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拍了6年《西游记》,薪酬只有2000!愿用一生讲好一个西游故事 2018-05-11 11:28
86版《西游记》播出后, 六小龄童声名大振, 接着又演了其他几部戏。 有一次, 他跟一位女演员对戏, 对着对着, 女演员表情越来越奇怪, 六小龄童懵了, 问:“怎么了你?” 没想到女演员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说: “对不起,章老师, 我还是感觉您是孙悟空, 您看我这忍得, 嘴唇都快咬破了。” 不光是女演员对孙悟空印象深刻, 几乎全中国的观众, 只要一提到六小龄童, 脑海里就出现孙悟空的形象。 数据显示, 86版《西游记》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 突破吉尼斯世界记录, 至今寒暑假还在霸屏。 尽管后来还有无数“孙悟空”, 但在观众心里, 最经典的, 是六小龄童版本。 其实孙悟空的角色, 最初并非属于六小龄童。 1981年, 央视决定拍摄电视剧《西游记》。 导演杨洁跑遍全国几乎所有剧团, 都没有找到适合孙悟空的人选。 就在最后关头, 她想起了20年前的绍剧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当时饰演孙悟空的, 是人称“南派猴王”的章宗义, 艺名“六龄童”。 那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播出, 可谓万人空巷, 毛主席观看后也说好。 那天, 杨洁搭上去往绍兴的火车。 1981年除夕夜, 她出现在章宗义的家里。 此时的章宗义已经老了, 行动迟缓了许多。 拍电视剧可是个辛苦活, 杨洁说, “20年前戏里有位表演出彩的“小猴子”, 要不让他来试试。” 杨洁说的, 是六小龄童二哥章金星, 小小年纪, 章老就认为他是最具表演天赋, 未来可以继承衣钵的人。 一次表演结束, 周总理太喜欢他, 不顾自己手上有伤, 一把将他抱起。 可是“小猴子”却得了白血病, 十几岁就去世了。 章老坐在椅子上, 一五一十跟杨洁说清楚, 泪水湿了眼眶。 然后他话锋一转, 用手指了指旁边的年轻人,说: “让金莱试试, 金星的功夫, 我全教给金莱。” 章金莱, 即六小龄童的本名。 20岁出头的章金莱, 还在浙江昆剧团当学员。 从小学猴戏, 又有昆剧的功底, 看着他的表演, 杨洁觉得, 是有那么几分味道。 但毕竟电视剧不是戏曲, 第一次用小品的方式表演, 六小龄童极度紧张, 他说,那10分钟,感觉有10天那么长。 面试结束, 整件衬衣被汗水湿透。 当晚北京招待所, 章宗义提着几大瓶暖水壶, 爬着楼梯, 准备让儿子洗澡。 没想到这一幕被剧里的工作人员看到。 工作人员说, “这可不行。 戏一开拍,还不知有多辛苦, 您打小偏爱他, 我们要考虑考虑他能不能胜任了。” 章老回到房间, 跟六小龄童一番长谈。 自己演了一辈子猴戏, 才有一个机会演电视剧, 这次给近30集电视剧, 可算天上掉馅饼, “抓住机会,以后靠自己, 或者直接跟我回家。” 1982年某晚, 六小龄童跟着导演出现在央视新闻里, 镜头里的他, 理了干净的寸头,笑容腼腆, 旁白说,已经敲定孙悟空的扮演者。 六小龄童人生的八十一难, 自此跟着故事里师徒四人的八十一难 开始了。 1982年7月, 《西游记》在江苏扬州开机, 先拍试集《除妖乌鸡国》。 那个夏天,应该是六小龄童一生最难忘的夏天,第一次勾脸、沾毛、贴金皮......卸一次妆,脸就脱一层皮。 设备也不好,资金又欠缺,每次吊着威亚拍戏,飞上天去一个没注意,人就掉下来。 这一集拍摄结束,两个月时间已经过去。每个人都遍体鳞伤,但身体考验还是其次,对于初涉电视剧的他来说,心理压力更大。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这个角色,野性,张扬,有王者风范。而那时的六小龄童,更像是个儒雅腼腆的白面书生,要把戏演好,太难了。 六小龄童记着父亲先前的那番话,闷头就学。没事的时候,他跑到山岗上,一个人站着吹风。 风唰唰唰吹着,他就想象,底下有一群猴子猴孙,他就是齐天大圣本人。 而最难的,还是他600度近视和200度散光导致的双眼无神问题。 白天不用拍戏的空档,六小龄童专门去运动场,看人打乒乓球。站在球桌中间,头不动,双眼跟着球走,上下左右快速旋转; 晚上的时候,他就点上一炷香,眼睛紧盯着烟头。 一段时间下来,他的眼睛,能看着日出20分钟不眨眼。 1982年10月,《西游记》在央视试播后,观众反响并不好。六小龄童很丧,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很久,直到他收到远在浙江的父亲的信。 信中的安慰话不长,反倒是一大叠的照片,重新给了六小龄童信心。 那是500多张用135胶卷拍摄的照片,各种猴戏的外形,动作,神态表情,章宗义一五一十给他寄了过来。为了再精细了解猴戏,剧组还给他养了猴子,于是出现了下边被称为最经典的一幕。 1988年2月1日起,25集《西游记》正式播出。从筹备到播出,共6年时间,走过全国17个省市,全部实景拍摄。 脱皮的脱皮,暴瘦的暴瘦,每个演员一集领着七八十块钱的演出费,苦哈哈全凭一腔热情在表演。终于,《西游记》席卷全国,播了30年而不衰。 有人问过导演:“为什么这版《西游记》有这样的盛况?” 杨洁说:“是那个时代电视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精神。” 在过去的30年, 86版《西游记》影响了无数代人, 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小学生, 没有人没看过。 2008年汶川地震,六小龄童去看望震后受难的孩子。一看他出场,孩子们很兴奋:“在废墟底下时就想,孙悟空被压了500年,我们才这点时间,根本不算什么。” 从那以后,六小龄童决定,要把《西游记》精神发扬下去。 然而有人看不过去了,质疑他: “你一生除了那一部戏还有什么东西?” “什么东西都往西游上扯。” 其实在《西游记》之后,六小龄童还演过无数角色,像《一九三九·恩来回故里》《连城诀》《吴承恩与西游记》......无论演技还是造型,都相当成功。 可惜《西游记》太经典,人们一提起他,只会想到孙悟空的形象。 六小龄童说,那也行,一生演好一个角色,值得。 于是又有人给他安了一个名,叫“西霸”,说他只认自己的孙悟空,其他演员演得都不好。 前不久,六小龄童在鲁豫的一档节目里,终于给出了解释。 他说,“猴戏艺术可以百花齐放,但西游艺术无论怎么变,精髓和灵魂不能变。” 反观最近一些西游改编剧, 在市场的影响下, 的确被改得不伦不类, 面部全非。 六小龄童的做法, 像是艺术家特有的坚持和偏执。 某些观念不赞同,看不过眼, 就一定要说出来,畅快淋漓, 也不怕得罪人。 而至于说他“人戏不分”, 这更是艺术家的表现,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 如今又有多少电视剧, 能像86版《西游记》一样霸屏30年? 又有多少演员, 能像当初这群人一样, 不为名利, 只凭一腔热情去拍摄? 《西游记》30周年可以证明, 只有经典的, 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精心打磨。 30年过去了, 尽管六小龄童有自己的偏执, 但他的功绩和坚持, 一样清晰可见。 他为我们造了一个梦, 一个关于齐天大圣 乐观向上、英雄般的梦: “苦练七十二变, 笑对八十一难。” 坚持与乐观, 才是成功的不二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