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世俗执意嫁给75岁丈夫,新婚之夜却崩溃大哭,这是为何? 2022-01-12 00:07
俗话说人生有四喜,其中之一就是 洞房花烛夜。这也许是所有女性一生之中 最幸福的时光之一,因为这个时刻意味着能够和自己心爱的男士 相濡以沫的人生的开始。 但是也有这样的一位女子,她在花一般的年纪 不顾世俗非议毅然选择了一位75岁的老人喜结连理,但是在新婚之夜却 崩溃大哭,还扬言要 分房睡。 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她又 经历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了解下胡友松这 奇幻的一生。 ![]()
胡友松1939年出生于上海,母亲给她取的原名叫 胡若梅,因为从小没有父亲,不知道也不敢问,胡友松从幼年起就非常 渴望拥有父爱的关怀。 小时候的她经常跟着母亲在 各大名流场所出入,穿的的名贵衣服,吃的是高级西餐,但是小小年纪的她却 并不快乐。因为母亲非常忙碌,甚至有时候忙得都 顾不上照顾她。 于是有时候母亲会将小小年纪的胡友松交给自己的 闺蜜代为抚养,母亲和闺蜜的感情虽然非常好,但是闺蜜对胡友松却并 不友好,经常非打即骂,胡友松甚至一度 生活得战战兢兢。 ![]()
稍微长大些之后胡友松进入一家 医专学习,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做准备。读医专是因为学校有宿舍,并且 护士这个职业也能让她拥有稳定长期的工作,不用再过那种 寄人篱下的生活了。 医专毕业之后胡友松分配到了 北京积水潭医院,后来又来到了北京复兴医院,因为有一个 著名影星的母亲和一个国民党高管妾室的养母,胡友松的 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在那个讲究出生讲究成分的年代,胡友松经常 遭受到排挤,但是她依然像一只 傲雪孤梅一样坚强的活着。 ![]()
但是常年漂泊的生活也让胡友松十分没有安全感,十分渴望拥有一个 稳定的家庭,一个爱护自己的丈夫,她一直都在 盼望着,等待着。 时间来到1965年,曾经的 北伐勇士,曾经的蒋介石麾下的军阀李宗仁携带自己患病晚期的妻子回国了, 时隔几十年,他们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 祖国。 他们的归来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 热烈欢迎和亲自接见,周总理曾评价李宗仁说他的一生之中做过三件好事,其中之一就是 晚年归国。 回国后,李宗仁和其妻子郭德洁 参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为祖国的欣欣向荣感到由衷的 高兴和自豪。李宗仁的妻子也算在死前满足了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 叶落归根。 ![]()
1966年3月 郭德洁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了,眼看着和自己相濡以沫携手并肩走了几十年的妻子离自己而去,李宗仁 悲痛万分,心情也一落千丈。 周围的人眼看着李宗仁因为 悲伤过度茶饭不思,日益消瘦都担心不已,于是商议决定为李宗仁寻找一名 生活秘书,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这个提议也得到了 李宗仁的首肯。 但是合适的人哪里这么容易寻找呢, 兜兜转转找了几个人李宗仁都不是很满意,就在此时有人向李宗仁 推荐了胡友松。 ![]()
后来经过介绍和引荐,胡友松第一次见到了这位 传说中的大人物,第一次见面胡友松还有些许 拘谨和紧张,但是她发现李宗仁和自己想象中的严肃老头不一样,反而 非常的健谈,也和蔼可亲。 后来又经过了两次的接触李宗仁对胡友松的好感 日益增加,有一天李宗仁对胡友松表达了自己的 爱慕之情,这猝不及防的表白让胡友松楞在原地,有点 不知所措,只好回答说自己需要考虑一下就离开了。 后来周总结得知了李宗仁的事情,就对李宗仁说在 新中国,如果李先生喜欢对方的话,可以 明媒正娶。周总理的话对李宗仁起到了 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宗仁 再次请来胡友松,和她说他们之间的事情他已经汇报了,如果胡友松也有意的话,就 名正言顺的办理结婚手续。 回去的这段时间胡友松也思考了很多,一方面她被李宗仁的 人格魅力深深吸引,觉得他 成熟儒雅;另一方面因为 长期对父爱的渴望,胡友松其实也早已经暗暗的喜欢上了李宗仁,只是 不自知而已,如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胡友松也 点头答应了。 1966年7月,两人举行了 盛大而隆重的婚礼,很多名人都来参加和庆贺,但是现场也有很多 窃窃私语,觉得她一个27岁的正值青春的女孩子嫁给一个75岁的已到暮年的老头 是不是有所图。 ![]()
仪式结束之后,胡友松一人坐在 空荡的房间,看着周围热闹而喜庆的布置,但是空荡荡的房间,一种 强烈的对比让胡友松心中升腾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 委屈和落寞。 想到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甚少关心,想到小时候受到的 委屈和欺负,想到从出生起就缺失的父爱,想到在单位上 受到的排挤,想到自己前半生经历的种种,胡友松不由 悲从中来,放声大哭。 此时李宗仁闻声而来, 情绪低落的胡友松当即扬言以后要分房睡,李宗仁并没有恼怒,而是 宠溺的安慰她,抚慰她,也答应了胡友松的要求。 他们在一起的那几年时间,两个人的感情 日益升温,互相照顾。李宗仁更是犹如获得了重生,每天都是 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尽管李宗仁于1969年就离开了人世,但是胡友松此后也 没有再嫁,他们之间的感情虽然短暂却令世人 感慨又羡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