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些诗词用错了地方你知道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8:16: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硬装自己有文化,这些诗词用错了地方你知道不?                                         2018-05-09 14:08
                                       
            

                  前段时间,某官媒的一篇文章中,在描述夫妻之情的时候使用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诗句。
有网友评论:你说谁是夫妻???你再说一遍哈哈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网友会这样说呢?因为这句诗用错啦!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出自白居易《梦微之》,是他为好友元稹写的悼亡诗。知己好友,阴阳相隔,思念情深,却无处可寄,并不是描写夫妻之情的。
事实上,因为对原意的不了解,或因为约定俗成的用法,像这种用错古诗词的例子还有很多。
今天小编就来聊聊那些被误解的古诗词。
1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可是经典的爱情名言,两人承诺携手一生,白头到老,永不分离。每当古装剧演到告白部分的时候,十有八九会出现这句话,国民普及率相当高。
然而,原诗其实是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的是与战友同生共死的深厚情谊。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兄die,让我们携手在战场同生共死!”
当然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句话是远征的士兵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与告白。孰是孰非,看个人理解吧。
2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这首五言绝句语言朴实,情真意切,于平淡处显深情,自唐代起便广为传唱。很多人以为这首诗表达的是男女之情,所以红豆也因为相思之意,被视为爱情的信物。
其实不然,这首诗又名《江上赠李龟年》,是诗人为友人李龟年所写,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怀念。却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成了男女间思念之情的表达。
如果确实喜欢红豆的寓意,想要借此向爱人表白的话,小编倒是有一句诗推荐:
玲珑骰子安红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杨柳枝》
小编有话说:因为世人习惯将红色的豆子都称为“红豆”,所以王维诗中的红豆具体是哪一种,无从知晓。
郭沫若先生考证过,《相思》中的红豆应该是海红豆,因为外形有点类似心型,有相思之意。也有人认为是南方热带地区常见的带有剧毒的相思子。还有人用平时食用的赤豆代替。不管是哪一种“红豆”,大家都要仔细分辨,不然相思还未入骨,毒素已经入体了。

3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春景》
春光已晚,柳絮渐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有茵茵绿草。这首词是苏轼对春光流逝的叹息,还有一些烦恼忧愁的吐露。词中虽然感叹春天不能常驻,但也有前路风光依旧好的乐观,这样积极的心态,不愧是潇洒不羁的苏东坡本坡了。

苏轼《题王诜诗帖》页
不过“天涯何处无芳草”现在却成为用来安慰失恋男女或者聊以自慰的必备用语。眼界放大,胸怀天下,何必为一个已经错过的人感伤。这样的心态倒是与原意不谋而合,但用得太多太滥,早已失去词中那份自然的清新和洒脱的韵味。毕竟那样旷达自在的苏胖子也是世上独一份的啊。
4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
这两句诗出自元稹《遣悲怀》其二,是他为悼念早逝的妻子所写。其中的名句“贫贱夫妻百事哀”原意是指诗人在曾经共患难的妻子死后难以消逝的哀愁。同贫困,却不能共富贵,如今睹物思人,百事忧心。
表现丧偶悲痛的这句诗现在却多被解释为夫妻因为生活贫困,事事都不如意。可以说已经完成脱离本意,还带着一股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的怨气。
5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刘琨《重赠卢谌》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是西晋政治家、文学家刘琨(闻鸡起舞的主角之一)死前留下的绝句。原意为“哪里会想到,我堂堂硬汉,竟沦落到任人宰割,不能反抗的软弱地步。”表达的是英雄末路、壮志难酬的忧愤和绝望。
这句诗现在常见于武侠小说中,百炼钢般的冷酷大侠拜倒在绕指柔的美女裙下,说来说去,还是绕不开男男女女的那些事儿。可惜刘琨的壮志豪情却鲜为人知了。
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这首诗是诗人与恋人离别时所写,饱含了缠绵哀婉又炽热的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是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比较神奇的是,以上的诗句或抒发人生感悟,或寄托深厚友谊,却在流传过程中成了男女情感专用句。而这句名副其实的爱情诗却演变成了对老师辛苦工作的歌颂,出现在每一年教师节的贺卡上......

虽然有些诗句脱离了原意,但按照约定俗成使用,也未必算错。对诗词的理解也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生活背景和心境情绪息息相关,言之有理,逻辑清晰,古意新解也值得一试。
不过在码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小编想起了高考诗歌鉴赏的恐惧,为了尽量不要出错闹笑话,还是墙裂建议大家多去揣摩原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心态,与古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6 02:29 , Processed in 0.00933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