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书法史:元代前期书法名家——鲜于枢,邓文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6 07:05: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书法史:元代前期书法名家——鲜于枢,邓文原                                                         2025-01-14 19:26                                        

发布于:山西省
   

      如果是粗线条了解元代书法,了解赵孟頫一个人就够了,因为元代书法受赵孟頫影响之深,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现象。
赵仕元之后,竭尽全力推崇二王,主张复古,以改变南宋以来书坛之衰势,故而他的朋友、家属、学生、朋友的学生、学生的学生,无不受到他的浸染。
如果从忽必烈来南宋统一中国算起,至元末只有88年,其中,鲜于枢、邓文原和赵孟頫为第一代,即所谓的“元初三大家”;赵的学生辈若虞集、柯九思、张雨、揭奚斯、黄公望、朱德润、俞和、唐里子山为第二代;赵之外甥王蒙、康里子山之学生饶介与危素为第三代。
其实,第二代中寿长者如张雨、俞和、朱德润及第三代均已生活于元代末年之乱世,或者跨元明两朝了。
所有这些书家与赵孟頫皆感情至深,且在书法艺术观上与赵合拍,亦均受到复古思潮的影响。
看清楚了赵孟頫,方能领会元朝这一时代的书法;如若对他缺少真知灼见,不但不能了解书法的传统如何归结到他的趋势,也不能了解他以后书法传统的流变。(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
前一篇,我们已经学习了赵孟頫的书法,这一篇,我们来学习鲜于枢和邓文原,此外,我们也会关注另一位元初书家李倜,毕竟他们和赵孟頫同为元代前期复兴晋代书风的中坚。也就是说,本文介绍三位书家:鲜于枢、邓文原、李倜。
鲜于枢
鲜于枢(1246-1302)字伯幾,一作伯机。号困学民,又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等。他是箕子后裔,故亦别署箕子之裔。祖籍渔阳(即指德兴,今河北涿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曾宦居扬州,至元十四年(1277)于扬州出为江南诸行台御史掾。三十三岁(1278),于扬州与赵孟頫相识,遂成莫逆之交,友善终生。

(鲜于枢画像)
至元二十一年,鲜于枢任浙东部省史掾,宦居杭州。至元二十四年(1287)夏,因与长官发生争执遭贬。晚年于西湖虎林营一室曰“困学斋”,闭门谢客,不问俗事,调琴作书,以研读度其生。大德六年(1302)又起用任太常寺典簿,北还卒于官,终年五十七岁。有《因学斋诗集》《因学斋杂钞》《困学斋杂录》等传世。
鲜于枢能诗,通音律,所作散曲尤佳,又擅鉴古物、字画,而特以善书为世所重。从大德初年到至大初年的十多年间,鲜于枢、赵孟頫和邓文原都在杭州任职,活跃于杭州文化圈。他们相互切磋书艺,书法观甚为一致。故鲜于枢书法亦绝去两宋和金、辽流风而直追晋人,并称得上是与赵氏一起开启元代回归传统的古典主义书法潮流的先导者。
他于书法初学金人张天锡,再归入晋唐人行楷。小楷法锺繇。草书则出入怀素门庭,能集诸家之长而化入自己笔端。
鲜于枢学书勤奋,邓文原曾回忆称:“伯幾于书法用功极深。至每数日相见,辄云近见子某帖,孰离、孰合,言语必相劘切,率以为常。”他把学书视为日常,对帖子的研究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精力。
袁裒跋鲜于枢帖后称:“因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从传世的鲜于枢作品来看,他的大字和草书大约正是多得于唐人的,因而较之赵孟頫的秀逸,他的书法表现出雄放恣肆,所以时人称“困学带河溯伟气,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
我们看藏于上海博物院的《诗赞》卷和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等,便是这样的代表作,字大近掌,疏放中寓沉稳、酣畅中见精微,这种大字出现于元代初年,已见后来明人大幅作品之端倪,但鲜于枢能在放大中不失法度,却是后人所不及的。

(鲜于枢《透光古镜歌》局部)
鲜于枢的草书最得赵孟頫推重,赵孟頫曾说:“仆与伯幾同学草书,伯幾过余远甚。仆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他的传世《论诗帖》《与巡检吾侄札》一派《十七帖》风标,与赵孟頫追求相同,其源盖出于大王。
其所书《杜甫魏将军歌草书卷》和《韩愈进学解草书卷》则淋漓纵横、气势壮伟,得旭、素风韵,而这一路却是赵氏未曾涉猎的。

(鲜于枢《韩愈进学解草书卷》局部)
鲜于枢既与赵孟頫相互切磋书道,又相互推重,相互影响自是难免,但因鲜于氏过世早,因此他的书法客观上影响比赵要小。
元代受鲜于枢影响的书家并不多见。其子鲜于去矜,秉承家学,有父风,《跋鲜于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为其传世墨迹,从中也可见赵派书风的浸染。
二、邓文原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因祖籍绵州地处巴蜀西部,故人亦称邓巴西。迁寓浙江杭州。邓文原幼年好学,十五岁即通晓《春秋》。南宋时曾试浙西转运司。魁四川士。他与赵孟頫定交甚早,被赵氏许为畏友。

(苏文:邓文原画像)
人元后,因得高克恭推荐,人掌制诰出持宪节。至元二十七年(1290)邓文原辟为杭州路儒学正。大德二年(1298)春,成宗召赵孟頫人大都书金字《藏经》,许举能书者自随,凡廿余人。邓文原为首选,与赵同赴京城,并因此书名大显朝野。
是年调崇德州教授。大德九年(1305)升修撰,谒告还江南。至大元年(1303)复为修撰,参与《成宗实录)。
至大三年(1310),他接替赵孟頫在杭州出任江浙行省等处儒学提举。皇庆元年(1312)召国子监司业。延祐四年(1317)升翰林待制,五年出为佥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断案明正,人以为神。
后历官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拜翰林侍讲学士。谥文肃。据《元史》载,邓为一代廉吏,为官极有政绩,曾巡访江南,平反冤狱,为民称颂。邓文原在元初负有盛名,堪称文坛领袖。有《巴西集》传世。
邓文原的文风与其书风是一致的,皆主张法古。陶宗仪《书史会要》评其书称:“邓文原正、行、草书,早法二王,后法李北海。”其学书亦摒宋人而不学,故在元初堪称赵孟頫所领导的复兴古法运动的干将。他的正、行、草书均与赵孟頫相近,较之鲜于枢更多地受到赵氏的影响。
邓文原传世的《瞻近汉时二帖跋》酷似赵书,足见其受到赵书的影响,如图:

(邓文原《瞻近汉时二帖跋》)
邓文原与赵孟頫一样,也善写章草,现传世的邓书《临章草急就章》,如图:

(邓文原《临章草急就章》)
这是大德三年(1299)邓文原四十二岁应奉翰林时在大都庆寿寺僧房为理仲雍所书,其源乃出于皇象《急就章》刻本,而糅人行楷笔意。此卷清秀古雅,绝去尘埃,用笔娴熟精练,说明邓文原中年书法已经十分超妙。
三、李倜
李倜(?-1331?),字士弘,号员峤真逸、员峤真一。河东太原人。其父为元朝统一立下功劳,父李显,曾任成都路防城军民总管,有政绩,赵孟頫曾为其作墓志铭。李倜历任集贤侍读学士,迁临江路总管、盐运使等,晚还朝廷,仍任集贤侍读学士,阶中奉大夫。李倜诗、书、画皆有时名,而书法尤其突出,他专攻右军,非常刻苦,从当时友人的记述看,他几乎是全身心的投入,所以人们认为他不仅得晋人笔法,而尤得晋人气韵。
他从文具,文房雅玩,作书桌椅全部模仿晋人(晋人用矮桌,执笔甚高)。因此赵孟頫称赞他“气禀全晋之豪,风流东晋之高。落笔云烟,吐辞波涛,耽文艺如嗜欲,以古人为朋曹。”
李倜追慕晋风,不论笔法还是结字,都已臻化境,时人亦给予很高的评价。黄公望称“其临摹又颉颃于松雪、困学二老,斯时有三君子,而能追及之可谓难矣……”
李倜的书法传世罕见,影响不及鲜于枢和邓文原。李倜是那个时代学习二王的榜样,也是赵孟頫所提倡的复兴晋人书法潮流中最为执着的典型。

(李倜《跋陆柬之书文赋卷》)
今尚能从唐代《陆柬之书文赋卷》上见到李倜的两段题跋,分别题于大德辛丑(1301)和大德乙巳(1305),仅此二跋,已足证李倜书法是深得晋人神髓的。
(【跟着布丁读书法史】之161,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2 07:02 , Processed in 0.00726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