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国纯 于 2019-3-20 20:28 编辑
我所经历的高考 司徒洵(丛中笑) 高考年年考,栋梁岁岁出。 参加高考,是千百万学子实现梦想的开始;栋梁辈出,是中华中国梦实现的保证。 回顾四十四年前,我却参加了一场特殊的高考。1971年,因文革中断的高等学校开始恢复招生;1973年,学校要求在群众评议和推荐后,进行文化考核。 我有幸被农场推荐参加了这次高考。当我匆匆放下农具赶到县城,走进考场,看到熟悉的课桌时,心情无比激动。在繁重的农业劳动后,带着对文化知识的渴求,穿着沾满泥土的农田鞋,坐在书桌前全神贯注地答考题。 题目都很简单,但是考生们都是七年没有看书,全凭原来的文化基础和片段记忆。 但天有不测风云,这次千万人难得的高考,却恰恰碰上了“白卷先生”的反潮流,于是白卷背面的一封信变成了发人深省的答卷。四人帮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把文化考试污蔑成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是对教育革命的反动。”高考成绩不算了,录取不录取,领导说了算。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不行也行。结果注定是:不服不行! 知青的无奈就在于总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在无情地摆布着自己的命运;千万知青学途多舛,难如所愿。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全国570多万考生涌进考场,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高考。我又有幸参与了这场高考,但却不是以考生的资格,而是以监考和评卷的身份。 我当时已在南票中学当老师,被上级组织参加了当时的监考和评卷工作。评卷人员在地区集中,住在学生宿舍,统一时间,集体行动。 评卷时二人一组,互相审核。二十多人一大组,大组组长再复核,最后汇总到审核组,有出入的地方再返回,三上三下,非常认真。每个小组只评一道题,大组组长给大家讲解标准答案和注意事项。重点分析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如果有爭议,则要层层向上请示汇报。 我们评卷人员非常辛苦,封闭评卷,不准外出,除了工作,不许闲谈。 对于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高考,我总结了三个特点: 1、这是打破常规,第一次在冬天进行的高考; 2、第一次不需要领导批准,允许知识青年和在校应届毕业生一起参加考试,这是一个翻天复地的变化; 3、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择优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 在这次评卷中,发现答题比较完整的多是在校应届生,答得不完全或错误较多的是干农活的知青。显然知青与应届生同场竞技不占优势,无疑是无奈中的痛惜。由此看来系统学习和教育是不能也不应该中断的。 那年的高考对知青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大事。十多年的学习中断,连复习书本都很难找到。有的知青结婚成家,有儿有女,三十多岁要和十几岁的学生同场考试,实属不易,亦失公允。但是要学习、要读书,却是我们这代知青的共同呼声和渴望。李克强总理、王毅部长就是一代知青的杰出代表。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科学系统地发展教育,不断地培养后继人才,才能进步,才能走向光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