,每年的无霜期最多也只有5个多月。缺少耕地的大寨村自然很难提升粮食产量,因此陈永贵决心填沟造地,而白驼沟就是他造地运动的开始。
白驼沟是沟渠,因干旱而无法引水,更无法造福农业,陈永贵便带领老少组前后耗时一个月,共投入了1500个劳力,终于筑坝24条、造地5亩,并使12亩地免于洪水冲刷。完工后,陈永贵指着白驼沟说:“这就是我们团结后的结果,没有团结就不会成功!”后来,白驼沟被改名为合作沟。
大寨村的村口有一棵大柳树,许多村民愿意在那里乘凉,并捧着大碗吃饭,陈永贵就把那里当成了大寨村的露天会议室。在大柳树下,陈永贵经常会捧着大碗,和大家边吃边聊,半个小时吃饭的时间,基本上也就把工作都安排下去了,这样雷厉风行的作风,也给大寨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也不能说大寨人对陈永贵永远是无条件支持的,在三次治理狼窝掌的时候,陈永贵就多次被群众反对,险些没有成功。
狼窝掌是一条长约两公里、宽约15米的沟渠,但从最高处到最低处的落差达到200米,无雨则旱,有雨成灾,下一点雨就容易引发山洪,对下游的沟渠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陈永贵在修筑了几条沟渠以后,发现必须治理好狼窝掌,否则下面很多沟渠都很难保住。
但狼窝掌并不是很好修复,首先是地势险要,施工难度大,再则狼窝掌时常有野狼出没,施工人员有一定危险性,所以陈永贵在大柳树下召集村民开会,大家共同讨论。
陈永贵做事很有方法,他知道修筑狼窝掌虽然前景很好,但难度太大,很多人难免会望而却步,所以陈永贵首先统一了村干部的想法,然后找一些村里的骨干进行讨论,首先说服了这些人,最后他在全体大会上,让赞同的人鼓掌,不赞同的人举手,表决顺利得以通过。

但前面说了,狼窝掌的施工难度很大,所以大寨村民前后施工了三次,前两次辛苦垒筑的数万立方米土石都被洪水冲走了,陈永贵就又带人重新垒砌土石,期间多有社员表示反对,陈永贵往往白天在狼窝掌监督施工,晚上还会前往反对施工的社员家里去做思想工作,就这样,第三次施工最终成功,为大寨村增加了30亩梯田,亩产量达到400斤。
为了解决村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陈永贵还打破了晋中地区妇女几千年不下地的传统,带出了一支“铁姑娘战斗队”,不仅解决了全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妇女的积极性和家庭地位。
陈永贵的这一番作为,也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关注,晋中地委和昔阳县委相继派人前往大寨村实地考察,晋中地委后来还写了社论发给省委和各地地委,号召各地的村党支部书记学习陈永贵。
如果说此时的陈永贵和大寨村只是小有名气的话,等到了1963年以后,陈永贵的名字可谓是响遍大江南北了。
原来,在1963年,山西晋中地区遭遇了多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大寨村也没能幸免,连下了七天七夜的暴雨,大部分的梯田和耕地都被洪水给冲垮了,全村300多口人束手无策,只能在大柳树下等待着去县里开会的陈永贵,希望他能带来对策,还有上面发的救济粮。
但是,陈永贵回来了,却没有带来大家期盼已久的救济粮。在大柳树下,陈永贵鼓舞大家说:“毛主席曾经说过,人多力量大,人是最宝贵的,现在我们没有损失一个人,那么我们的力量就没有遭到大的损失。受损的耕地和梯田,我们可以依靠扁担和两条腿,给它修复回来,被冲倒的秧苗,我们可以一个个地给它扶起来,只要有人在,就什么都不怕!”
陈永贵在大会上的这一番讲话,让失去信心的大寨村民重新拾起了士气,此后,陈永贵带着大家重新修复梯田,重新扶起秧苗,并在1963年的秋天又创造了一个奇迹——未受损的耕地,亩产量依旧达到700多斤,远远超过中央规定的400斤!

也正因如此,陈永贵和大寨的名字开始出现在了国家领导人的眼中,1964年初,陈永贵前往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做报告。
在人民大会堂,陈永贵头裹白毛巾,穿着典型的西北农民服装,向台下的一万多名群众代表做报告,重点讲述了合作化的好处,也讲述了三战狼窝掌和抗灾的故事,其生动的报告,不仅打动了台下的各级代表,也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转载,一时间,陈永贵的名字响彻了大江南北,《学大寨、赶大寨》的系列文章,也将大寨的名气推到了顶峰!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以《大寨之路》为题的长篇通讯,通讯一发表,立即引起了轰动。
此时的陈永贵,在全国都已经很有名气了,但是他的腾飞还缺乏最后一个实证,就是对于大寨村的实地考察。
1964年3月,毛主席在河北邯郸召见了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陶鲁笳在与毛主席的谈话中,着重谈到了陈永贵,说他是我见过的最杰出的农民,还引用了著名作家赵树理对陈永贵的评价:“陈永贵没有一处讲到毛主席,却处处都是毛主席思想,没有一处提到哲学,却处处都是辩证法,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人才啊!陈永贵了不起!”
这些话,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于是,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中央派出了调查组前往大寨村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考察其粮食产量是否虚报。
经过3个月的实地考察,最终调查组给出了真实的数据,大寨村每亩粮食产量为809斤,陈永贵没有虚报!
1964年12月,周总理在人民代表大会上赞扬了大寨村在粮食产量上的巨大成就,并号召全国要“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

在1964年12月26日,毛主席的生日宴会上,陈永贵以私人贵宾的身份出席了这次宴会,同时出席的还有导弹之父钱学森、铁人王进喜等等劳动模范,而陈永贵,更是被安排跟毛主席坐在一张桌子上。
第一次跟毛主席坐得这么近,陈永贵非常拘谨,甚至连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毛主席笑着和他握手后,问道:“你今年多大年纪了,是否识字?”
陈永贵像个小学生一样一一作答:“我今年50岁,42岁时扫盲,现在可以读报纸和看文件。”
毛主席笑着点头,不停地叫他多吃菜。
有了毛主席的支持,陈永贵其后的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69年当选为中央委员,1975年又被任命为副总理,主抓农业生产。这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以农民的身份成为副总理的人。
当选副总理后,陈永贵主抓全国的农业生产,平时做报告时,只要涉及到农业,陈永贵从来不用写稿子,也不用别人给他拟定稿子,而是信手拈来,不管是数据还是经验,都说得头头是道,丝毫不差。
因此,周总理也对他非常信任,每到外国来的客人想要了解中国的农业情况时,周总理都会让陈永贵来介绍。

陈永贵虽然高居副总理,但他不拿副总理的工资,只有山西省给他发的60元补贴,和大寨村每年给他算的劳动量,对中央发给他的所有补贴,他都一概不要。
在穿着上,陈永贵也总是穿着中山装,头上裹着一块白毛巾,即使在接见外宾时也是如此,陈永贵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初到北京工作时,陈永贵很不习惯,因为他讲究实事求是,喜欢在第一线了解问题,进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北京外出比以前困难多了,他就给毛主席写信,陈述困难,并希望以后自己的时间可以分为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北京,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大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全国各地,毛主席欣然批准。
1980年9月,陈永贵辞去了副总理的职务,共当了5年的副总理。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因肺癌晚期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72岁。
陈永贵在临终前,流着眼泪对子女们说:“人是注定要死的,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我作为一个农民,成为政治局委员,谁能想到呢?我敢说,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
按照陈永贵的遗嘱,家人将其送回大寨村,骨灰撒在了大寨的土地上,这位从大寨走出来的平民副总理,最终又回到了大寨的怀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2 10:15 , Processed in 0.00788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