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用1000封情书追求真爱,胡适做媒,徐志摩捧场,成就民国佳话,晚年的她却说一生只有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6 04:40: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他用1000封情书追求真爱,胡适做媒,徐志摩捧场,成就民国佳话,晚年的她却说一生只有爱情,没有幸福                                                       

2022-01-05 21:13                    

                                       
沈从文说: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而他心中所爱的“最好年龄的人”,就是合肥“张家四姐妹”中的张兆和。然而他的最爱,也是终生的最殇。
有时候,当上天有意要促成一段美好姻缘时,无论外界有多少阻难,有情人最终都能收获最美满的爱情与婚姻。
反之,若上天无意于此,那么执着地追求只会给彼此的心灵带来无穷无尽的折磨。
假使勉强在一起了,幸福就真的因此而握在手中了吗?
难道不是这样吗?

穷小子遇到九如巷的张家姑娘
叶圣陶曾经说起“合肥四姐妹”时,说:谁娶到九如巷的张家姑娘,谁一生幸福。可真的使如此么?
四姐妹中的二姐张允和,嫁给了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七十载的婚姻生活,一同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那段岁月,而始终能相爱如初,不离不弃。
他们是幸福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上天偏偏厚爱他们。
然而四妹张兆和却没有这么好的命。
1928年,沈从文26岁,在中国公学执教。一次偶然的相遇,在课堂上遇见了时年18岁的张兆和。
也许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而这充满神奇力量的惊鸿一瞥,让他从此爱的无法自拔。
18岁,对一个少女而言,是如诗如画的年龄,偏巧,这少女本身就是美貌而不可方物的。
张兆和在中国公学里可谓是校花级的大美人,身边从来都不乏追求者,给她写情书的人很多,多到有时几乎同时受到几十封。
可她却从来都是不予理睬,不予回复的。
在这众多的情书里,毫无疑问,总有着沈从文的一份,而享受冷淡待遇的追求者里,也回回都有他的身影。
但是,遭受拒绝,这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沈从文是湖南人,湖南人天生就有着一股倔强、不服输的本性。
她的拒绝只会激起他更大的热情。情书是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有时甚至于一天好几封,而且写的也越来越长,心里的话也越来越炽热奔放。
一直到最终收获佳人,沈从文写了1000多封情书。

胡适做媒,徐志摩捧场
终于有一天,张兆和不乐意了。
她气冲冲的来到时任校长的胡适的办公室里,向他抱怨,有个老师整天给她写情书,骚扰她。
胡适此前就已听闻过此事,他也有意想促成这段美好的姻缘,便笑笑说到:从文是个非常优秀的青年,他可是固执地爱着你。而张兆和却会说:我也是固执地不爱她。
1932年,沈从文致信给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让她帮忙,向父母提亲。
张允和觉得,他这几年疯狂热恋着自己的妹妹,在妹妹的身上花费的精力与时间自己都是看的明明白白的。
也许是出于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敏感,她决定帮他。
大概是被真情感动了吧,又或者是他的热恋已经成为了自己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了,又或者,只是觉得自己也想有个家了。
终于,在1933年的初春,张兆和同意了这桩婚事。也只是同意了,到底是否从内心里接受了那份爱,这个谁也说不准。
这个世界,总有这么一群女人,她们时时精明,事事小心,却偏偏在最需要谨慎的事情上常常犯错,常常糊涂。
比如说,爱情与婚姻。我想,张兆和也是这样的吧。
那些信,张兆和依然保存着,那是她的爱情,那些婚姻的幸福呢?

他们只有爱情,却没有幸福
结婚后,两个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爱情只是建立在当初的一封封情书的基础和周围亲人朋友的劝说上,这本就是一个巨大的虚空,深重的虚无。
他们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她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好面子,那么不知“柴米油盐贵”。
在自己家里经济严重拮据的情况下,还非要打肿脸充胖子去接济别人,结果弄得自家生活越来越糟。
她也不明白他花那么多钱买些古董瓷器回来,究竟有什么用。
难道那些东西可以抵得自己与两个孩子吗?
因为在一起矛盾太多,她曾经多次故意制造机会与他分开。
甚至有一段时间,两人同住北京,却分居两室,沈从文每天只吃了饭便走,就算是在一张桌子上,两人却与形同陌路。
彼此间,有时甚至都懒得说上一句话。
这样有名无实的婚姻还值得坚持吗?
爱情是没办法勉强,旁人看来沈从文无过,张兆和也无错。
只是,他与她之间,始终是他爱她多一些,而她却并未因此感到幸福。

晚年的她说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否拥有爱情
多年以后,当沈从文已经去世了,在整理出版他生前遗作时,张兆和仍在书稿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从文与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真的是很讽刺,在半个世纪的婚姻里,我们却听到一个女人说,不确定自己是否幸福,是否拥有过爱情。
沈从文最经典的作品,《边城》,女主人公翠翠,就是以他的妻子张兆和为原型而创作的,一样的有着黑黑的皮肤,一样的有着曼妙的身姿,一样的淳朴善良,一样的天真无邪。犹记得《边城》最后一段话: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 以人物带动人文,用文章传递文化”,徽脸文化,致力于发扬安徽文化,宣传安徽人物。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5 03:12 , Processed in 0.00791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