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主席到天津视察工作时,被相声演员马三立逗得大笑:你真是个国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25 05:08: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主席到天津视察工作时,被相声演员马三立逗得大笑:你真是个国宝                                                         2022-02-24 09:28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相声,也都知道郭德纲的相声堪称一绝。但是在我国刚建国不久时,毛主席也被天津的相声逗得捧腹大笑,连声称赞说相声的人是一位“国宝”。
天津的相声是自成一派的,相声起源于北京,却在天津发扬。也许是天津天时地利的原因,相声自清末开始就在此地逐渐壮大发展。
引得毛主席开怀大笑的相声演员正是马三立,毛主席一见到马三立就连忙与其握手,更是戏称马三立是“买猴子”的。

马三立在人们面前表现出的都是风趣幽默,在人们被生活的压力压弯了腰时,马三立用他的相声给人们带去轻松愉悦,但是在风趣的背后,尽是对生活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弃文从艺
马三立的出生也与相声有一点渊源。相声发源于北京却发展于天津,而马三立也是如此,他出生于北京却成长于天津,这似乎在冥冥之中奠定了一定的联系。
其实马三立能够成为相声的“国宝”,主要是因为他的生长环境。马三立的祖父自年少凭借说书在曲艺界博得一席之地,他祖父的代表作《水浒传》更是闻名京城。

也是在说书的过程中,马三立的祖父结识了相声前辈长隆、恩绪。这两人才华隐于表面,满腹诗书气自华,这两人将相声说得栩栩如生,十分引人入戏,马三立的父亲就拜师与这两人。
由此可见,马三立的相声技能既是天赋也是必然的。在马三立很小的时候,他就经常偷偷地跑去看父亲与哥哥说相声,甚至在心中记下了不少的幽默段子。但是由于年纪太小,马三立的父亲得知了此事后,立马把马三立大声呵斥了一番。
马三立的父亲虽说已经在相声界闯出一番天地,但是艺术在旧社会终究在人们眼中是“上不了台面”的行业,马三立的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人瞧不起,将孩子送去读书,希望凭借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那时正逢战乱时期,人们保命都来不及,谁还有心思去听相声呢?马三立的父亲也经常入不敷出,为了贴补家用,马三立初中一念完就辍学了。
辍学后的马三立拜师于他父亲的弟子周德山,在周德山眼中,马三立是所有弟子中最具有天赋的那一个。在相声的创新上,马三立独特机灵“特立独行”,很多人都说马三立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勇敢面对挫折
马三立在表演方面的确异于常人,马三立的师兄们在第一次表演时,总会因为紧张或胆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马三立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马三立在表演时总是不自觉地散发出特殊的光芒,吸引各路人士驻足观看,马三立自创的一些幽默段子总是惹得众人捧腹大笑。
直到侵华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天津,天津的道路上已经不再安全,马三立却依靠在街上卖艺获得一些微薄的收入养活数十口人。
为了更好地生活,马三立走出了奉天、济南,去往天津别处继续卖艺,但是卖艺之路充满艰难险阻,马三立在这场“游历”中,经历过被骗钱、被克扣。

好在马三立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从中对于百姓们的日子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他将途中的所见所闻放入相声,将相声“接地气”,从群众周围所真实发生的事情中,创作出许多立意深远的经典作品。
随着马三立从事相声的时间推移,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他一出现,还未等他张口,人们就已笑容不止。
万事俱备的马三立只剩一股“东风”将他吹向更远处,就在马三立一筹莫展时,“京韵女鼓王”林红玉来到天津演出。

林红玉作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京韵女王”自然是压轴的大角,有了林红玉这样的大角色,倒数第二个出场的人也就十分重要了。马三立本来还不够这样的资格,但是马三立找到了在宝和轩常单弦的好友王剑云。
在王剑云的推荐下,马三立成功地登上了舞台。经此舞台一出,马三立彻底红遍整个天津,到后来马三立再次演出时,只要是马三立的演出票一定早早就全部售罄。可见,马三立当时有多么的火。
有幸见得毛主席
马三立本以为自己的演艺事业会一路顺风顺水,马三立的“麻烦”很快就随着名声大噪接踵而至。在另一位好友的真挚邀请下,马三立前往联义社表演,本是出于情面的一次表面。未曾想,这联义社背后的老板竟是刚刚成为日军伪司令袁文会。

袁文会见马三立的表演每次都座无虚席,便将马三立强制留下,马三立一个小小的平民,哪敢与当时风头正盛的伪司令叫板。为了生存,马三立只好答应了袁文会的要求。
马三立这一忍就忍了五年,在饱受折磨的五年后,随着日本投降,马三立也重获了新生,在袁文会倒台的那一天,马三立立即表示“不干了”。
马三立又回归到为几斗米奔波的卖艺日子,这样的日子虽然苦,但是马三立感觉自己从未如此自由与开心。

后来,马三立凭借自己的才华进入大观园表演,在大观园中,马三立将自己的才华全数释放出来,还获得了许多知心好友与真正爱听他说相声的观众们。
1954年,马三立接到了《买猴儿》的相声剧本,他一看到这个剧本就觉得是为他量身定制的。经过马三立的不断调整完善,《买猴儿》在播出后,就获得了一致好评,甚至连毛主席也为他拍手叫好。
1956年,毛主席因公到天津视察工作。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让主席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轻松一下,特意安排了一场文艺表演,其中就有马三立的相声。

但是在临近表演时,马三立的搭档却不在名单里,在情况紧急下,马三立只能给毛主席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
这一段相声惹得毛主席开怀大笑,更是连称马三立是“国宝”。一辈子从事相声事业的马三立早已将相声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他弥留之际,很遗憾地向家人表示:“再也看不了我的相声了。”说完,马三立便与世长眠。

小结:
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相声对于马三立来说已经不是养家糊口的赚钱工具了,他为相声奋斗了一辈子,曾与它同甘苦,共患难。
在马三立心中,相声早已融入骨髓,与马三立融为了一体,也正是这样,马三立的相声才能说得这样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3 09:11 , Processed in 0.00734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