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代文人喜推敲补字,苏轼、黄庭坚等四人补诗,体现了各自的身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00:37: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宋代文人喜推敲补字,苏轼、黄庭坚等四人补诗,体现了各自的身份                                    

            

        2020-04-07 20:26                    

        宋代的文人有一个补字的嗜好,而且,他们为了得到一个最佳的字,一句最佳的诗,常常都是用比较的方法,因为,比较之后才能有最佳的诗句。
关于推敲补字的故事,我们最熟悉的便是王安石那首《泊船瓜洲》的改字故事。
当年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路过于京口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触景生情,遂赋诗一首: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中的“到”字太死,就改为“过”字。但又觉得“过”字也不妥。就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完全表达了出来。
于是,王安石连忙奔进船舱,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和王安石同时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也有一个补字的故事,读来也很有趣。

据清初著名学者仇兆鳌(1638年-1717年)花费20年时间,所编撰的《杜诗详注》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轼、黄庭坚、秦观和佛印四人一起出外郊游。他们在一座寺庙的墙壁上看见题有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曲江对雨》。
但由于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__”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缺损了,于是,他们就提议补上这个字,随后各自琢磨起来。
苏轼率先吟出: “林花著雨胭脂润。”
黄庭坚接着吟道: “林花著雨胭脂老。”
秦观随后吟道: “林花著雨胭脂嫩。”
佛印则吟道: “林花著雨胭脂落。”

他们四个人所补的字各不相同,却恰好地体现出了各自的身份,黄庭坚年纪最大,故用“老” ;秦少游最小,故用“嫩” ;苏轼正当中年,故用"润" ;佛印由于是出家人,故用了一个“落”字。
四人各持已见,互不相让,最后争执不下,乃回去找出杜甫《曲江对雨》的原诗对照: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他们一看,原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湿”字。四人仔细品味一番,最后一致认为还是“诗圣”杜甫所用的这个“湿”字最为恰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3 04:36 , Processed in 0.00753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