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鸡头关:蜀道上的中国式记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16:45: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 于 2019-5-20 16:47 编辑

鸡头关:蜀道上的中国式记忆                 

2019-05-20 12:38                    


鸡头关
中国航空报讯:记忆是一个民族或区域被认可的一种文化心灵,所谓中国式记忆,实则是指中国特色。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汉中城郊的鸡头关上,游人渐渐多了起来,男女、老少或三人一伙、或五人为伴,有说有笑沿着连城山的半山腰一路走来,完成一次快乐的野外穿越之旅。
汉中城的西北,古老的褒河自秦岭南麓发源,流经太白、凤县、留坝、勉县缓缓流进汉台界,经张寨、新沟桥、龙江、梧凤等乡镇注入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连城山北坡半山腰上,鸡头关巨石自麓至顶、层棱兀出、状如鸡冠,因而得名。千百年来,它默默注视着褒河两岸的春秋更迭、风云变幻,古城汉中的老百姓也深深地眷恋着这块饱藏着历史与人文精神的圣地,巍巍鸡头关承载着汉中先民的不屈与智慧|,昭示着后来者的奋起和开拓。鸡头关隶属褒城镇,解放前置褒城县。史料记载,夏禹王封褒国在此,商、周、秦汉以来,历称褒国、褒城、褒中、褒内,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为褒城县之后沿用千年之久。有童谣云:“春游去爬连城山,一爬爬上鸡头关,鸡头关、尖又尖,半截伸到云里边,站在鸡头向下看,雄鸡落到水里面。”前辈人都知道:“过了鸡头关,眼泪擦不干。”是讲过了鸡头关到关中平原的路上会很贫瘠、荒凉、困窘。鸡头关所在的连城山位于褒城镇之北,东西绵亘数十里,“十二峰相连如城”故此得名。
历史总是相映成趣,好山好水自然与英雄和美女相伴,当年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不惜破坏与诸侯之盟,视点燃烽火为儿戏,后被西戎大军破城,落了个亡国的下场,褒美人也被掳走。后人皆以此为戒,时刻警醒为政者要取信于民,不可贪恋美色,否则只会引起民愤,带来灭国之灾。而那位只对烽火露笑容的美女褒姒就长在鸡头关下,褒河水边。
每次来到鸡头关,我总喜欢摸一摸这里的大石头,因为这里的石头有灵性。在一般人的眼里,石头是萧肃冷漠的,而鸡头关的石头却因先民的点睛之笔活出了另一番神采。鸡头关的闻名,不仅仅在于险要的地理位置,更在于汉中先民在此开山凿石体现出的拼搏与创新精神而名震天下。就在周幽王死后又过了约545年,刘邦以退为进,听从谋士张良之计,委屈到了汉中,屯粮养兵,走的就是褒斜谷(褒河边)。又相传东汉年间此地距河水十米高处曾有一洞,约有20米长,为人工开凿。当时在这坚硬的崖壁上开凿洞穴并非易事,褒河两岸的先民们,创造性地使用了火烧水激之法,在没有大型机械参与的条件下征服了冰冷的石头,而今这些遗迹已沉没于1971年修筑的石门水库水线下。古代兵法中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这里说的栈道就修建在鸡头关下。正是凭借先民们战天斗地的豪情,陆续开凿与架设了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栈道,才使得古时的中原与西南交汇贯通,让人们从陕西关中自由往来于难于上青天的蜀地。约在隋唐时,石门栈道屡遭水毁阻行,修复难度大,乃由石门改道稍向西南上山,经鸡头关达褒城,至留坝。此后千年,鸡头关一直是秦蜀通道的一处咽喉,非常险要和重要。
由天梯云栈构成的古老蜀道在数千年间,不仅沟通了中原与大西南的交往,还给我们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鸡头关周围,诗碣、碑刻很多,千余年来,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途径此处,在饱览胜迹之余,记事咏物、抒怀为文,立碑于关口,镌刻于崖壁,世代不绝,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文物群,最著名的一通碑现存于汉中市博物馆,碑上的“衮雪”二字据传是曹操亲笔书写。这里的山崖上还有北魏时代刻下的“石门十三品”正是处在汉字由篆而隶的重要过渡期,它代表了汉字书法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汉《石门颂》选择在石门隧道西壁最为平整的崖面,且文字达600多字,是典型的汉赋体佳作,既有铺陈其事的叙述,又有极尽张扬的颂辞,还有十分明晰的落款,无怪乎人们说它是唐代李白《蜀道难》的姊妹篇。其实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也有石刻这种形式,但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其选择崖面、谋篇布局乃至书刻,十分讲究。仰望高山,抚摸着一块块巨石,仿佛还能够听见当年凿石镌碑的叮当回想。
既为关隘,必有战事。鸡头关口,因其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常常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经发生过多次夺关之战。
光阴荏苒,随着汉中市“三高三铁”“一日交通圈”网络的建成,如今的鸡头关已不再承担南北交通关隘的重任,安静地矗立在那里,作为一种人文地理的象征依旧散发着熠熠光芒。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各地的背包客乐此不疲地前来游览拜谒,大家围坐在关口凉亭中,眺望着褒河两岸不尽的山光水色,听那潺潺流淌的河水诉说着这里讲也讲不完的故事,也诉说着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17:30 , Processed in 0.00702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