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政工元帅”罗荣桓这样领导军事斗争 2021-12-17 15:30
(来源:九江工商发布) 军人在职务上有军事干部和政治干部之别,但是在战场上却不能分家。 政治干部懂打仗、敢打仗、善打仗,一直是我军的优良传统。 罗荣桓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巨匠,但他在军事工作方面也有很多建树。上马能挥刀杀敌, 下马能春风化雨,他领导取得了许多军事斗争的胜利,展现了“政工元帅”出色的 军事才能。 罗荣桓元帅 从战略角度经营抗日根据地 1938年底 为发展好山东这一重要根据地 党中央指令罗荣桓等去山东 领导打开当地的局面 针对犬牙交错的各派势力 罗荣桓提出六字方针 “插、争、挤、打、统、反” 插,就是插入日伪军和国民党军之间的空隙地带,由边缘地区插入腹地;争,就是广泛发动群众,争取一切抗日力量;挤,就是挤掉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顽固势力;打,就是坚决打击日军和汉奸武装;统,就是同积极抗日的国民党军疏通团结,保持统一战线;反,就是反“扫荡”、反摩擦。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 罗荣桓领导部队 积极争取地方开明抗日武装万春圃、孔昭同 团结驻在山东的东北军于学忠部 挤走顽固派县长李长胜 打掉反共的白彦地主武装 团结广大抗日力量 开创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 坚决打击日伪军 是从战略上经营好根据地的前提 罗荣桓立足敌我形势 大力组织开展 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 山东军民采用速打、速决、速走 以及打不过就走、走不了就散、 散不了就躲、敌人过去了在后面打等方法 普遍开展“麻雀战”“车轮战”“地雷战”等 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建立坚强的人民军队 是从战略上经营好山东根据地的基础 罗荣桓高度重视整训部队 要求严格教育,讲求实效 加强战士的射击、刺杀、投弹、近迫作业 以及夜战近战训练 在罗荣桓的领导下 到抗战胜利时 我军在山东发展到30万人 民兵60万人 控制了80余县 真正成为我军掌握下的重要战略基地 以精兵简政中整编骨干为基础 山东向东北输送6万主力部队 成为解放战争时期 保持山东和东北斗争主动的重要力量基础 首创“翻边战术” 1941年和1942年 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蚕食” 罗荣桓认为 山东根据地地域狭小 缺乏回旋余地 如果仍然按照之前打运动战的方法 将很难突破敌人的包围 为此他提出了“翻边战术” 即把主力部队部署在 靠近敌人的根据地边沿地区 而不是设置在根据地的腹地 当敌人“扫荡”时 不是“敌进我退”“诱敌深入” 而是“敌进我进” 即趁敌人的包围圈尚未收紧 还有较大空隙时 由根据地边沿游击区 “翻”到敌人后方去 打乱敌人部署,粉碎敌人之“扫荡” 1941年11月 日军调集5万多人 对沂蒙山区发动多路、多梯队的“铁壁合围” 罗荣桓等2000余人被敌军合围在留田一带 大家在突围方向上意见不一 向东进入滨海根据地?向西进入蒙山? 还是向北同山东纵队会合? 罗荣桓认真分析敌情后 主张向南从临沂方向突围 变被动为主动 因为临沂虽是敌人大本营 但兵力已集中到北部沂蒙山区 后方必定空虚 且敌人会认为八路军不敢向其老巢前进 该主张很快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队伍向南后 在敌人的缝隙中迂回穿插 果然发现敌人后方守备空虚 部队在沂南高里折而向西 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德国进步记者希伯也在突围的队伍中 他把这次突围写成文章《无声的战斗》 刊登在了《战士报》上 留田突围也成为“翻边战术”的成功案例 “这次突围,未费一枪一弹,未损一兵一卒,便安全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八路军罗荣桓政委指挥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必将成为抗战史上的典型范例,名扬天下……” ——选自 《无声的战斗》 1942年10月 罗荣桓根据他在山东战场上的长期实践 首次正式提出“翻边战术”这一著名军事理论 之后,“翻边战术”得到广泛应用 使斗争一步步推进到敌人的心脏地区 为我军在山东敌后战场赢得主动权 逐步转入反攻起了重要作用 对此毛泽东高度评价: “罗荣桓的翻边战术, 不是战术,是战略。” 灵活运用政治攻势 1941年底 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 兵力不足、后方空虚 为更多地榨取华北的人力物力 日军推行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 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阴谋 企图在军事力量的支撑下 从政治上瓦解抗日力量 罗荣桓认为 分散性的游击战争 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上的 要“政治攻势为主,游击战为辅” 在军事斗争中将政治攻势结合起来 山东各地普遍采用了 点“红黑点”、记“善恶录”的办法 争取伪军 谁做了一件对人民有利的事情 就给他记个红点 谁做了坏事就记一个黑点 红点可以赎罪,黑点要受到惩罚 对伪军宣传时不断公布记录结果 对不接受警告的坚决打击、镇压 各区还积极利用伪军家属争取和瓦解伪军 进行“唤子索夫”运动 开展“身在曹营心在汉”宣传 仅在1943年就瓦解伪军7000余人 建立了1000多个内部秘密关系 随着日军反战、厌战情绪的增长 罗荣桓还领导了对日军的争取和瓦解工作 组建了“日本人民解放同盟”和“朝鲜独立同盟” 前者由被俘后经教育提高了觉悟的 前日本军人组成 后者由朝鲜反日战友组成 他们有些人还到过延安学习 他们通过向敌人喊话 或边沿游击区“现身宣传” 或深入敌占区写标语、发传单、画漫画 每逢日本人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樱花节) 还给日军据点送宣传品、慰问袋 以促进日军思家厌战 他们当中有些人还拿起武器与我军一道反“扫荡” 甚至献出了生命,被称为“日本八路” 这些举措都有力反击了 日军“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图谋 1963年12月16日 罗荣桓同志逝世 毛泽东在《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 充分肯定了罗荣桓的卓越贡献 高度赞扬了罗荣桓 的崇高品格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稿源:党史学习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